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魏嘉瓒:将最美读书声传诵下去

来源:中国孔子网综合作者:韩燕 2017-06-16 13:28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后,吟诵却命运多舛。作为吟诵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些年,魏嘉瓒为抢救、保存这一民族文化优秀遗产不遗余力地积极奔走。在他的坚持下,吟诵这一古老的国学文化,得以在苏州这方土地上焕发出新生活力。 

魏嘉瓒

  吟诵,本只是个人爱好 

  吟诵,一种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自从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坚持吟诵这种方式教学的老师已经少之又少。 

  魏嘉瓒与吟诵结缘,是极早远的事了。来自徐州书香门第的魏嘉瓒,小时候跟着自己的大表兄上过几年私塾,当时的私塾先生在教授古文时采用的,就是吟诵这种教学方法。之后,魏嘉瓒又跟随在私塾教书的叔父学习旧体诗,“叔父教诗的时候经常哼诗,学得久了,那个旋律就在脑子里形成了,以后自己也会慢慢跟着哼了。”魏嘉瓒告诉我们。 

  正式学习吟诵,则是在魏嘉瓒大学时期。当时,魏嘉瓒就读于徐州师范学院,教授他古文的老师便是国学大师、吟诵“唐调”创始人唐文治的学生。“老师教古文的时候,沿袭了唐文治先生的教育方法,是唱着讲的,我们也就这么听着学。”去年,魏嘉瓒与大学时期的同学聚会,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已经不记得当时老师教授的吟诵了,“我呢,自己也喜欢,譬如《岳阳楼记》的调子,还是到他家里去学的。学会了自己也经常哼,一直都没有忘记。” 

  对魏嘉瓒而言,吟诵是繁忙时的调节,休闲时的自我放松方式。因为喜欢,所以会主动寻找会吟诵的老先生去学习。“我还记得读书的时候,有位教现代文学的高老师。教现代文学课是不哼唱的,但高老师自己很喜欢,吃了晚饭后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摇头晃脑地哼诗,有时候门还开着。我路过听到了很喜欢,就偷偷听,一边听一边记谱子,自己学着哼。自己觉得差不多了,去高老师那边哼给他听,他觉得还不错,还给予了一些细节的纠正和指点,就这样,我就又学了一种调子。”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南京大学研究学楚辞的时候,魏嘉瓒跟着老师拜访南京学士名流的时候,也顺道打听会吟诵的老先生。慢慢地,魏嘉瓒学到了许多吟诵的调子。“我自己喜欢,有时候自己写诗自己哼,就一直没有丢。”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内,魏嘉瓒并不知道,这种哼诗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吟诵。    

  抢救苏州吟诵刻不容缓 

  然而有一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诗歌研究中心找到了魏嘉瓒,他才知道,自己一直哼着玩儿的这种读书方法叫做吟诵,并且,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已经近乎成为绝学,自己,则是全国为数不多还会这种读书方式的人之一。 

  “90年代初,北京语言大学的一位教授,已经开始抢救吟诵,对一些北京老教授的吟诵进行录音,但当时只是一种个人行为。到了20世纪初,这种抢救成为了组织行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诗歌研究中心开始开展诗歌吟诵的抢救工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寻访,2008年,他们来到了苏州。“魏嘉瓒回忆,当时这个诗歌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找到苏州大学,发现大学里没有人会吟诵,有人告诉他们,“沧浪诗社那个姓魏的社长经常哼着念诗”,于是,他们找到了自己。“知道全国还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热爱吟诵我很开心,立马同意了他们录音的请求。他们在我家帮我录了一天,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哼的就是‘唐调’,只知道照着老师们教的来哼。后来他们回到北京他们,把全国吟诵比较好的录音刻了个光盘,其中收录了我的《木兰辞》和《长恨歌》,在全国吟诵爱好者圈子里流传开来,一下子,我的这两个吟诵成为了全国经典的吟诵调。” 

  2009年,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成立大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大厦隆重召开,魏嘉瓒受邀前往。回到苏州后,魏嘉瓒感慨万千:“全国好多地方都开始了抢救吟诵的行动,苏州怎么能不行动起来?”说做就做,魏嘉瓒开始行动。 

  在沧浪诗社社长的魏嘉瓒发现,诗社里会吟诵的老先生就有七八人,从这几人开始,魏嘉瓒从2011年年底开始,陆续开展了吟诵调的录音工作。 

  抢救过程并不容易,魏嘉瓒告诉我们,“会吟诵的大多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请这些老人来,大多都需要家属陪同,有时候要找车子去接,还有一些实在不能出门的,我只好带着录音设备上门录音。”诗社作为一个群众社团,能力毕竟有限,有时候,魏嘉瓒还要自掏腰包。“有些老先生在养老院、福利院,地方都很难找,还有住在上海的,我都亲自上门去。有时候千难万苦录了回来,发觉老人家已经不太会哼了,吟诵出来的东西不对,最后也不好放弃收录。” 

  “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苏州城乡会吟诵的老先生,我都已经给他们录了音。但我们的抢救工作还在继续,只要发现还有人会吟诵,我会立马过去为之录音。”如今,魏嘉瓒已经出版了《最美读书声:苏州吟诵采录集》一书,目前正在制作一个关于苏州吟诵的电视纪录片,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苏州吟诵的传承尽一份力。    

  将吟诵传授给更多的人 

  抢救工作基本完成,魏嘉瓒却似乎更忙了。 

  “抢救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吟诵的传承。要让更多人了解吟诵,学会吟诵,我要做的事情要有很多很多。”魏嘉瓒说。 

  目前,在沧浪诗社的日常活动中,魏嘉瓒增加了吟诵的部分,他邀请诗社内会吟诵的老先生们,定期进行吟诵的登台演出,以诗社开始,将吟诵这门传统读书方式传播弘扬开来。“听的人多了,就开始有想学的人。对于这些有兴趣学的,我都热烈欢迎,时常帮他们点拨一下,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会它。” 

  同时,魏嘉瓒也受到了广泛的教学邀请:学校、社区、企业,想要学习了解吟诵的人可真不少。“现在,我经常去各个中小学教学。吴江教育局对吟诵的传承很重视,集结了吴江中小学老师200多人的骨干力量来学习,我非常欢迎,也愿意把我会的都交给大家。”魏嘉瓒告诉我们,这样的邀请,他能去的一定去,虽然只是一两次的教学,但对于吟诵的推广而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此以外,由魏嘉瓒倡导创办的“苏州笛岸台吟诵传习社”也即将成立。“我们有一个小规模的研习社,大约十四五人,从年前开始,就跟着我学吟诵。这些人中以小学老师为主,有小学校长中学校长大学副教授。我这里的规定也很严,必须有一定国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必须下决心学会,到课率不能少于80%。”如今,这个研习社的人数已经扩大到二十多人。魏嘉瓒希望,能通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苏州培养出一批会吟诵的大中小学老师和吟诵爱好者。“先教一批核心的,由他们去传播和发扬。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吟诵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魏嘉瓒如是说。 

编辑:李晓梦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