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张素花:邂逅吟诵 心向往之

——中华经典吟诵大会决赛选手专访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魏俊怡 2017-11-09 16:02

张素花获得最具人气奖(左二)

  传习雅言之道,培育君子之风。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中国孔子网、济南市图书馆、山东孔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17中华经典吟诵大会全国总决赛于11月3日在济南落下帷幕。本届大会历时5个月,吸引来自全国1128人报名,涉及27个省份及直辖市。最终,来自全国17个地区的80组选手晋级决赛,齐聚济南进行了精彩的吟诵展示,为观众带来一场独具文化内涵的视听艺术盛宴。这是对中华吟诵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现和精彩亮相的大会,更是一次全民动员的大会。80组选手,从三岁的天真孩童到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不仅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人故事,并深深的体会到了吟诵的独特魅力。本网将对这些有情怀的选手与吟诵爱好者进行专访,一起聆听属于他们自己的吟诵故事。来自山东省淄博市的选手张素花女士也接受了本网专访,她在本届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张素花,笔名芦笛,号蒹葭轩、听轩主人,马踏湖湖畔的歌者。是淄博市渔洋诗社,桓台县吟诵学会的成员之一。2015年开始接触吟诵的她,在2017年首届中华经典吟诵大赛中荣获成人组二等奖和最具人气奖。
半决赛吟诵表演的张素花
  吟诵之火 可以燎原
  中国孔子网:作为一名吟诵爱好者,您对目前吟诵在全国的开展情况怎么看?
  张素花:目前吟诵在全国各省市县已形成组织架构,成立了各级吟诵学会,学校也逐步引入国学教育,也有爱好者成立国学堂、读经读书会所之类,一些资深专家、志愿者通过讲座及开展吟诵活动来进行推广,吟诵正在复兴,叶嘉莹先生多年来一直呼吁诗教从娃娃抓起,吟诵正在走进校园、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燎原之势。但目前缺乏这方面的国学老师,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本属于中国的日常读书方法推广呈现出来有不少的民众都觉陌生,貌似是新事物,而朗诵诗歌却是大众文化,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汉诗文的吟诵与现代文的朗诵不相冲突,不相替代,是两个不同体系,汉诗文本来就是吟咏创作出来的,吟诵只是还原汉诗文的本来学习传承方法,汉诗文通过吟诵才能把韵律之美表达出来。
  传承吟诵 弘扬经典
  中国孔子网:在日常生活中,您都会参与到哪些吟诵的相关活动?
  张素花:吟诵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会参加学会组织的一些活动,经常参加吟诵读书及雅集活动,就是喜欢学习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聚在一起计划性的进行读书;现在网络发达,平常会参加有关吟诵诗词的微课的学习、练习,在家就能听到名家讲座,也能和五湖四海的同道朋友通过微信交流;同时也参加实体的吟诵有关培训,今年国庆节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开办的研讨班;参加了淄博市厚道鲁商喜迎十九大庆国庆吟诵活动、八一慰问桓台县交警及消防大队吟诵等志愿活动;今年夏天陕西吟诵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拍摄《大音希声》微电影的号召,我参加了其中《诗经·秦风·无衣》山东济南及桓台区域的拍摄吟诵活动等。
  中国孔子网:在本次吟诵大会决赛中,您最大的感触与收获是什么?
  张素花:首先我作为其中山东省的一名选手,中华首届经典吟诵大会历时5个月由我们山东发起并承办,以博大的胸怀汇集27个省份及直辖市的吟诵爱好者、学校及专家赴会,我觉得非常自豪!对中华吟诵复兴发扬广大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推动作用!感谢组委会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感谢组委会的大爱精神!在本次吟诵大会决赛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异彩纷呈,全国各地的方言吟诵都各具特色,饱含当地文化底蕴。决赛是赛场,也是交流学习的平台,我是选手,也是学生,我非常享受这次赛程,在现场能听到吟诵专家们的点评以及同道朋友的指正,发现自己不足,指明发展努力方向,拓宽路子。山东为孔子文化的发祥之地,人杰地灵,更鞭策我们潜心精研国学,提高自身修养传承发扬经典吟诵!
  邂逅吟诵 心向往之
  中国孔子网:讲讲您与吟诵的故事。
  张素花:邂逅诗词,遇见心动,让生活充满诗意。年过四十,思想深处总觉生命的根基若有所失,遇见诗词吟诵有找到中国根文化的感觉。吟诵与诗词创作是相辅相成的,吟诵是在对古人诗词鉴赏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过程,用声音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古人作诗叫吟诗,这也本来是古人创作的方法,在反复吟咏中形成创作。学习吟诵以来我由忠感觉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从远古踏歌吟咏袅娜而来,是世间非常美妙的事情。可以窥见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之雄涛,可以品味古人精英的家国之情愁,可以品赏百味人生,吟诵中能见大千世界。
  在吟诵学习中会邂逅我们日常的经典名句的发源出处,会遇见美遇见心动。“山无陵,天地合,及敢与君绝”,我们现代一直用来表达忠贞爱情的诗句,来自距今2000余年的汉乐府民歌《上邪》,爱情绝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出自距今3000余年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王风·采葛》。我在今天遇见这样美丽动人的句子词方知来源出处,寻找到中国语言之根。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继承亦发扬,我们不知不觉中一直在沿用着古人的智慧创造,这也是“中国制造”!国学是宝库,吟诵是钥匙!
  吟诵浸润智慧,建书香家庭。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学习陈少松先生吟诵的《春江花月夜》,我翻阅了很多有关这首诗的教案、专论及百度百科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用声音承载出来,而陈少松先生的调子本身又是先生基于对这首诗的理解吟咏而成,如何把以“月之流转”,从月出、月升、月降、月落将月下之景之思之情,那种景的清丽和人生哲理的深邃意境表现出来,如何把诗人自然美好又感叹人生別离的惆怅伤感表现出来,把承载着诗人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的深沉慨叹表现出来,需要做大量功课。千古关情,异代同心,在这反复吟咏体验中,也在汲取古人的智慧结晶。我学这首诗时,正是全家到天津北京自驾旅游的路上,从山东淄博至天津,再由天津到北京,再由北京到天津再回到淄博,这来回辗转的路上我不断听录音,不断自吟自研,在回程的路上,我试着背诵吟咏出来,而我没有背过,坐在后座一直静静的自娱自乐的女儿急了:“妈妈,我给你背吧”,结果女儿可以用42秒的速度把整诗背出来,并能用陈少松先生的调子吟出来,当时我非常惊愕,问高中的女儿原先学过吗,她说:嗨,你这一路光在吟这诗,我听着听着就会了,你怎么还没背熟呢?!这可能就是熏陶吧,女儿这一代也是缺失这方面文化的,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女儿也会投入到国学的学习中。治大国如烹小鲜,同理家庭也如治理国家一样理应样样俱全,也应有文化、经济、政治等理念的一脉相承和延续,家风家训传家远,活到老学到老,树立一生不断学习的理念,我愿我的小家庭及至整个家族书香飘远。
  我对吟诵非常痴迷,也会参加一些研修活动,象我没有从事在教育岗位上而在水利系统工作,都是自费,我称之为“文化旅游”“文化盛宴”,一个人可以缩衣可以节食,但这种能憾动人心灵精神层面的文化盛宴盛游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难以取代的。可喜可贺的是,现代社会海阔天高,路广源丰,有各种形式的社会团体,有各种形式的研修讲座,心有所向素履可往!资源载体丰富多彩,社会非常美好,空气非常清新!我们的国学复兴在即!希望我的想法能给人以启示。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