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汉学中西问 | 伊朗青年汉学家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中伊文化深厚的文化共鸣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张晓芮 2024-07-31 18:44

  编者按:

  理性对话凝共识,文明互鉴共发展。为深化中西文明交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孔子网策划推出“汉学中西问”专栏,旨在通过对话知名汉学家,聆听中西文化声音,感受文明交流互鉴的和谐共融。本期采访嘉宾为伊朗翻译家、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外籍专家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

  【中国孔子网】您当初来到中国是缘起于对中医文化的向往,您为什么会对中医文化感兴趣?据您了解,中医在伊朗发展状况如何?您认为,中医药文化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有怎样的独特作用?

  艾森:2009年,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此前,我一直致力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学习。然而,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为了我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亲眼见证了我的朋友,在遭遇严重车祸后,通过针灸治疗的方法,使其受伤的手逐渐恢复了功能。这不仅仅是医学上的奇迹,更是他人生中新起点的象征。目睹他重获新生的过程,我深受触动,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学习中医。

  近年来中医药国际认可度不断提升,中医药逐渐被纳入许多国家的医疗体系中。伊朗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之一,在医疗卫生领域与中国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如今,中医在伊朗出现了转折性的发展,中医不仅进入了伊朗的医疗体系中,伊朗卫生和医疗教育部还制定和颁布了10 项有关中医临床指南与操作规范。针灸博士专业已于2020年首次获批准加入伊朗全国医学博士入学考试,并且一大批中国医科大学也被列入伊朗卫生和医疗部批准的国际知名大学名单。这表明中医药和中医学教育在伊朗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推广。

  我认为,中医药文化对人类健康发展的独特作用不仅在于其治疗方法和理念,更在于其对整体健康的关注和对生命质量的提升。中医秉持“天人合一”的整体健康观,视人体为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它着重于通过调节整体系统的平衡与和谐,来预防疾病并提升健康水平。中医注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认为每个人的体质、环境和时令变化都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独特的医疗方案,从而避免“一概而论”的治疗方法。中医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它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未发生时进行干预和调节。通过合理的饮食、生活习惯和情绪管理,预防疾病的发生,并阻止其进一步发展。此外,中医采用自然药物和疗法,如草药、针灸、推拿和气功等,来调整人体的机能和平衡。这些疗法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和身心和谐,相对于传统西医疗法,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小,更注重长期效益和整体健康。这些特点使得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孔子网】赖于古代丝绸之路,中华文明与波斯语区国家的文化交流渊源深厚,您在中华文化与伊朗文化的对比研究中获得了哪些收获和体会?

  艾森:自古,因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中伊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共同分享着彼此的文明成果,相互学习、借鉴,推动了两国文明的共同进步。这种友好交流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伊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数年的深入探索与精心翻译,我得以揭开中国经典文化的一角,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它与伊朗文化之间众多的交汇点。这些相似之处不仅仅局限于表面上的符号或象征,更深入地渗透在两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习俗和艺术表达之中。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伊朗文化中某些深层次的理念不谋而合,彰显出两者间深厚的文化共鸣。

  中伊典籍中有许多这样的例证。譬如,在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上,中国古代的《孟子》一书深刻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强调了民心在国家兴衰中的重要地位。而在伊朗的文化瑰宝《蔷薇园》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主张“天下的得失在于民心的向背”,凸显了人民对于国家稳定与繁荣的决定性作用。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国家治理层面时,可以发现伊朗与儒家学说都主张“仁”的思想。儒家思想追求通过“仁政”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让老者得以安享晚年,年轻人充满希望和抱负,从而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状态。这里的“仁政”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策略,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治理哲学,强调对民众的关怀与爱护。与此同时,波斯诗人萨迪也表达了对于“仁政”的渴望。他期待一位“贤明的统治者”能够实行“仁政”,使百姓能够在和平与安宁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享受到社会的繁荣与稳定。这样的愿景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理念相互呼应。无论是儒家的“仁政”理念,还是萨迪对“贤明统者”实行“仁政”的期待,都体现了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这种跨越文化和时空的共鸣,展现了人性中对于和谐、公正和幸福的共同追求。

  【中国孔子网】您之前已经翻译出版《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黄帝内经·素问》等众多经典中文著作,您在翻译内容的选择上有怎样的考量?为什么会选择儒家经典、中医药、古典小说方面的题材,以此向伊朗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艾森:人文精神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中国典籍卷帙浩繁,内容博大精深,覆盖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如同智慧的宝藏,蕴含着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元素,为我们应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与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哲学思想,深入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中医药典籍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这些典籍翻译成波斯文,我们不仅能够拓宽伊朗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视野,更可以让他们深入洞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典籍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髓。儒家典籍及中医古籍等一系列经典之作,不仅在古代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孔子网】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策划开展的“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已经翻译了12种语言正式出版发行,其中,您作为中文波斯文对照版《论语》的翻译者,为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走进伊朗,您是本着怎样的原则或者宗旨进行这次编译工作的?

  艾森:自1955年起,《论语》在伊朗的翻译传播已有超过60年历史,第一个波斯语译本由德语转译而来。为确保准确传递孔子思想,我决定从中国古文原文直接翻译成波斯文。“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波斯语版本自正式立项起,历经了一年半的审校工作。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与国内顶尖的波斯语专家紧密合作,通过无数次的深度讨论和交流,我们细致剖析儒家思想中核心术语的深刻意蕴与翻译策略,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温、良、恭、俭、让等词汇,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哲学含义及其在波斯语中的精准表达。我们追求用最为准确、地道的波斯语来传达中国文化经典的精髓。这种跨国界的学术合作为两国翻译专家树立了合作的典范。

  鉴于中国古文蕴含丰富的层次与深远的含义,为确保精准传达原文的精髓与意图,我在翻译每一章时都广泛参考了历代不同学者的深入解读与详尽注释。这些学者们的观点各异,但都为我们理解古文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与启示。通过对比和分析这些不同的解读和注释,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原文的内涵与外延,确保翻译结果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为现代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此外,我认为,中国典籍在英语世界已然拥有丰富多样的译本,这一成功模式同样适用于小语种国家。我们理应在各个小语种国家推出各具特色的翻译版本,使得中国的典籍能够更广泛地传播,为更多读者所接触和了解。多样化的译本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材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多维度思想。

  【中国孔子网】您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更多语种的出版发行,将对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产生怎样的影响?作为一名青年汉学学者,未来您将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来推广中华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互鉴?

  艾森:《论语》译介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译本为海外读者提供了学习儒家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有益帮助。通过对照阅读中外文对照本,读者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情。这些译本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始终怀揣着一份热忱的期望,渴望在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翻译更多的中国典籍,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向伊朗人展现。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伊朗人民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从而增进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我将竭尽所能,为推广中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