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百善孝为先——古代养老礼俗综述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王广恒 魏欣恬 吕静茹 2019-08-16 13:56

  孝,属于中华民族传统人伦文化范畴,是支撑中华民族道德体系的关键要素。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尊老养老是孝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礼制不可或缺的一环。

  “老”在古代中国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家族中的长辈;其二,泛指老年人。我们今天所讲的老,是后一项意义。但是在不同的朝代,对于老年人年龄的规定却略有不同。《仪礼》中以50岁作为步入老年的门槛;《周礼》则是以60岁作为老年人的象征;《管子》甚至于以70岁为界限划分老年人;在考察历史文献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80岁为界限的史实。同样,根据对于历史文献的考察,我们也发现,历朝历代都曾经制定、颁布、实施过一系列有关敬老养老的礼仪、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社会独特的养老体系与养老文化。

  对于养老礼的探寻,我们可以从现代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

  《礼记·内则》:“凡养老,五帝宪,三王有乞言。”意思是说,五帝时代养老,效法他们的德行,夏商周三王时代,还向老人们征求善言。

  可见,五帝三王时期,中国就非常重视尊老养老了。

  《礼记·内则》:“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xiǎng)礼,殷人以食礼,周人兼而有之。”这是说,招待老人的宴会,有虞氏用燕礼,夏朝用飨礼,殷商时代用食礼,周朝时期遵循古制兼用三礼。

  后来随着礼乐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养老敬老逐渐被作为一种礼仪被确立下来。《礼记·乡饮酒》说:“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悌。民入孝悌,出尊长养老,而后乃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在这个时代,养老敬老由习俗逐渐演变为国家规定的礼仪,也出现了三公五更礼;同时,在这一历史时期,养老礼也逐渐由传递知识向着传承道德层面过渡。

  汉代以孝治理天下,养老礼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便是汉明帝“三老五更”礼的正式建立。《后汉书·儒林列传》:“明帝即位,亲行其礼。……尊养三老五更。饗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huán)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张居正《帝鉴图说》:“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辟雍即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汉代这种尊养老人的礼仪最初是在太学进行的。

  此外,汉代还制定颁布一系列的法令,规定社会赡养老人的义务以及老人充分享有的社会权利。

  魏晋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是社会赡养老人的传统并没有被废止,只是一定程度上受了战乱的干扰和影响。

  隋唐时期,国力日渐昌盛,养老礼也重新复兴。这一时期,养老礼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单独的养老礼,其他的礼仪中也多掺杂着养老礼的内容。《新唐书·选举志》中描述:“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讲管弦,牲用少牢。”

  唐宋之际,养老与崇文并举;同时,老人虚衔成为这一时期养老礼的重要特征。

  《宋史·志第六十七·礼十七》记载了太学里的一次礼仪活动,其中详细描写了尊老养老的内容:“养老于太学,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金辂,至太学酌献文宣王。三祭酒,再拜,归御幄。比车驾初出,量时刻,遣使迎三老、五更于其第。三老、五更俱服朝服,乘安车,导从至太学就次;国老、庶老,有司预戒之,各服朝服,集于其次。大乐正帅工人、二舞入,立于庭。东上阁门、御史台、太常寺、客省、四方馆自下分引百官、宗室、客使、学生等,以次入就位,如视学班。太常博士赞三老、五更俱出次,引国老、庶老立于后,重行异位。礼直官、通事舍人引左辅奏请中严,少顷,又奏外办,皇帝出大次,侍卫如常仪。大乐正令撞黄钟之钟,右五钟皆应,协律郎跪,俯伏,举麾兴,宫架《乾安》之乐作,皇帝即御坐,乐止。典仪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三老、五更杖而入,各左右二人夹扶,太常博士前引,史臣执笔以从。三老、五更入门,宫架《和安》之乐作,至宫架北,北向立,以东为上。奉礼郎引群老随入,位于其后,乐止。博士揖进,三老在前,五更在后,仍杖夹扶,宫架《和安》之乐作,至西阶下,乐止。博士揖三老、五更自西阶升堂,国老、庶老立堂下。三老、五更当御坐揖,群老亦揖,皇帝为兴。次奉礼郎揖国老升堂,博士引三老、五更,奉礼郎引国老以下,各于席后立。典仪赞各就坐,赞者承传,宫架《尊安》之乐作,三老、五更就坐。三公授几、九卿正履讫,殿中监、尚食奉御进珍羞及黍稷等,先诣御坐前进呈,遂设于三老前,乐止。尚食奉御诣三老坐前,执酱而馈讫。尚酝奉御诣酒尊所,取爵酌酒,奉御执爵,奉于三老。次太官、良酝令以次进珍羞酒食于五更、群老之前,皆食。大乐正引工人升,登歌奏《惠安》之乐,三终。史臣既录三老所论善言、善行,宫架作《申安》之乐。《宪言成福》之舞毕,文舞退,作《受成告功》之舞,毕,三老以下降筵,博士引三老、五更于堂下,当御坐前,奉礼郎引群老复位,俱揖,皇帝为兴。三老、五更降阶至堂下,宫架《和安》之乐作,出门,乐止。礼直官、通事舍人引左辅前奏礼毕,退,复位。兴仪赞拜讫,皇帝降坐,太常卿导还大次,百僚以次退,车驾还宫。三老、五更升安车,导从还,翼日诣阙表谢。”

  到了明代,除了仿效前人尊老养老,复兴养老礼以外,朱元璋积极组织老年人参与政治。《明史·志三十二·礼十》记载:“洪武五年,诏礼部奏定乡饮礼仪,命有司与学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于学校,民间里社亦行之。”这个时候,养老礼作为国家层面的规定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时候,在民间还出现了一种乡饮正齿位礼,作为乡饮酒礼的一种,对于民间具有教化作用。

  到了清代,除了老人由官府帮助奉养以外,最为著名的事件就是千叟宴。在清朝历史上曾经多次举办千叟宴,以示尊老敬老养老。这也成为清代养老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老礼随着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由知识层面上升到道德层面,由习俗发展到礼仪制度,由中国民间拓展到国家政治。而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标杆,养老礼也由单一的礼仪,蔓延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