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温儒敏:古诗文教学少朗读多吟诵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作者: 2018-07-31 09:17

  随着央视节目《朗读者》热播,几乎是一夜间,国内掀起一股朗读热。很多中小学课堂的朗读热情也在持续升温。在本届江苏书展重点活动“《中小学古诗文分级读本》新书发布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却表示,中小学校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应该少一些朗读,多一些吟诵。
  温儒敏解释,吟诵与朗读不同,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强调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是展现给别人看的,而吟诵是依字行腔,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偏重的是情通古人,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因此,它更多是向内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主观感受。
  鉴于此,温儒敏建议,古诗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少作串讲、主题阐释以及举办活动,在吟诵过程中,将古诗文的韵味读出来,旨在通过感动自己,增加对诗文的感觉,而不是想尽办法感动别人。
  “小孩子的想象力相当丰富,‘诗无达诂’,不应对诗文分析作标准化,以教授分析代替他们的个性化读解。”温儒敏特别指出,古诗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不宜要求过高,更不可照搬文学史,过分强调字词、主旨理解,最好可以多讲掌故,当堂吟诵。具体而言,针对低年级学生,大致明白大意即可,不可要求字斟句酌,了解逐个词句的释义,甚至可以不求甚解;针对中高年级,要引导他们会意、感悟,而不要给予过多限定,提供“标准答案”。
  另外,温儒敏提醒,古诗词教学应尽量少用多媒体,由于诗歌的语言经过变异、陌生化,超越日常用语,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过多使用多媒体会定格学生的思维,限制他们的想象力;相反地,毋宁让其沉浸在诗文营造的情景中,体会作者孤独、悲凉、渺小等心境,提高他们的情商。譬如讲解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案无法将恰如其分表现出来,这时候更多需要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现在的语文教学很浮躁,动不动情景教学,任务式驱赶,缺乏真正沉浸式阅读,”温儒敏认为,学校不要布置太多任务和讨论,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应该让学生“静”下来,自主阅读,自由感受,领略汉语语言之美,培养对精炼、多义语言风格的感性理解,打好汉语学习基础。
  【相关阅读】
  《周礼》有云:“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乐语是古代学子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读书人学诗词便是伴随着吟诵开始,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也是诗歌兴发感动的力量。然而,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注意到的,吟诵诗词本应作为一本发达的艺术传承下来,但与传统经史之学相比,吟诵只被视为辅佐学习文学的手段之一,并未成为学术的主流,真正关于吟诵的研究并不多。加之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之后,国文语法更改,西方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朗诵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吟诵。因而,诗词大家叶嘉莹会感慨:“传统的吟诵几乎已经失传了,我们不赶快抢救,就要灭绝了,如果我们不会吟诵,用理智来写诗,诗歌中兴发感动的力量难以找到,诗歌的生命会被减损。”
  2015年,活字文化邀请叶嘉莹选编《给孩子的古诗词》之后,又发现当下读者对如何进入古典诗词、感悟诗词之美有所困惑,继续推出了该书的“讲诵版”,今年则在“豆瓣时间”推出了58节吟诵课,整个课程共挑选249首唐宋古诗、86阙宋词元曲。叶嘉莹从吟诵方法、声韵之美、诗词内涵等方面进行品鉴,并一一示范。93岁高龄的叶嘉莹认为近年兴起的诗词吟诵颇多杂乱,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为吟诵留下一些基本范式。
  现代人普遍认为吟诵是一门专业学问,难以进入,古典文学专家华钟彦曾分析过其中原因:“吟咏之法,本非专门高深学问,过去师弟之间,教读唐诗,口耳相传,习以为常,自然人人会通。自‘五四 ’以后,特别是解放以来,无人提倡,吟咏之声日渐稀少。只有胡乱诵读,安蔽乖方。故欲振拔旧闻,反成了专门学问。”在古代,吟诵从蒙童入学开始,伴随读书人的一生,许多诗词名家都在作品里直接提到了吟诵的重要性和日常性,像“行吟泽畔 ”的屈原、“余亦能高咏 ”的李白、“独立苍茫自咏诗 ”的杜甫,到近现代鲁迅的“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学习吟诵,也并非是为了读给别人听,而是个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表达方式,叶嘉莹解释说:“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而平仄节奏也是中文区别于其他国家语言的最大不同之处,叶嘉莹在《古典诗歌吟诵九讲》中比较了中文与英语的不同时说到:“英文字有轻重音,而我们不是,我们是独体,是单音,就是一个字,而这一个字有各种不同的声调。所以我们中国的诗歌所注重的,不是轻重音,而是节奏和声调。”
  从《诗经》的“二二”,到五言诗的“二三”、“二二一”,再到七言中的“二二三”,诗词节奏有它最基本的格式,千百年来形成了统一的规范,因而对于社会上各种形式的吟诗,叶嘉莹认为吟诗不必弄奇怪的调子,甚至变成唱歌打破了平仄,也不必专门学古音。在吟诵课程中,她使用的都是以普通话为基准的吟诵,遵循基本的格律原则,这对吟诵在当代的推广传播都是必要的。也恰恰是通过聆听叶嘉莹的吟诵,读者会发现,原来诗词不仅应该有这样的节奏律感,而且因为更正了部分字词的平仄音调,恢复了它本来涵义,这与大众此前所学所知大为不同。
  (原标题:温儒敏:古诗文教学少朗读多吟诵)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