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官方评论《诗经》的著作。题“乾隆御纂”,实为傅恒等奉旨撰成,20卷。
清代学者范家相治《诗经》的著作,共1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搜集亦间有未周,然较王氏之书则详瞻远矣”。
清代学者姚际恒论《诗经》的著作。姚氏论《诗》,不依傍《诗序》,不附和朱熹的《诗集传》,能从诗的本文中探求诗的意旨。书18卷。
清康熙时期官方评论《诗经》的著作。题为康熙帝御定,实为王鸿绪等奉旨撰成,雍正帝制序颁行,共20卷。其体例,依《诗经》各篇次第,附以各家解说。
清初学者陈启源标举汉学,为《诗经》正义、训诂的著作。书中解释《诗经》的篇旨和诗句含义,都以《诗序》《毛传》为准,并参照郑玄笺注。对于《诗集传》和宋、明人的解释多所辨正。
清代学者姚配中所撰解易著作。此书原名《周易参象》,14卷,附通义论10篇。
清代汉学家李道平的解易著作。其书大抵采惠栋父子及张惠言之说为多,参合成文,而不详著其姓名。
清代学者朱骏声的解易著作。一名《周易汇通》,乃逐句对《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包括《彖》《象》《文言》)所做的解释。
清中叶经学家张惠言研究《周易》的著作。著者治《易》,不取宋儒图书旧说,承乾隆间经师惠栋之后,专意表彰汉儒《易》学。编次为卷一至三《上经》,卷四至六《下经》,卷七、八《系辞》上下,卷九《说卦》《序卦...
清代焦循易学著作之一。全书20卷。本书依《周易》经传中的概念、术语、范畴和命题,加以会通,互相引证,解释其所提出的易学体例,即旁通说、相错说、时行说、比例说、引申说。此书在当时受到许多经学家推崇。
清代经学家焦循易学著述之一。全书12卷。其治易不墨守一家之言,主会通百家之说,企图在汉人象数之学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另立一解易新体例。《易章句》乃依其易学体例,对《周易》经传文句所做的简明注释。
清中叶经学家孙星衍编纂的解易著作。大量辑录古人易说,汇集了许多汉易的宝贵资料,使学者观其所聚,循览易明,对后人研究汉易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成为清代汉学家解易的代表作之一。
清乾隆皇帝命傅恒等人编撰的解易著作。所解皆融会诸家之说,撷取精要,而不列所引用者姓名,也不驳辩其得失,仅随文诠释,语言简练概括,义蕴宏大而深远。
清代经学家惠栋的易学著述之一。此书5卷,有省吾堂本。是对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所作的补充和修正,而不全引其文句,仅分条予以辨析。
清代经学家惠栋解《易》的代表作。此书依汉儒诸家说逐句解释《周易》经传文,自为注又自疏之。其注疏大都恪守京房、郑玄、荀爽、虞翻、干宝等人的体例和注解,并加以会通,而卦气说乃其主要依据,并无更多新意。
清初思想家李塨解《周易》的著述之一。此书以《周易》经传罕言天道性命,提出了“夫圣人之作《易》,专为人事而已矣”(《周易传注序》),即以“专明人事”(《周易传注·凡例》)的易学观,作为其解易的宗旨。
清初大学士李光地所撰易学著作之一。其综论易理,各自为篇,并非逐一解释《周易》经传的著作。
清康熙皇帝命大学士李光地主持编撰的解易著作。此书大概皆遵程朱之义,不敢冲破其藩篱,成为当时官方推重的经学教义之一。
清初经学家毛奇龄所撰解《易》著作。仲氏指其兄毛锡龄。锡龄精通《周易》,而未著书,惟时时口授其子文辉。奇龄就文辉所闻加以发挥,撰成此书,以为纪念,故称《仲氏易》,实即奇龄所自解。其解易重训诂、考据,...
清初经学家黄宗炎所著解《易》著作。全书21卷,附《周易寻门余论》2卷、《图书辨惑》1卷。此书为清初考据之学清算宋易中象数之学的代表作。
汇刻清代学者解释儒家经典著作的一部大型丛书。由阮元编刊。所收清人有关经学著作,均按著者时代先后为序,计有顾炎武、阎若璩、胡渭至凌曙、王崧、严杰,共73人,书180余种。《皇清经解》和《皇清经解续编》汇集...
清代汇刻十三部儒家经典注本的大型丛书。由阮元主持编校。全书共416卷。参加编校者有李锐、顾广圻、臧庸、严杰、孙同元、徐养源、洪震煊。
清乾隆年间总结经学演变和评价经部著作的重要论著。《四库全书》纂修期间,纂修官对采入全书的书籍和一些未采入的书籍,都分别编了提要。提要内容大致包括: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
清初汇刻宋、元学者解经、注经著作的一部丛书。题纳兰成德编,实是徐乾学编刊。分易、书、诗、春秋、三礼、孝经、论语、孟子、四书、总经解十大类编排,属于同类的著作则以时代先后为序。每书之前均撰有提要。全...
元代赵汸注解《春秋》的著作。仅1卷。全书列举《春秋》之记叙104条,逐条说明其史实,然后用同类史实和孔子之记叙,互相推戡,最后阐发这种记叙(“微言”)中所包含的“大义”。此即所谓力求“由策书而致明其笔...
明代蔡清讲解四书义理的著作。15卷。此书虽为科举而作的讲章,实为明代《四书》学中之佼佼者,后人认为讲解四书之作不下百种,未有过于此书者。因而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与重视。
明代邱濬为南宋真德秀《大学衍义》补阙的理学著作。160卷。真氏《衍义》仅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而缺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因而邱氏博采经传子史中的治平事迹,附以己见,撰成此书,故名为《大学...
明代黄道周发明《孝经》经义的著作。4卷。著于崇祯十一年(1638)至十六年。
元代赵汸为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做补注的著作。10卷。赵汸治《春秋》师从黄泽之说,以《左传》为主,注则以杜预为亲。
明代胡广等奉敕纂辑。30卷。为《五经大全》之一,成书于永乐十三年(1415)。此书以辑元代陈澔的《礼记集说》材料为主,又采缀其他42家之说汇辑而成。
元代陈澔汇集前人注释,为《礼记》做训释疏解的著作。又名《云庄礼记集说》《陈氏礼记集说》,原为30卷,后合为10卷。撰成于元至治二年(1322)。此书搜集元以前各家关于《礼记》的注释,而以朱熹之说为本,加以...
明代陈第为《尚书》进行疏解考辨的著作。4卷。此书虽不由训诂人手,然亦绝少空言臆断。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考证《古文尚书》之伪的专著。明代梅鷟撰,6卷。
明代胡广等奉敕纂辑,20卷。又称《诗传大全》或《诗集传大全》,为《五经大全》之一。完成于永乐十三年(1415),颁行后成为明代科举取士用书之一。
明代方孔炤(生卒年不详)结合时事以说解《周易》的著作。
明代何楷(生卒年不详)用古本体例为《周易》做训释的著作。16卷。作于崇祯六年(1633)。
象数派《易》学著作。又称《易经集注》。明代来知德撰,16卷。作者隐于四川求溪山,历时29年,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完成此书。此书特色是以错综说、中爻说研究卦象,对虞翻倡导而朱熹信从的卦变说持否定态度。
明代思想家蔡清解说朱熹《周易本义》的著作。12卷,清朱彝尊的《经义考》著录为24卷。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谓:“朱子不全以程传,而能发明程传者莫若朱子;清不全从《本义》,而能发明《本义》者莫若清。”
元代董真卿(生卒年不详)解说《周易》的著作。15卷。以程、朱《易》说为主,汇集诸家之说,并附以自己的心得见解。此书乃是广集前代,特别是宋代不同《易》学流派之说的集大成之作,内容宏阔充实。尤其是作者摒...
元代吴澄为《周易》做注音、训释、考证的著作。12卷。其书用宋人吕祖谦的《古周易》之经文。经文部分每卦先列卦变主爻,每爻则先列变爻,次列象占。史书谓其能尽破传注穿凿,发其底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
宋末元初俞琰解说《周易》的著作。又称《俞氏易集说》《俞氏集说》。40卷。该书始作于至元甲申(1284),完成于元贞丙申(1296),先后八易其稿。其解说主要本于程颐、朱熹之说,兼采他家而断以己见,故能于程、...
元代胡一桂为朱熹《周易本义》作疏证的著作。15卷。本书与作者的另一部《易学启蒙翼传》,对研究宋末元初理学思想及其源流,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明代胡广等奉敕纂辑。40卷。本书辑录了明永乐之前为四书训释解说者计106家,故谓之“大全”。成书于永乐十三年(1415)。
明代胡广等奉敕纂辑。154卷。全书沿袭程、朱,阐扬理学,为明代官定教科书。
南宋真德秀推衍《大学》之义的著作。成书于绍定二年(1229),呈进于端平元年(1234)。时宋理宗荒于国政,奸佞用事,真德秀借《大学》之义,针对时事以立言,故有此作。书共43卷,首刊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
南宋朱熹编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各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参考前人成果,着力于己注,借以系统发挥理学思想和理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宋明理学的权威性著作。
又称《论语注疏解经》,《四库全书》称作《论语正义》。北宋邢昌撰。20卷。是对何晏的《论语集解》所作的新疏。
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9卷。唐玄宗推崇《孝经》,并亲自“于先儒注中采摭菁英,芟去烦乱,撮其义理允当者,用为注解”(《孝经注疏》序),颁行天下。后又诏令元行冲为之作疏。至北宋咸平中,邢昺奉诏再做解释,...
南宋高闶(生卒年不详)撰。40卷。经文多从《左传》,亦间有从《公》《榖》者,而不独尊一家。书中大旨从程颐,兼广集前人之说,但又不为其所囿,对一些具体问题多有创见,而且对程颐之说亦时有匡正。因而此书具...
又称《春秋胡氏传》《春秋胡传》。南宋胡安国(1074~1138)撰。30卷。此书初作于宋室南渡之际,完成并表进于南渡之后(1138)。作者感于时事,往往借《春秋》以寓意,致有不尽合经旨者。其著书目的在于“尊君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