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学习必备基础之——汉语音义关系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徐健顺 2017-08-03 16:59
按:今之读书非古之读书也,读既无法,书亦无道。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知其非鬼,岂可谄媚?知其不义,岂可不为?汲汲戚戚,唯唯否否,非大丈夫也。吟诵者,读书之法也。读书之法不存,文化之脉何续?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读中华经典而用西学之所谓阅读、朗读、歌唱,甚而无法之平读,新法之快板者,与以拳击而学太极者何异?天不绝斯文于中华,当吾不绝吟诵于斯文。吟诵兮归来!—— 徐健顺 谨记
(图源自网络)
我们要翻越两座大山,一座是音韵格律,另外一座是国学。国学这座大山不是我们吟诵学习能够解决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大致解决音韵格律的问题。音韵格律的基本常识要掌握,然后方可吟诵古诗文。而音韵格律的问题,要从根上将起。
我推广吟诵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有人问这样的两个问题,我认为也是吟诵的理论上最应该重视的两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吟诵?
为什么要吟诵?
这个问题意味着:为什么一定要吟诵?可不可以不吟诵?难道必须要吟诵吗?我总是回答:是的,一定要吟诵。古诗文必须吟诵。
为什么呢?为什么就不能不吟诵呢?为什么就不可以用现代朗诵或者唱,甚至就是平读的方式去读古诗文呢?
这件事,如果说吟诵是传统,吟诵好听,吟诵有味道,等等,都是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传统可以被超越,流行歌曲更好听,朗诵也有独特的味道,所以这样说并不能够说服人。只有说到“读错就会理解错”的时候,吟诵才能成为必然。但是要解释“读错就会理解错”的问题,仅仅从读法上解释还是不行的,因为读法会影响涵义这一点,必须要有明确的分析。一旦分析下去,就会涉及到为什么会影响涵义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必须从读音的层面上去解决问题了。读音有意义,读法才能有意义。所以我们专门来讲一下“汉字的音与义”。我认为汉字的音义关系,是吟诵的两大理论基础之一。它可以解决“为什么一定要吟诵”的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吟诵?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吟诵?这个问题意味着,为什么我们要相信采录到的老先生?那不过是清末民初的吟诵。唐朝也是这样吟诵的吗?先秦也是这样吟诵的吗?为什么一定要按照我们说的吟诵的方法去吟诵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四声对五音”。“四声对五音”揭示了上古音乐旋律的产生机制,也说明了中古直至当代的旋律产生机制,这样才能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吟诵”的问题。这个事情且见下文。我们在这里先解决汉语的音义关系问题。
汉语的语音有意义吗?这个问题,在很多学者那里,是一个外行问题,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语音当然和语义是没有对应关系的,有的话也只是偶然,只是表象。语音都是随意定的。早就有语言学家用随意制订的一套语音,照旧可以表达交流的。语音和语义是任意性关系,这是西方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所以这个问题就不该问。
然而,科学的进步往往就是从提问不该问的问题开始的。
我们不管别的语言,只说汉语。汉语的语音是没有意义的吗?一个字读什么音,是随意的吗?
比如说,我们就说汉字的“汉”字,它为什么读“hàn”呢?这个问题可以拆成三个小问题:它的声母为什么是h?它的韵母为什么是an?它的声调为什么是四声?这件事情,我们的语文课是从来不讲的。我们的语文课从来不讲一个字为什么读这个音,也很少讲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汉”为什么读hàn,难道是随便定的吗?
我们现在就是这样说的,音义关系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可是约定是随便约的吗?既然是约定,就应该是有原因、有道理的。现在我们不假思索地信任西方语言学,生搬硬套于汉语身上,就无法真正了解我们的母语了。
现在的语文课关于汉字的语音,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说汉字绝大多数都是形声字。那又是怎样解释形声字的呢?说形声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部分叫形旁,一个部分叫声旁。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我没见过古人这样说过。许慎说的是“指事为名,取譬相成”,不是音义分开的意思。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即汉字落后论。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开始的时候都是象形文字,后来它们都变成了拼音文字。而汉字呢,有象形,有象形的变体指事和会意,后来就大多数是形声字,而形声字是一半表义一半表音,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家都跑到终点了,我们还在从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的半路上,还有一半象形文字的尾巴,还没去掉呢!这样就得出了“汉字落后了!”的理论,并且产生了汉字要罗马字母化的主张。这种主张虽然在历史上只存在过很短的一段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其实一直到今天。只要你说形声字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其实你就是这种理论。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么回事?以前季羡林先生提过这个问题,说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最后它们都变成拼音文字了,而只有我们汉字没有变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各种文字从象形改到拼音的年代,往往都在几千年前,要想找到这个原因,是很困难的,因为文献难寻。但是很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个文献,而且是与我们汉字有关的一个文献,这就是朝鲜世宗国王颁布的《训民正音诏》。
朝鲜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用的都是汉字。虽然他们的语言不是汉语而是朝鲜语,但是他们用的文字是汉字,几乎所有的朝鲜古代文献都是用汉字写成的。朝鲜古代贵族是精通汉语汉字汉诗汉文的。他们也有科举考试。他们的朝鲜语和汉字之间,有一套读音转换系统,叫吏读。这套系统,一直用了两千多年。
等到朝鲜朝,就是李朝的时候,公元1444年,世宗国王在位,他决定要创建朝鲜文字。请谁创制呢?他找了几位当时朝鲜的大汉学家,就是郑麟趾等人,请他们创制朝鲜文字,而且是用汉字的部件创制朝鲜文字,结果创制出来的,却是纯粹的拼音文字。
你们有会朝鲜文的吗?看过韩剧吧?朝鲜文字,比如说,ㅁ这个符号,在朝鲜文中,就是m这个音。ㅏ这个符号,在朝鲜文中,就是a这个音。那么마是什么?就是ma。再比如说ㄱ这个符号,在朝鲜文中,就是g这个音。所以막这个符号,就是mag的读音。大家可以看出来,朝鲜文是纯粹的拼音文字。
一个用了两千年象形文字的民族,请三位大汉学家创制文字,根据阴阳五行的理论,使用汉字的部件,为什么创制出来的反而是拼音文字呢?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能够回答季羡林老先生的那个问题。问题的答案就在《训民正音诏》里,世宗国王说出了原因。他说:
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
“国之语音,异乎中国”,我们朝鲜语跟汉语不是一种语言啊,“与文字不相流通”啊。我们说着朝鲜语却写着汉字,这个太不方便了,“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所以老百姓没法用汉字畅所欲言,“予为此悯然”,我为此非常的悲悯,“新制二十八字”,所以我特别新做了二十八个字,就是朝鲜文的二十八个字母。这二十八个字母就叫“训民正音”,“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为的是每个人都容易学习而且便于使用。
“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这八个字,我觉得说出了所有的象形文字后来变成拼音文字的主要原因,就是:拼音文字好学好用。
怎么叫好学好用呢?比如说英语就是拼音文字,英语把“桌子”叫desk。一个英国的儿童,大概两岁左右就知道桌子叫desk,等到六七岁的时候上学,学字母,一共就26个字母,一会就记住了。然后desk怎么拼呢?就是d-e-s-k,很简单,这就叫“自然拼读法”,然后再说一点特殊情况记一下就完了。因此,拼音文字学起来很方便,只要你会说话很容易就可以写字。
在中国,我们的小孩很小也会说“桌子”,到了上学的时候,看到“桌”这个字,好像完全没有规律,不能拼读,只能死记硬背。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说拼音文字简单,易学易用。
那我们就要问了:既然是这样,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不改用拼音文字呢?是我们的祖先笨吗?愚昧落后?这不可能。事实是,我们的祖先与其他民族的祖先走了一条相反的路。世界上的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象形文字是音形义一体的文字,有音又有形又有义,是三者形成一个整体的一种文字。后来大多数的文字都变成了拼音文字,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简化,易学易用。但是我们的汉字恰恰相反,汉字是从象形走向了指事,就是象形的上面再加象形;从指事到会意,还是象形的上面再象形;然后从会意走到了形声,还是象形再加象形,总之是越来越复杂的象形。我们不但没有简化象形文字,我们反而使它更加复杂化,这样形成了汉字。直到今天,汉字依然是音形意一体的象形文字。所以这不是因为笨,而是有意为之的结果。
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先从传达信息的角度来说。象形文字是音形义一体的,拼音文字呢?拼音文字当然也有它的音、它的形、它的义,但是,互相是基本没有关系的,所以,它的音和形,只是用来表达义的,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一个英国的孩子,当他看到desk的时候,实际上只得到了“桌子”这样一个“义”的信息。而中国的孩子,当他看到“桌”这个字的时候,如果他是明白汉字的,是学过音韵文字训诂的,他会得到三方面的信息。一是“桌子”这个涵义,一是“桌”这个形状。“桌”的金文是桌,就是一幅画,画的是一个平面,上面放着东西,下面是几条腿。“桌”这个字源自“卓”,就是凸起的意思。因为上古的时候,人们用的是“几”,是很矮的。后来用“桌”了,“桌”比“几”要高很多,所以从“卓”字化来,有高的意思。同时,“桌”的音也是信息,它的上古音构拟大概是[tok],读音大概像dɑog,入声,d有顶起之感,ɑo有张开之感,入声的短促有决绝之感,总的感觉就是坚决地顶起来又张开。这是桌子的姿态之感。这样,他获得的信息就比英国孩子要多很多,因为这是一维和三维的差距。
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要比一般的拼音文字多很多,这也是汉文化一直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而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往往按照拼音文字的方式或者没有方式来教汉字,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大为削弱,当然学生们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这是说汉字坚持象形文字的好的一面,但是不好的一面呢?就是象形文字难学难用的这个方面呢?以前有人说汉字之所以难学难用,是统治者故意为之,好让老百姓得不到知识,以便于愚民。这个说法与中华文化精神的一贯传统相悖,恐怕是站不住脚的。那么,以难学难用换文化含量,这种做法值得吗?
汉字真的难学难用吗?
当我们以拼音文字的方式教汉字,它当然是难学难用的。但如果以汉字本身的方式教汉字呢?
实际上,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在造字之初,就已经想好了一套模式,使得汉字有体系有规律,因此也就可以达到易学易用的目的。汉字的造字比之其他民族文字,要更接近生活,所以甲骨几千年后出世,也能够迅速为人所识。汉字造字本就是为了普及知识,后世也有一整套的教儿童识字的办法,完全不妨碍“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这八个字。只是今天我们不再遵循汉字的固有系统教学的时候,它被拆散了,它才变得难学难认。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