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吟诵”这一宝贵的传统读书法广泛传播 全民共享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刘廷善在中华经典吟诵大会颁奖仪式上的讲话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17-11-08 10:27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吟诵大会组委会主任刘廷善在中华经典吟诵大会颁奖仪式上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评委、各位选手:
大家下午好!
经过两天紧张而激烈的比赛,“2017首届中华经典吟诵大会”全国总决赛就要落下帷幕了,在此,我谨代表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中国孔子基金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和评委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承办本次活动的中国孔子网、济南市图书馆的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对本次活动给予大力支持的中华吟诵学会、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所有单位以及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家知道,吟诵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诗词学习方法,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末期,孔子创办了私学,向他的学生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其主要教学方法就是吟诵。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吟诵家。吟诵一直是历代文人学子以及家庭教育普遍采用且行之有效的读书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宋元明清时代,出现大批用韵文写成的启蒙读物,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幼林琼学》《增广贤文》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吟诵之学也因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但是到了上世纪初,在时任临时教育部长蔡元培颁布的《普遍教育暂行条例》中废除了小学读经教育,加上1919年爆发的“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运动,吟诵这一古老的学习法被迫中断,一度失传。进入本世纪,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大力呼吁和推动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倡导下,全社会掀起了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高潮,吟诵之学又在民间获得了新生,涌现出了一大批传人。这一传统读书法通过本次大会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中华文化魅力和积极的研究价值,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戴震先生说过,“经之者,至道也”,“经”是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在经典之内。如何学习经典,当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过一句精辟的话,他说“不懂得吟诵,终身是门外汉” 就是说学习经典、学习古诗词,如果你不懂得吟诵,你就进不去,你就不能与古人对话,你就学不到精髓。近年来吟诵之学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在2016年出台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地提出了“支持开展对吟诵的研究、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这是我们举办本次中华经典吟诵大会的初衷。本次活动从今年6月份启动以来,得到了各地吟诵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共有来自30多个地区1128人报名参加活动,经过网上初赛、复赛,共有80名选手脱颖而出进入到现场决赛,给我们带来了优秀的吟诵作品。老舍说过,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在这诗意般秋光秋色的济南,各参赛选手汇聚泉城,集中展现中华传统中的诗词之美、音韵之美、服饰之美,为我们送上一场精彩绝伦、充满诗意、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视听艺术盛宴。
到现在我们可以说,本次大会是成功的大会,是对中华吟诵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现和精彩亮相的大会,更是一次全民动员的大会。大会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我们再次向各位参赛选手以及评委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向获奖选手表示最诚挚的祝贺!
中国孔子基金会是一个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文化基金组织,弘扬孔子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会的宗旨,近年来围绕学术研究、普及传播、对外交流、融媒体平台建设以及基金募集等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先后实施了学术论坛、《儒藏》编纂工程、儒家文化经典数字化工程、孔子文化世界行、孔子学堂推广建设、全球同祭孔活动等文化项目,特别是孔子学堂推广建设,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在全国的大中小学校、企业、社区、农村等建设了1400多个,推动了传统文化落地生根,产生了广泛影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接下来,中国孔子基金会将和大家一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合时代风采。同时我们要把本次大会的取得的成果和选手们展现出的风采制成光盘,让“吟诵”这一宝贵的传统读书法传播开来,实现全民共享。本次大会,无论是参赛选手还是诸位评委都表现出了崇高的敬业精神,大家都是吟诵的传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弘扬者,也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继承好,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添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