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全球语境下的文明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作者:通讯员 金元凯 、陈艺博 2023-11-28 14:13

  11月26日,“中国式现代化:全球语境下的文明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联合主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与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与世界意义。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林晨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大学监察专员吴付来教授致辞。他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了《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的编纂工作,成立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旨在以系统性的文明史研究,在历史长周期比较分析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作学理化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本次会议是促进国内外学者深入交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史研究的一次有益探索。

  第一时段主题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持。中共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杨金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罗兰·博尔,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曙光教授,日本一桥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生院荣誉教授平子友长,“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马克·力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谢地坤,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哲学院教授加布里埃尔·罗克希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珍妮弗·庞斯德莱昂,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学功先后发言。

  杨金海教授讨论了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性、可能性与方法,认为资本主义文明已曝露出很多弊病,演变为“偶性支配世界”的问题。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的逻辑取代资本逻辑,以包容原则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观。

  罗兰·博尔教授考察了现代性和现代化的词源,在历史分析和哲学分析基础之上,找到真正的普遍性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普遍性提供了一种学理阐释。他批评了西方国家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指出这种现代化模式只是一种“假的普遍性”;而真正普遍性的现代化包容历史的特殊性。

  陈曙光教授以“现代性文明的中国重撰”为题发言。他认为,现代性文明具有强大惯性,主要来自于资本逻辑的绝对权力,这也是现代性危机的来源。中国式现代化重构了资本和人民的权力关系,兼顾了进步与正义的双重价值,冲破了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格局,对人类新文明构建具有启示意义。

  平子友长教授以“物化和再物化、资本的生产力”为题,基于马克思主义文本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做了深刻阐释。他认为,资本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分割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在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从资本生产力转变为新的社会生产力。

  马克·力文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为题,通过在美国和中国生活的切身经历,比较了现代化的两种进路。他指出,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只是让富人受益,不利于底层工人阶级。中国式现代化以扶贫政策为基础,实现了中国的共同富裕。

  谢地坤教授以“走出西方现代化的困境”为题,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深刻剖析了现代化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他认为,现代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二是人的主体性和理性思维。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加布里埃尔·罗克希尔教授从列宁的“登山者隐喻”谈起,指出西方左翼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看起来不像完美的共产主义,不是登山的正确路径,是缺乏必要的判断力的表现。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实践;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通过不断的试错来进步。

  珍妮弗·庞斯德莱昂教授通过介绍拉丁美洲的批判理论和帝国主义研究探讨现代化问题。她认为,拉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批判,拉美的依附理论驳斥了自由主义现代化理论,论证了帝国主义的现代化助长了外围国家不发达的依附状态。

  杨学功教授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选择,在超越“历史终结论”、消弭“文明冲突论”等方面具有世界意义。

  第二时段主题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兰·博尔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原副所长冯颜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阿利·卡德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阿米尔·可汗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胡恒教授先后发言。

  冯颜利教授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创造人类新文明”,他认为,随着资本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资本与生态文明无法融合,造成生态危机。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是创造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文明,也是生态文明。

  张文喜教授以“衡量中西文明形态有效性的视角”为题,用矛盾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中西文明的关系。他认为,中华文明注重伦理道德而非科技,更多基于观察而非思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彰显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价值。

  阿利·卡德里教授分享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他指出,中国从1949年开始就保持着较快的增速,先后通过社会主义土地改革、工业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了巨大的发展。西方的自由式政体不一定适用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汲取精华。

  沈湘平教授阐述了“有原则高度的文明实践”,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当代中国文明实践的原则包括以人为本的文明本质、文明以止的人文秩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文明目标、文明共生互鉴的天下胸怀,因而体现了世界意义。

  臧峰宇教授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及其世界历史意义。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文明转型的创造性探索,既是中华文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自我更新,也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及其文明限度的内在超越。

  阿米尔·可汗副教授认为,现代主义是将个人从历史力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鲁迅像莎士比亚一样开启了个人想象力的解放,使中国的想象力脱离了封建的束缚而进入现代,为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做出了贡献。

  胡恒教授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的清朝为主题发言。他认为,清朝政治的主要特征是规模约束下的大国简约治理,具有“观念统一、双轨制度、地方精英、多元一体”四大特点。近代以来,这一模式开始向官僚制体系与全能主义政府转型。

  第三时段主题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宁雅博士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原主任程广云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所阿德汉·赛义德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海锋教授、印度泰特所学院政治学系萨利克尤·桑坦姆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黄志军教授先后发言。

  程广云教授阐述了“大变局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他认为,变局涉及技术发展、国家富强和世界格局变化等方面。在大变局中,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发挥主动性,同时寻找可以遵循的规律和逻辑。

  阿德汉·赛义德研究员指出,库兹涅茨经济学认为收入不平等在发展的初期上升、后期自然会下降,政府无需干预。数据显示情况并非如此。资本主义无法解决不平等问题,只有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才可以,中国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王海锋教授从多民族视角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意义。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程,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对其他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萨利克尤·桑坦姆副教授指出,现代化在构建世界观的过程存在排他性。由于中华文明精髓中的“天下”观饱含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中没有二元对立,多元文明可以和谐共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这正是现代化的中国方案的核心所在。

  黄志军教授指出,马克思对现代社会有进步性和鄙俗性两个基本定向。现代世界是一个完全异化的世界,在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世界中,人的内在本质被完全空虚化。这一判断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四时段主题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杨成博士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谷民德讨论了马克思的“解放”概念,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实践探索。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孟乐天探讨了剥削和相对贫困化问题,指出相对贫困化在中国存在,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长足发展使中国近20年来避免了绝对贫困的出现。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丝路学院研究生希雅·乔杜里比较了中国和印度的社会发展状况,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在消除贫困方面的突出成就。奥卢大学教育与政治经济学系博士生潘燕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安德烈以思考资本主义现代性意识形态为题,讨论了后现代主义、资本主义现代性和社会主义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现代主义根植于革命历史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解决当代危机和矛盾。

  会议的闭幕式由胡恒教授主持,臧峰宇教授作总结发言。臧峰宇教授感谢与会学者所做的精彩报告,指出本次会议在中西文明比较的视角下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与会学者从文明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现实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在文明交流互鉴图景中,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完全拒斥其他文化而独立存在,这种强调包容互惠、开放创新的文明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深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在面向未来的实践探索中呈现了一种普遍性特征,体现为具有未来指向的理念、经验和原则,以历史主动精神为破解世界现代化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讯员 金元凯 、陈艺博)

编辑:衣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