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侠:吟诵大会以赛促学以学传道,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17-11-13 09:44
传习雅言之道,培育君子之风。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中国孔子网、济南市图书馆、山东孔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17中华经典吟诵大会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此次吟诵大会全国总决赛邀请了中华吟诵学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朱立侠等诸多吟诵界专家做为评委。中国孔子网记者特此专访了朱老师,作为本次大赛最年轻的评委,来听听他的体会和见解。
中华吟诵学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朱立侠
吟诵大会:以赛促学 以学传道
我觉得这次吟诵大会办得非常成功。这是吟诵界在全国范围内的首次比赛,具有开篇的重要意义。以赛促学,以学传道,可谓合乎当下风气的妙招。此次决赛不光请到的评委是当今吟诵界著名的专家,就算参赛的选手也大多显示出专业水平。这里面有极多的精彩节目,值得欣赏,最好能传播出去。一个人要吟诵得好是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的,既要有古典文学鉴赏的能力,还要懂得诗词格律、文体知识、汉语音韵,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和嗓音条件,这是吟诵集语言、音乐、文学于一体的特殊要求,所以说具有一些难度。我想这样高难度的直播会是很有压力的,我们评委大多也没有经历过直播点评,然而两天下来,我们都松了一口气,一直感叹:这次吟诵大赛非常成功!
这次大赛中,有几个非常有意义的方面。首先,主办方所请的评委都是圈内德高望重并且正宗传统的专家。他们既有传统吟诵的功底,又有新吟诵的水准,既有深厚的学理研究,又有广泛的实践经验,因而能尽量多地兼顾到不同的吟诵流派和地区。专家们在打分的时候都很公允,点评也很到位,这可以算是此次大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吧。其次,这次比赛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吟诵调。本次大会中选手们用的最多的算是唐调和华调,这也真实地反映出这两个调子在目前吟诵界的显赫地位,获奖者较多。此外,韩福清和萧嘉明月用国子监调吟诵在成人组和青少年组均获得一等奖,文怀沙所传的楚辞调获得了青少组的冠军,赵广鹏吟诵河南王更生先生以及河北程曦先生《水调歌头》调获得成人组冠军,84岁的刘洁淳以湖湘吟诵获得亚军,王昊用山东的行调吟诵获得季军,李文杰用粤西的吴川调吟诵获得第四名。叶嘉莹先生五古调编排的《石壕吏》吟诵剧也取得高分,颇受好评。此外,史鹏先生、周笃文先生、魏嘉瓒先生的调子也常被选手采用。这些优秀的调子展示了中华吟诵的丰富多彩,也显示出传统吟诵在教学中的魅力。当然,使用何种调子在吟诵打分的时候是公平的,关键看是否驾驭得好,即使没有用传统吟诵调的选手,用自创新调也一样可以取得较好成绩。第三,这次专家的点评虽然星星点点,但是其中很多观点都极具价值。通过大会直播点评,也让吟诵大众知道专家们的宗旨和对吟诵树立的标准,确实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讲,此次吟诵大会不仅仅是一次比赛,还像是一次研讨、一次课堂。
结缘吟诵:自得其乐 乐此不疲
我小时候其实就接触过吟诵,只是云南当地不叫“吟诵”,称之为“唱读”。小学老师是我们的一个家族中的一位爷爷,用他的爷爷曾经教他读书的方式教我们,说是“唱读”,语文、数学、自然各科都是他教。我养成了唱读的习惯,凡是见到文字都要唱读出来,哪怕是看报纸。 “唱读”有相当的好处,背书很快,小时候读过的书基本都是靠它背下来的。我正式对吟诵发生兴趣,是在大学期间,跟随徐健顺教授到云贵川参加一个民族音乐的采风活动。我记得在丽江和香格里拉之间的塔城,我们找到一位纳西族的肖老太太,她即兴用纳西语唱了一首七言歌(调子叫做江边调),等翻译过来,才知道内容是即兴的,大概是:天上白云头上飘,金沙江水门前绕。客人远自北京来,我用山珍作佳肴。上有白云,下有金江,中有高腔,令人沉醉其间。我第一次被震撼了!以为这才是真正活着的诗人!于是请问徐老师,为何汉族没有这样即兴载歌载舞的呢?徐老师说,不但有,而且水平还很高。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不都是吗?于是我就想知道诗词到底该怎么唱?带着这些问题回到北京,后来去请教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些教授,才有了去拜访的途径,顺藤摸瓜,开始了在全国范围的采录……最终去了27个省市拜访过上千位读过私塾或者了解吟诵的人,才逐渐弄清楚吟诵的方方面面。后来我在中山大学读硕士的时候,还跟台湾成功大学的王伟勇教授学过吟诵,读博士之后就开始做唐调吟诵的研究,博士后的时候参与了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有关吟诵的研究。可以说这十多年来,一直都沉浸在吟诵的学习和研究、推广过程之中,自得其乐,乐此不疲。
我自己觉得吟诵的乐趣和魅力,首先还是体现在它的音乐性上,由于有旋律,便有了情感,就不干涩。好听,这自然就会给人很大的吸引力,等进入了,还会知道,吟诵有助于记忆,有助于理解作者的神气,有助于受到作者的熏陶。当然,进入文章境界的时候,物我一体,浑然不觉,仿佛穿越时空,情通古人了,这一种体验极其真实,又极其神妙,这可能是吟诵对我最大的魅力了。随着对吟诵理解的深入,这几年我越发感觉到吟诵在炼气、运气和养气上的妙用了,与打拳殊途而同归。为了感受文章阴阳刚柔与四时节令的感通,我有时候在春天用从容不迫的调子吟诵少阳之文,比如《兰亭集序》,感觉肢体舒展,神情闲淡,如木气生发;夏天用急促高亢的调子吟诵太阳之文,比如《原道》之类,酣畅淋漓,精神充沛,如火焰上腾;秋天曼声柔气地吟诵一下《秋声赋》《赤壁赋》一类少阴的文章,气韵悠长,情感丰富,如金声玉振;冬天用低沉舒缓的调子去感受《出师表》《陈情表》这样太阴之文,悲哀低沉,潜气内转,如水泣风悲。这大概就是曾国藩所讲“文足以引声,声以足以引文,二者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的意思,唐文治也把古文四象与五种读法联系在一起,确实是高明之论,因声求气,由神入境,桐城派的秘诀在这也就能体会到了。这不知可否算作吟诵对我的乐趣所在了。
学习吟诵:择其善者 庶几可成
这次非常荣幸能与吟诵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们同台,忝居评委之列,感谢主办方的信任。我在推广吟诵的时候,主要是两个方式:讲座与私塾。我自己办了一个信古堂私塾,完全践行我所研究的古代私塾教学法,其实就是试验田。学生们在这所读之书全部是吟诵的,当然蒙学、四书五经、诗词、古文等每种书的吟诵调子不一样,我教他们的都是方法,按照古人读书的次第和治学的方法循序渐进,一点点带着吟诵、讲解,差不多一个学期,都能掌握读书的套路了,这样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我便可以“垂拱而治”了。至于成人,我主要是讲解原理,稍微举例,引导一种思路,教会他们方法,然后就各自施展去了。
总体来说,目前对吟诵的学法——甚至对传统文化的学法,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三种模式:中学式、西学式、中西合璧式。第一种中学式学法,为传统方法,即选择一位自己认可的先生,跟着长期间熏陶。这种学法的好处在于原汁原味,比较正宗。但是时间成本高,不是每个人都有机缘。第二种西学式学法,就是研究吟诵资料,形成吟诵规则,或者看别人研究成果,弄清方法自创调。这是目前很多培训班的主要方式,简单有效,快捷明了,相当于吃快餐了。当然,快餐嘛,营养价值不全面。总觉得缺少韵味,不成声腔。第三种自然就是二者结合的中西合璧式:这种学法兼顾前两方面,当然优点不言而喻。但很难找到既能懂传统吟诵,又能有学理研究的老师。我的意见呢就是可以在网上或者培训班学一点理论,但千万别拘泥,学了理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传统,更好的学习传统。我主张学吟诵也要模仿,不模仿就创新,跟书法不临帖一样,跟练武不学套路一样,都有点野狐禅的味道。学习得下功夫!
那么模仿哪些对象比较好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总之选自自己喜欢的。我对于初学的建议,须选择吟诵得朴实的、规范的、有韵味的,可以考虑名家名调,就像书法的名帖一样,有经典的意义。如果是跟现场学,选择有传承的、学养好的,一是学得正宗,再者遇到问题时能从学理上解释清楚。好在目前吟诵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每年都有一些专著或专辑涌现出来,便于学习。这次大会中大家也看到,唐调和华调的影响比较大,也是当今的两大宗派,它们都有相关的专著,不妨可以参考,华调的专著有华锋教授的《吟咏学概论》,唐调的专著可参考鄙人出版的博士论文《唐调吟诵研究》。另外,通论吟诵的还有叶嘉莹、陈少松等先生的多种专著也都颇有见地,值得拜读。总之,初学要先有对吟诵流派有大致的了解,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入门须正,而后循序渐进,庶几可成。
(采访/宋睿)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