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陆襄:站在传统文化基石上 面向未来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17-11-09 09:42

  传习雅言之道,培育君子之风。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中国孔子网、济南市图书馆、山东孔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17中华经典吟诵大会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此次吟诵大会全国总决赛邀请了上海百家出版社编审、上海市著名吟诵专家陆襄先生等诸多吟诵界的资深专家做为评委。中国孔子网记者特此专访了陆老,来听听他是怎么与吟诵结缘的?以及对吟诵文化的独特体会。

  

  上海百家出版社编审、上海市著名吟诵专家陆襄

  

  站在传统文化基石上 面向未来

  这次举办的吟诵大会,是很成功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诗词文赋,蒙学等,特别是大孺王阳明思想得之彰显,让广大学子受教,耳目一新。

  形式多样,有低吟浅唱,亦有高亢诵读,童声演绎亦清新悦耳,娓娓动人。优秀吟诵,平长仄短,韵长入促,声情并茂,正是入情入心,飘飘意远。留下了,显示了古人读书的声音。正是我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同时亦继承了古人读书的方法,内容与形式得之完善的统一。特别是儿童的吟诵,与会者,特别是评委中白髮老人,甚感欣慰后继有人矣。为此,这次吟诵大会,弘扬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孩子们,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根的教育,我们必须培养孩子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性格持征,诵读中华经典,热爱中华民族,茁壮成长。

  童年时期与吟诵结缘 其乐无穷

  我与吟诵的结缘,是在童年期,那时抗战八年,逃难至重庆山城。入夜,书房中常传来缓缓吟诵声,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独在异想为异客,每逢佳节陪思亲),这是父辈传来的读书声。从小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也会曼声而吟,有时还得到父辈的赞言。抗战胜利,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就回沪与全家团聚,入夜,吟诵声更浓,因兄姐已进初高中,诗词文赋均要背诵,如陋室铭,醉翁亭记,出师表,陈情表等,我不知不觉也随着哼诵。我求学时期,已无私塾,学校里普通话朗读,回家吴语吟诵。双轨进行,各有特点,各取其乐。吟诵对记忆有益,我考大学,有一题默石豪吏,没想到紧张造成失忆突然中间默不下去。我就在心中一吟,很自然就默出完题。因吟诵腔调属右脑管,文字属左脑管,左右脑和谐统一,大脑科学告诉我们,记忆将成倍增加,所以吟诵亦有益于应试。

  吟诵乐趣无穷,它是古代读书的方法,一首诗,一篇文,兴致所至,随着诗文的喜怒衰乐,配上熟悉的腔调,以及文字的平上去入,或低或高,或长或短,脱口而出,人情入心,飘飘意远,不亦悦乎。吾乃奔九老人,夕阳总要下山,然人生仍颇美好,期望高寿,吟诵确是养生之道。对老人言,生命在于平衡,在平平仄仄中自然长寿。君不见,在吟诵大会的评委中,大都是白髮蒼蒼,耄耋老人。

  一晃眼,我已退休廿年。我在上海市教委师资培训中心任职时,曾以专家身份赴德国考察,得益颇大。当时我就确定古诗文的培训,编了古诗文培训教材,书名为古诗文阅读指导,其中就有吟诵一章。由上海教育出版出版。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指导低年级学生学古诗,就出了一本《读读吟吟唱唱》儿童学古诗,由领导写序,国学专家题词,较早在古诗字下注上平仄符号,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市教委定为活动课教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教育部师教司,在沪考察,要听我古诗教师培训课,听后评议,有古味,有新意,快出教材。于是,九十年代,就编了《读之吟之歌之舞之一古诗全脑学习法》。由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这书不仅是上海地区师资培训教材,全国各地希望工程教师培训,也用此教材,由我赴各地培训,中华吟诵学会连续三届吟诵中级班都用此教材,影响较大。以后在教学中我还出了本,《中华传统节日古诗词故事》由远东出版社出,今年又出第二版,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吟诵古诗词,中毕节日正当时也。

  吟诵后继有人 耄耋老人 甚感欣慰

  复兴与推行吟诵,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诗言志,歌永言,绵延数千年中华经典文化,仍然支撑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脊梁,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编语文教材中,经典课文又回来了。优秀传统文化篇目显著增加,小学六个年级十二册共选古诗文129篇,初中古诗文选篇达到132篇,且体裁更趋多样,从古风、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明清小品等,均有收录。

  数量增加后,学生如何学,不能一味强调死记硬背。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要让学生多诵读,多吟诵,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边吟边沉浸其中,入情入心。吟诵给孩子们学习古诗文添上了翅膀。

  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一文。她说,吟诵是学习古诗文非常重要的入门途经。吟诵是一件细致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是文字、声音和诗意的综合表达,是汉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还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

  叶教授指出,继承吟诵,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的百年大计。最近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山东济南举办吟诵大会,就有几位幼儿参加比赛,在清亮的童声中,博得全场热烈掌声。吟诵后继有人,耄耋老人,甚感欣慰。

  (采访/整理 宋睿)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