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位私塾老人告诉你古人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作者: 2018-07-31 10:30
何谓吟诵?
吟,是哼唱之意;诵,是抑扬顿挫地诵读。吟诵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口头表现形式,是吟诵者情感和文本内涵与意境的结合。
古人读文,很讲究典雅之风,不像影视剧里那样摇头晃脑地读。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习其内在精神,可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而中正平和、精气内敛的吟诵正是通达此目的的一种有效手段。
央视出品的“中国诗词大会”热遍全国,很多观众在重温古诗词之美的同时,也为参赛选手熟记大量古诗词而啧啧称赞。但对于吟诗诵经的古人来说,也许熟记这些古诗词并不算难事。广元市国学研究会秘书长陈洪近年钻研传统吟诵,奔走川内多地,录制了40多位早年上过私塾的老人的珍贵视频。这些视频,再现了古人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拯救
录制40多位85岁以上老人的“川派吟诵”
今年33岁的陈洪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最初接触到吟诵,是因为办学需要。他开办了一所小学,一直希望找到“最理想的教学方法”,在各地拜访后,接触到了传统吟诵。2015年,他在北京拜师学习吟诵时,北京语言大学老教授王恩保提醒他,四川方言区的吟诵资料比较薄弱,“得抓紧时间去做这件事”。
陈洪说,事实上,他2014年便在着手寻找上过私塾的老人。去过攀枝花、宜宾、绵阳、南充、达州等多个地市州,目前已经录制了40余位老人的吟诵视频,与相关影像资料合辑在一起,称之为“川派吟诵”。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新文化运动后渐渐被新式教育所遗弃。在录制过程中,陈洪发现,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有可能找到上过私塾的老人。陈洪透露,他采录的视频,展示的都是“绝学”,录制视频的老人都在85岁以上了,所以这两年不做,机会将越来越少。
陈洪介绍,他每次去录制,都是准备了本子,让老人照着本子上的古文吟诵。但老人根本不需要本子,随口就能吟诵一大段,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依然记得很清晰。
吟诵
中正平和、精气内敛 荡涤乖戾之气 养成君子之风
在陈洪提供的视频里,老人的吟诵,每个字的音变得更长,如同歌唱一般。陈洪讲,吟诵讲究的是韵律和腔调,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吟,是哼唱之意;诵,是抑扬顿挫地诵读。吟诵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口头表现形式。
传统吟诵与古文密不可分,因为古文的韵律之美正好可以通过吟诵很好地表达出来。这既有助于背诵,又有助于情感表达。“从采访的老人来看,古人读书,不像影视剧里那样摇头晃脑地读。”陈洪说,古人读文,很讲究典雅之风。
中华吟诵学会理事、四川吟诵学会会长王传闻告诉记者,吟诵是中国人学习汉文化的高效方法,它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系统的口传心授,已流传三千多年,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语的诗词文赋多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更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习其内在精神,可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而中正平和、精气内敛的吟诵正是通达此目的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注
“川派吟诵”分为读文调和吟诗调 正进行抢救采录整理
陈洪说,吟诵有着各种方言版本,特点各不相同。此前,他一直在学习“唐调”,唐调指的是国学大师唐文治独创的吟诵腔调。
根据他目前所收录的四川方言吟诵资料,大致可以将四川方言吟诵分为“读文调”和“吟诗调”两类。诗词的吟诵更注重气势、韵味和情感的表达,更具有音韵美。而读文更接近于现代诵读,除强调情感表达外,音韵美则不明显。采录整理过程中,陈洪发现,虽然每个老人的吟诵腔调不尽相同,民间也素有“千人千调”的说法,但总体上风格依然是统一的。
陈洪说,吟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他与西华师大教授、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郑海涛合著了一本吟诵理论教材,预计年内出版。
王传闻则表示,四川吟诵学会正在开展中华吟诵特别是四川方言吟诵的抢救采录、研究整理、非遗传承、宣传教育、发展推广工作,同时开展中华吟诵和四川方言吟诵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吟诵传承活动。
正宗吟诵在中国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是按照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有感情地去读书的方法。近代以来,吟诵日渐式微。20世纪80年代以来,吟诵传统逐渐得以恢复,近来得到发展,但有些杂乱,有些学者将吟诵与歌唱、戏剧甚至西乐糅合在一起,还有一些所谓的自度新曲,都自称为吟诵,模糊了传统吟诵的内涵。所以,我将叶嘉莹先生的吟诵调称为传统吟诵调,将其他的吟诵称为新吟唱,以作区别。
叶嘉莹先生所接受的吟诵教育是最为完整、最为全面的传统吟诵教育。我们知道,现在70岁以上懂得吟诵的老人,一般是幼年时跟自己的长辈学习的,也有受过私塾教育、跟着老师学的,都是不自觉的学习;还有在高等学校学习的,例如学习唐调的,基本上是唐文治先生的后学,有了基本的自觉性。家庭私塾与学院教育都是近代原生态的吟诵教育渠道。但这两个原生的渠道,今天就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吟诵体系。前者实践性强,基本上是不自觉的;后者在自然实践的同时,亦有了自觉的研究。
叶嘉莹先生幼承庭训接受了严格完整的吟诵教育,这为她的吟诵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大学学习期间,又师从名家,通过吟诵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叶先生的吟诵既有传统吟诵之美,又有学院派吟诵的深度自觉性。
叶先生接受了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对吟诵自然认识深透,每每评点吟诵,寥寥数语,都能针针见血,弥足珍贵。
她认为吟诵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的传统文化。在《谈中国旧诗之美感特质与吟诵之传统》一文中,她说:“我从理性上越来越觉得吟诵关系到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它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很微妙而且很重要的,不应该让它从我们这一代断绝。”“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吟诵,只有中国才有。”在2009年北京中华吟诵周活动中,叶先生就呼吁在中小学开设吟诵课,甚至在幼儿园就教孩子们学习吟诵。这些观念的提出,显然是有其自己深刻体会的,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叶先生看到了吟诵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且微妙的重要关系。尤其是她认为吟诵的传统“只有中国才有”的观点,极为精辟。老一代的外籍学人,尚能正宗地吟诵,如日本的吉川幸次郎先生就能用正宗的调式吟诵杜甫的《登高》。但许多现代外籍学人的吟诵,已经逐渐本土化了,与我国的传统吟诵相距甚远。叶先生的意思十分明确:吟诵的正宗在中国!(综合“光明网”、"叶嘉莹小站")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