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研究】 “名家论吟诵”系列——魏嘉瓒先生论吟诵整理稿
来源:中华吟诵网作者: 2017-05-03 15:54
(按:以下所辑文章,为2008年11月22日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召开的“吟诗调学术研讨会”上部分学者的发言记录整理稿,以及2009年2月徐健顺、吴铮、王霄蛟赴江苏、福建进行吟诵采录时的采访记录整理稿,共计23位先生的意见,其内容涉及吟诵的历史、规则、传承、推广等很多方面,是珍贵的学术资料。)
魏嘉瓒先生论吟诵整理稿
我小时候和我叔父学写诗,那时候我就听他哼徐州的那个调子,是那种农村小调,但是不好听。所以任何一种吟唱它都有地方特色,但是它再地方,规律都一样的。都是平声长仄声短,非常突出。后来等到大了我就问他你这为什么要哼呢,他当时就和我说,诗本身就是音乐,有音乐美,本身诗是美的,再有音乐唱出来呢,它是一种美感,这个我很相信他。吟唱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写诗的人,吟诗能帮助推敲平仄,哪里不合适,一哼哼就感觉出来了。他说这也是个休闲,是个消遣,跟一般读、唱还不一样,他说哼着哼着说不定就睡着了。其实我后来学调子的老师都是无锡国专的毕业生。我是上徐州师范学院的,我老师是蒋庭曜。徐州师范学院是无锡国专搬到徐州去的,老师大多是当地的,像蒋庭曜老师,他就是无锡国专的毕业生,所以他们的调子基本都是苏南的。他教我们的时候是唱几句讲几句,所以全班像上音乐课那样,都会哼,有的人就哼哼就会了,有的人不哼就忘了。那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后来我搞了行政了,学诗也没学成,吟唱也是。
南京师范大学一个教音韵的老师,叫葛一青的会吟唱,我也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他的调,他教音韵学的时候就涉及到了诗。写旧体诗要推敲平仄音韵,这是一种唱调子,但唱的是律诗绝句,着重是七言的多。葛老师“文化大革命”自杀了,但是我吟的绝对是葛老师很正宗的调子。他的调子比较固定,但我觉得他和传统的吟唱方法有点不太一样,但比传统的吟唱听起来好听。我叔父的哼就很不美。我父亲还教过我唱那种鼓词小说。叔父这种是地方色彩很浓的调。
我在徐州市委宣传部工作的时候,结交了一位中学的语文老师,这位先生如果在的话,已经有百岁了,看来这位先生是位老的秀才,交友中间呢,有时侯就听到他哼诗,我就有意识地跟他学,跟着他大概哼了两三遍,我也就基本上可以按他那个调子来吟唱了。这位先生是河南固始人。
我真正的老师叫高树森,是在徐州师范学院期间教我现代文学的一位老师,江苏常熟人。这位先生要在的话也九十多岁了,现在也不在了。前几年走掉了。我跟着他学了几次的吟唱。也基本上可以哼了。我算是他的入室弟子,他经常一个人在房间对着窗唱,也不避讳来来往往的老师同学。因为我喜欢,有时就去他的房间里听。听吧听吧慢慢地听,跟着哼吧哼吧我就学会了。如果哼的不对的话,他就指点指点。他的就是苏南的调子。
老一代人念和吟诵是一致的,现在学校老师的朗诵,包括中央台,在朗诵旧体诗的时候完全违背了旧体诗的音韵平仄规律,它都是四个字一断。我的叔父念诗的时候摇头晃脑,但如果是正确的读法,肯定要摇头晃脑,和吟的时候是一样的,读的时候也是平长仄短。吟和唱也都是一样的。现在中小学老师就都是叫四个字一顿,不论平仄了。
我觉得吟唱本身完全是作为诗的一种正常的内涵之一。诗本身就是入乐的嘛,从《诗经》开始,诗词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唱出来的。鲁迅先生叫它杭育杭育派嘛,和别人谈“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六个字的诗就是产生于我们苏南,而这个唱,就六个字,至今在我们张家岗的民歌里面传唱。诗本身就是有音乐美的,到后来发展到唐诗有平仄了,这也是音韵,到六朝开始逐步发展到唐诗,是比较规范的一种平仄关系,那么人们继承了诗能唱的特点。唱是旧体诗的内涵之一,不能分的,少了唱就丢掉了一部分。如果唱起来,诗的美就给内容的美起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我觉得我那个叔父教给我的还是有道理的,他也是一种吟唱,也是一种写诗推敲平仄的手段,像“云淡风清”,如果他觉得“清”不对头,拖不长,那就必须改。我觉得现在已经失传了,包括现在有些书也不一定很对,比如用一点昆曲或其他的唱,也可以,但如果当成正统的吟唱来看,就误导了。
正统的吟唱的条件我认为是按照平仄规律,平长仄短,另外我觉得要有地方特点,要和方言和民间曲调,地方戏曲都是有联系的。我也会好几种吟唱方法,但各地的都不一样。吟唱方法是很淳朴的,不需要刻意研究升华的。
我吟唱的时候呢,同样是一个调子,根据不同的诗啊,你这个声音的高亢舒缓是要有一定的变化的。以求更准确地表达这首诗的感情,我注意这点,而不是一个调子拿来,都一个办法。这个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可以有点微调的,但规律是不变的。
我注意用不同的调子,吟出不同的感情。语气加重一点,感情加重一点,拖一点,这个感情往往不一样了。否则的话,同一个调子太程式化了,它吟不出诗的感情。有的调子比较适合于轻松的欢快的诗,有的就比较比较适合于抒情一点,忧伤一点的诗。对于不同的诗也可以选择不一样的调子来唱。
我现在在苏州也在抢救,在准备录音。现在我领导一个诗社,大概四五百人,都是些旧体诗,叫“沧浪诗社”,1984年成立的。我们每年元宵节都搞一次雅集,每次都有三百人到会,这个过程中就有吟唱诗词。今后我也想都录下来。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