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宋应星的自然哲学著作,写于崇祯丁丑初秋月(1637年8月)。他以“既犯泄漏天心之戒,又罹背儒说之讥,然亦不遑恤”的心情写作《谈天》,批判“天不可至”的观念,驳斥“两日相承东行与两月见于西方”和“...
明清之际宋应星的自然哲学著作,写于崇祯丁丑季夏月(1637年7月)。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天地间非形即气,非气即形,杂于形与气之间者,水火是也。由气而化形,形复返于气,百姓日习而不知也。”
明代徐霞客撰写的一部科学著作。作者根据亲身的游历、考察,描述了100余种地貌形态名称,如山、岭、关、潭、涧、峪、渊等,记载了700余大小河流、湖、泽、潭、池、沼泽、海,考察了许多生物资料和各地的人文地理...
明代徐光启撰,共60卷。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与荒政等12目。《农政全书》是徐光启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文献,进行系统摘编与论评的著作。徐光启对农业和...
明代徐光启撰。徐光启强调学习数学基本理论,学习《几何原本》的重要性,强调掌握“金针”,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几何原本》的翻译刻印,《几何原本序》的撰写,对中国数学和科学技术,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对沟...
明代陈第的文集。共35卷,为其后人所编。
明代思想家吕坤著。分内外篇,计6卷。
明代李贽的文集,包括书答、杂述、史论和诗歌。亦称《李氏焚书》。万历十八年(1590)在湖北麻城付梓行世,6卷。书中对道学家、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孔孟圣贤的褒贬,对人们崇拜偶像的讽刺,切...
明代王畿的著作,记述王守仁在天泉桥“证道”的事迹。此文载《王龙谿集》卷一。
明代扬慎的著作集。又称《太史升庵文集》。杨慎批评宋明道学高谈阔论、不务实际的空疏之风,指出理学家“专守一艺而不复旁通他书,掇拾腐说而不能自遣一辞”(《升庵集》卷六十五),主张实事实功、身体力行。
明代崔铣研究《周易》的著作。共5卷。嘉靖十九年(1540)成书,三十五年(1556)梓行。
明代崔铣的重要著作。共4卷,前3卷述言,皆为语录类;后1卷说象,为传述六十四卦象义。
明代王廷相的重要哲学著作。分上、下两篇,着重阐述元气实体论哲学思想,指出“元气之上无物,故元气为道之本”,肯定“有虚即有气,有气即有道”的思想。《雅述》向为明清学者所重视,黄宗羲等人颇受其影响。
明代王廷相的重要哲学著作。分13篇,凡407章。书中着重阐述了“气者造化之本”和“理载于气”“离气无道”的思想,批评了宋明理学的“道能生气”的观点;在人性论上,主张“离气无性”,否定了程朱的“本然之性”。
明代王守仁著,谢廷杰编,隆庆六年(1572)刻于杭州。《王文成公全书》比其他各种守仁文集都更详备,全面反映了王守仁的学术思想,记录了他的政治、军事及教育活动,对于明代心学及整个明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明代王守仁著,载《传习录》中,约写于他巡抚南赣时期。《教约》为府学、县学等教育机构提出教学原则与方法,其中贯穿伦理中心主义和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思想。
明代湛若水的心学代表作之一。是《新泉问辨录》的续集,收入《湛甘泉先生文集》,没有单独印行。
明代湛若水的心学代表作之一。若水曾建新泉精舍,聚徒讲学,此书即教学过程中问答辨析哲学问题的语录。
明代湛若水的文集。原有48卷,散佚颇多,明万历(1573~1619)年间若水弟子洪垣据仅存的15卷整理为32卷刊行。这些著作主要阐述他的“万事万物莫非心”“随处体认天理”等学术观点,反映了湛若水与陈献章、王守仁...
明代罗钦顺的主要著作。全书共7卷,前记2卷,156章,成于嘉靖七年(1528);续记2卷,113章,分别成于嘉靖十一年、十二年;三续、四续各1卷,四续完成于嘉靖二十五年。又有附录1卷,收与人论学书信6篇。此书仿照...
明代陈献章的诗文集。
明代薛瑄的重要著作。共23卷,读书录11卷,续录12卷。《读书录》被后世程朱学派视为明代“正学”主要著作之一,其中“一气流行,一本也”的命题,后来为罗钦顺等人所发展。
宋元之际许谦的文集。共4卷。文集诸篇基本上是围绕经典立言,甚至是对朱熹所作的传注的再传注。
宋元之际吴澄的著作汇编。为后人所辑,共100卷,汇辑了吴澄一生的全部论著,包括答问、论说、书信、题记、碑文、诗词等。书中主要内容为作者之理学思想,同时包括他对古代经典所做的整理和解说,其中,在《五经纂...
元代保巴注释和发挥《周易》思想的著作。约成书于至元十三年(1276)前后,共8卷,前6卷是对《易经》及《易传》彖、象、文言的注释;后2卷是注释《易传》的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周易原旨》并不着意探索《周...
宋元之际刘因的文集。共25卷,续集3卷。第一至六卷及十三至二十一卷为诗、词、乐府、绝句,其余各卷为杂著、记、书信、序说、碑铭等。
南宋文天祥在狱中所作的一首诗歌,赞颂了董狐、诸葛亮等十余位为正气而战斗的人物,揭示出儒家所倡导的以仁义为特征的高尚的民族气节,不尚雕饰,直抒胸臆。
宋末元初王应麟的学术代表作。20卷。多为札记、考证文章,分说经、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杂识类,综罗文献、贯串古今,对经史百家和历代名物制度均有所考订评论,颇有创见,是研究王应麟学术思...
南宋秦九韶的数学著作。完成于1247年。《数书九章》全书共18卷,仿《九章算术》分大衍、天时、田域、测望、赋役、钱谷、营建、军旅、市易9大类,每类9题,共81题。该书远远超出古代经典数学著作,多所创造,代表...
金元之际元好问著的中国古代著名论诗诗。题下自注:“丁丑岁三乡作”。丁丑为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时作者28岁。但正文最后一首又称:“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较短长。”则知晚年尚有修补,实际上代表了作...
南宋叶适之文集。原书已佚。明黎谅所编29卷,计文26卷、诗3卷,于明景泰二年(1451)刊成,为现存文集最早版本。文集中《上宁宗皇帝札子》和《法度总论》等奏议,集中反映了叶适的政治主张和积极抗金、“锐志恢复...
南宋叶适评论经史子书和记述研究心得的著作。又称《习学记言》。凡经14卷、诸子7卷、史25卷、宋文鉴4卷,共50卷。
南宋朱熹的诗、奏章、书札、论文的汇编。又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大全文集》。共100卷,另有《续集》11卷,《别集》10卷。较全面地反映了朱熹的政治思想、哲学观点及文学见解。
词话类著作。南宋王灼撰。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四川遂宁人。此书第三、四、五卷考证诸词牌的来源流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南宋诗论家张戒撰。《岁寒堂诗话》较为全面而忠实地坚持了儒家诗论的基本观点,以此为据批评了各种不良倾向,可视为诗歌论坛上的拨乱反正之作。故受到后世儒者的称赞。
北宋邵伯温解释其父邵雍《观物》的著作。
北宋苏轼的诗文集。明代成化四年(1468)程宗复增《续集》12卷,将《和陶诗》并为1卷列入其中,又于《内制集》后附《乐语》1卷,另有《年谱》1卷,刻为《苏文忠公全集》112卷,通称《东坡七集》。是书虽尚有佚误...
北宋沈括晚年的一部具有丰富自然科学内容的著作,初定本26卷,增定本30卷,后又有《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成书年代尚未考定,约在元丰至元祐年间。该书涉及30余个文理学科,不论从条目数还是从学科数看,...
北宋欧阳修撰。中国古代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著作。1卷,共28条。全书或叙述诗坛趣闻,或记载诗人轶事,或品评诗句,或考订文字,内容较杂,但其间亦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见解。大致注重诗与作者生活经历的关系,反...
唐代孙思邈的医学著作。孙思邈(约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隋唐时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对儒、道、释均有高深造诣,屡召为官,坚辞不受,终生在民间潜心行医。代表作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
唐代张彦远撰。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与史传著作。成书于唐末宣宗大中元年(847)。全书共10卷。
唐代柳宗元所写的书文。约写于谪居永州期间。其内容为论述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的思想观点。始柳宗元作《天说》,斥韩愈关于人对于天“有功者受赏必大矣,其祸焉者受罚亦大矣”的观点,说明天地元气均为自然...
唐代柳宗元所作之文。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被放逐,彷徨于山泽庙堂,而作《天问》,诘问天地古今之事,然只问而不答。柳宗元为之逐一对答,而成此文。全文共121对,其内容主要是阐述元气论...
唐代柳宗元所写的论文。析六逆之说而论择嗣任用之道。六逆之说出自《左传·隐公三年》:“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以六逆为乱之本。柳宗元则认为,择嗣任用的原则在任用...
唐代柳宗元所写的论文。论述以仁义立天下的观点。四维,即以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纲维。
唐代柳宗元所写的论文。约作于贞元年间任集贤殿正字时。内容为论道与物、道与官的关系,强调守道与守官的统一。道指儒家的人道,即儒家为人之道和治国之道。认为物体现道,道存于物,守物是为了存道。
唐代柳宗元所作的雅诗。始作于永贞元年任尚书礼部员外郎时,因遭贬逐中缀,后完成于谪居永州期间。全文包括序文和正文两部分,序文说明写作原委,正文阐述仁德为贞符的思想。
唐代刘禹锡所作的哲学论文。约作于谪居朗州时期。自述因见柳宗元《天说》“非所以尽天人之际”,而作此文“以极其辩”。全文分上、中、下篇,其中心内容为论述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思想。
唐代李翱所撰的哲学论文。全文分上、中、下篇。上篇论性情之理,提出息情复性的主张。认为人性皆善,性为“天之命”,而情为“性之动”。中篇阐述息情复性的方法。下篇强调息情复性的重要性。
唐代李翱与韩愈合撰的注解《论语》之作。分上、下两卷。李翱在解说《论语》时,对孔子及儒家学说多有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