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儒见新媒体 >孔子会客厅
视频介绍
时间:2016-05-09 15:32:00   作者:   来源:中国孔子网

史幼波:凡能言说的,都不是“道”

  问:我们知道您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一直在全国各个地方积极地传授传统文化,最近也是刚刚出版了一本儒家方面的书,叫做《孔门心法 中道而行》,能不能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一种怎样的思想,为什么要把“中道”两个字突出出来?

  史幼波:这一本书本身是《中庸》的讲义,我在我的书院讲《中庸》,然后做的整理,最后出版。《中庸》这本书历来被称之为“孔门心法”,实际上,也就是说,它实际上代表的是儒家在学问系统当中最核心的东西。那么,从《中庸》来看,“孔门心法”的核心其实就在“中道”上面。“中”在《中庸》上面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的感觉是什么东西?它首先是从心上来体会,在心上面让我们把我们固有的种种情绪,种种这个杂念要排除掉,“喜怒哀乐”都把它清零,在这个时候,再对事物做出一种判断,这个是从心法的角度来谈这个“中”。而“中道”,他就是把这种对“中”的体会放到了社会生活中去行。所以中道而行,它其实就是《中庸》作为儒家核心经典的这么一个思想。那么儒家本身的思想以《中庸》作为心法,然后贯穿到我们社会生活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五伦”,人间的伦理,这个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兄弟。“五伦”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即使是现代人,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跟人的关系,也逃不出这五种基本的关系。那么,在这基本关系当中,怎么样子做好,人与人之间怎样子才能和谐相处?那么孔夫子提出了人间的“五常”,五种“常道”,“仁义礼智信”。这是指导我们在人伦之间建立这样和谐关系的五种最核心的,可以说是,在人类具有普世价值的这么一种精神,那么从最高意是“仁爱”的“仁”,“仁者爱人”“亲亲为大”。那么其次 ,一个人要有所担当,要“义不容辞”,要有“义”的担当。然后呢,“礼”作为“五常”的核心,人与人之间有一套完整的表达人与人关系的一套礼节、一套礼仪,乃至于从我们心里面要生发出一种对人的恭敬心,这是“礼”的核心含义。然后要有智慧,最后的底线是人要有诚信,诚信是底线。离了诚信,人就不成其为人,按孔夫子的思想。所以整个儒家思想就是从“孔门心法”,从“喜怒哀乐之未发”的这种亲敬心的状态,然后以“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修养,投入到“五伦”的人间社会当中来,在人间建立起人间正道。这是我理解的孔子的儒家的核心思想。

  问:能不能跟我们简单地讲一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人本身有什么样的积极的意义呢?

  史幼波:“道”其实是中国文化里面最微妙,含义最丰富,同时又最深奥的一个词,就是道。这个道,尤其西方这些喜欢学中国文化,学汉学的人,最头疼的也是这个道,因为道字在西方文化里面,它没有一个能够与“道”相对应的一个词。西方文化里面讲,天地,一切生命的来源是来源于神,来源于上帝的创造。但是道,它不是上帝这种感觉。但是呢,道,它又具有,在中国文化里面,它又是一个源头的东西,一个本体的东西,一切万物,又是从“道”所产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是你对这个道,对天地之道,有了一个感觉,有了一个认识的话,你自己就知道我们生命的来源,原来是来源于“道”。当我们生命显现的时候,是“道”在人世之间的一个显现,当我们的生命最后结束的时候,是我们的生命从新又回到了天地之道当中。我们从来就没离开过“道”。我们生死也从来没离开过“道”。当我们切身地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发现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与“道”同在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体会到这样的状态,又回到前面的问题来了,你能够不快乐吗?你能够被世间的这些烦恼、这些痛苦、这些逆境干扰吗?不可能的。因为一切都在道中,所以道这个词,真正要说,很难定义,只好用老子《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来说,“道可道,非常道。”凡是用嘴说出来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都是我们语言上的“道”。那么永恒的“道”,怎么样子去体会呢?只有用我们自己的心,去向内,去追求,去体会。通过我们对传统文化、传统经典的学习和修养,最终在我们的心地上去找到这样的感觉,这样也许可以对“道”有一点点认识。

 

  

责任编辑:刘兴胜
文章、图片、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