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古代入泮礼仪程

来源:彭门创作室作者:孙永选 吴兆灵 颜保华 2019-05-09 14:19

  我国古代社会,民间有句很流行的话:“入泮宫,出学府,上青云路。”这是一句早期“知识改变命运”的概括总结。此话始于何时无从考证,反正不是出自先秦时期,应该是隋唐科举制度实施后的广告语,明清时期流行大江南北,家喻户晓。所谓“入泮礼”的叫法,就是这句广告语促成的,早期并没有“入泮礼”这一称谓。

  唐宋时期,各州县的学府大多庙学合一,或者比邻。官学学府前往往仿曲阜孔庙前泮水之制,挖一个半圆形的水池,名曰泮水,上建跨桥,后世逐渐成为庙学定制。所以国学的入学,又称为“入泮”。

  至于“开书”“破学”或“破蒙”等称谓,极具乡土气息,是各地域学龄儿童入学时的叫法。而“入泮礼”原本指古代中了秀才的童生们在州学、县学入学时的入学礼仪,并不是儿童级“破蒙”入学仪式。现代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旧时学龄儿童进入学堂前或私塾,是否举行“入学礼”?史籍中并没有记述,即便有,也不可叫做“入泮礼”。

  按《礼记·内则》规定,儿童九岁以前在家学习一些基本生活知识和礼节,相当于“家教”。到十岁时便开始出门拜师求学,而且是寄宿式。当然,古籍中记载的入学年龄大小不一,大致在八到十五岁之间,说明先秦时期对入学年龄没有统一的强行规定。不论是进私塾,还是入庠序等官学,都一定要行拜师礼。孔子时代的春秋时期,入学时拜见老师是带“束脩”作为礼物,或者说是学费,同时还要举行庄严的拜见礼节,以表敬意。后来,儿童求学的年龄大多提前,各时代有所不同,早者五六岁,晚者七八岁。由于我国自汉代设立“太学”以后,唐代置办州县学,两宋兴办书院,唯独现代意义上的小学成为空缺。所以说,汉代以来的封建社会根本就没有公立小学,家塾、私塾、义塾等民间学校承担了小学教育。大批落榜或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就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以此为生,做起了职业先生。这时给老师的见面礼也不再限于干肉,还有学费,这关乎生计。固然国人尊师重道的传统自古有之,但拜师仪程至今没有发现早期详细的专篇记述。

  《论语·述而》中“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一语,仔细品读其中语境,似乎感到师弟里没有江湖气,之间的关系较为朴素纯净,心仪礼成,另外再加点束脩。此乃是一种纯粹的个人关系,属于私礼,纯情简单,所以不在国家正式的礼仪典制中也合乎情理。

  直到唐代的《通典》中,才开始提到拜师礼并有国学释奠仪程。《开元礼类籑·皇太子束脩条》载记:“皇太子服青衿,至学宫门外,跪。执事者引立于学宫东阶,西面。博士降俟于学宫内东阶下。相者引皇太子入。执事者奉酒、修案以从。皇太子入门而左,诣西阶之南,东面,跪,拜;博士答。太子还避。遂进,授币;奉酒壶修案者从奠于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币。执事者取酒壶修案以东。皇太子拜讫,相者引皇太子出。礼成。” 这便是典籍中唯一可考的所谓“入泮礼”。自此,拜师礼正式纳入国家典制中,并通行天下,此乃“入泮礼”的雏形。此后的入泮礼仪程,理应以此为蓝本有所损益。

  在官方拜师礼的影响下,民间入学拜师的仪式也一直延续着,有着自己的仪式和流程,后世文雅地称之为“开笔礼”。只不过与官方有着很大差异,各地也不尽相同,现在有人整理出拜师礼的现代版本,只是为了规范仪程,并没有什么史料依据。

  古代人生正式接受教育,便是走进学堂拜师学习,无论是家教、私塾,还是进入官办痒序。这是幼童们开始读书识字、背诵经史的第一步,开启了牙牙学语的脱变,杨起了人生前行的风帆。旧时,学童入学年龄一般大多在八岁左右,称为“开书”“破学”或“破蒙”。入学之前,学童的学习用品是家长必须要有所准备的,无论贫富,笔墨纸砚是必备的。大户人家往往准备两套,为自己孩子的陪读书童专供。入学对于朦胧的孩子们格外新鲜,对于家长们尤其重视,因为他们必须要亲自参与孩子们的入学礼。虽然民间没有刻板的文字记录入学礼的仪程,但依据世代流传的习惯礼俗,大至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开笔礼。

  正衣冠。就是学童跨入校门时,把自己的仪容整理好。《礼记》规定:“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孩子们穿着干净的衣服来的校门前,须先检查一下衣扣是否系好,帽子是否戴正,然后再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校门。故称“入黉门”。这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知识的尊重,更显示出家风。

  行拜师礼。一般情况下,家长把孩子领到先生面前,孩子先向先生鞠上一恭,然后由先生引导到写有“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画像前,先生站在一侧,在先生的指导下,行跪拜礼。这一跪,庄重而威严,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心底,会影响他的一生。跪拜先师孔子后,起立面向先生,再行跪拜礼。此时家长向先生献上见面礼和学费。礼品可有可无,自家量力而行;学费没有定数,按各自规模自行约定。古称“束脩”或“贽见礼”。

  净心洗手。行完拜师礼后、入课桌前,要净心洗手。先生把提前准备注满清水的盥洗用具端到孩子面前,让孩子沉思片刻,再把手放入洗净。意在去掉贪吃贪玩等杂念,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

  开笔礼。开笔礼一般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志、拜笔师、描红开笔。

  朱砂开智:先生拿起蘸有朱砂的毛笔,认真地在孩子的眉心处点一下,形同一“痣”,取“智”谐音,寓意开智。

  击鼓明志:一般在比较正规且规模较大的书院或私塾举行此礼仪。《学记》有载“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能够引起孩子们学习的专注度,课堂具有威严感,故而旧时把“击鼓明志”作为入学礼的一个重要环节。

  拜笔师:孩子端坐在课桌,拿出笔砚,此时先生往往会告诉孩子们毛笔的发明者蒙恬。孩子们双手捧起毛笔,举过头顶,垂额行拜。

  描红开笔:描红即红线勾勒好的字形,让孩子用毛笔填充。这是孩子第一次在课堂写字,故称“开笔”。描红一般都写简单的“人”字,同时先生告诉你将来如何做人及做人的道理。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