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故事学堂人 | 活动板房里的千堂公益课
编者按:
孔子学堂是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的大型公益文化品牌,目前已在海内外设立3400余家。多年来,各地孔子学堂积极发挥平台载体作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成为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充分挖掘学堂故事,展现学堂人风采,中国孔子网推出《学堂故事学堂人》专栏,以访谈、通讯等形式报道优秀孔子学堂的创办经验和创新实践,不断推动孔子学堂高质量发展。
严整朗朗,祥和浩荡的曲靖文庙,坐落在曲靖市麒麟区益宁街道,这座历经十余年重建的文庙,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吸引着众多游客参观游览。在曲靖文庙的西侧,有一排活动板房,这里就是“曲靖文庙孔子学堂”。
2017年建设中的曲靖文庙,图中左侧的活动板房为曲靖文庙孔子学堂所在地
多年来,这间不起眼的“活动板房孔子学堂”总是门庭若市,每到周六日,络绎不绝的人流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各种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截至目前,曲靖文庙孔子学堂共开展5000余堂公益课,影响了成千上万的曲靖人。曲靖文庙孔子学堂既是文化传承的生动缩影,更是文化的“播种机”,将智慧的种子播撒在群众心中,为文化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沃土。
“作为一个纯公益、正能量的文化品牌,孔子学堂通过‘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这一朴素的理念,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及网络的全面推广与传播。”曲靖市麒麟区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陆德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儒家经典在民间的普及传播,2016年,他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提出申请,带领他的志愿者团队正式加入到了“孔子学堂”的队伍。
下定决心重建“精神家园”
陆德泽是中共曲靖市委宣传部优秀道德宣讲员,作为一名宣传文化部门的干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他早就立志要做的事。
“起初是很难的,只依靠爱心企业资助场地,东一天,西一天,很难做到常态化授课。”陆德泽想到,文庙自古以来便是古代士人的精神家园,也是地方文脉的孕育土壤,不如恢复重建曲靖文庙,将弘扬传统文化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此。关心优秀传统文化事业发展的曲靖市委市政府、麒鳞区委区政府对他的想法给予大力支持,并在麒麟区划拨了土地。在民间自筹经费的支持下,曲靖文庙得以顺利兴建。
“有了场地,我们就自建了活动板房,兴办起了‘道德大讲堂’,这就是曲靖文庙孔子学堂的前身。”陈廷国是一名中医师,多年来,作为曲靖文庙孔子学堂的志愿者一直负责学堂的宣传工作。陈廷国说:“每一次授课,都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每一次帮助,都可能点燃一个家庭的希望。这种信念和动力,支撑着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坚持走到了今天。”
陆德泽在曲靖文庙孔子学堂授课
陆德泽等一众曲靖文庙孔子学堂人深知,文化教育是唤醒良知的最佳途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是“滋补良方”。所以,曲靖文庙孔子学堂的课堂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相较于枯燥的古文讲解,陆德泽等志愿讲师们更能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因为他们本身就来自于群众,深知何种教学方式更能激发群众的兴趣与参与度。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员余俊柏介绍说,“我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来到曲靖文庙孔子学堂时,陆德泽老师正在讲授《论语》中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那时,我们虽然同为沾益区的公益讲师团队成员,但之前并不熟悉。然而,这一课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
“一个人做了有违天理的事,向谁祈祷都是没用的。”课堂上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余俊柏,也让余俊柏与曲靖文庙孔子学堂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我敬佩陆老师,因为他坚持做正确的事情,用经典智慧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余俊柏说。
曲靖文庙孔子学堂常年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班,开设《论语》《中庸》《大学》《孝经》的精讲课程,还针对青少年开设书法班、茶文化班、体育武术班、古琴班、中华美德故事班等特长学习班,为当地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精神滋养与文化支撑。
“只要到这学习都是免费的”
“请问,孩子到这里学书法是免费的吗?”一位附近居民带着孩子好奇地询问。她解释说,因为孩子的姥爷经常来听课,所以建议她带孩子过来看看。志愿者们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明确回答道:“我们这里是公益课堂,所有人都可以免费来学习。”
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幼年孩童,大家从未因场地的简陋而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时一学就是一天,大家自发地凑齐了炊具,中午做一顿简单的饭菜,大伙儿在一起吃的津津有味。
曲靖文庙孔子学堂不仅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学员走进这间活动板房学习交流,还积极组织宣讲团走进机关、学校、社区、村庄开展专题讲座。陆德泽说:“十余载光阴,我舍弃了周末与节假日的休憩时光,克服重重困难,风雨无阻地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各行各业的志士仁人传播传统文化。他们的肯定和认可,像一声声号角,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我穿上了红马甲”
在曲靖文庙孔子学堂,志愿者们都会身着统一的“红马甲”,他们不仅准时来听课,更是通过不同形式贡献自己的力量,不遗余力地为曲靖文庙孔子学堂开展的各类活动提供志愿服务。所谓“近朱者赤”,日子久了,课堂上竟坐满了“红马甲”,这件“红马甲”像一面旗帜、一枚勋章,激发了曲靖文庙孔子学堂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职责。
“红马甲”蒋琼美在生活中多次陷入迷茫与绝望,尤其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倍感困惑。正如《论语》所言,“困而求之”,于是她在困境中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曲靖文庙孔子学堂的公开课。那天,恰好赶上陆德泽老师讲‘中立而不倚’的道理。这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我的内心。我开始审视自己,下定决心告别过去的迷茫和无目的的生活。之后,我全心全意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深感与孔子学堂相见恨晚。”对现在的蒋琼美来说,生活“于我如浮云”。“所有的困难都是成长的礼物,只要积极面对就会迎来转机。”蒋琼美说。
“我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诵读《论语》《孝经》《大学》《中庸》千余遍,几乎达到了通背的程度,在诵读经典的过程,我逐渐摒弃了抱怨、叹气和指责,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平静与喜悦。”杨冲美是2020年来到曲靖文庙孔子学堂学习的,三年多来,她记录了16本笔记本,写了4本日记,用完了上百支笔芯,手指也因勤奋努力而磨出了茧子。她经常用“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督促自己坚持学习,在曲靖文庙孔子学堂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她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深切地体会到了读经典的乐趣和幸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喜悦。
“我的小女儿每当察觉有人行为失当,总会提议他们到曲靖文庙孔子学堂学习礼仪之道。”梅白梅的女儿耳濡目染,小小年纪便深知“亲近仁德之人,益处无穷”,这是梅白梅在孔子学堂学习传统文化莫大的收获。投身于曲靖文庙孔子学堂的公益活动中多年,梅白梅通过自身经历以及身边人的故事和变化,她越来越坚信,付出的爱终将回归,播撒的福祉必将回馈。“愿我们共同在经典的海洋中遨游,汲取智慧,塑造出充满温暖、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的幸福人生。”梅白梅发自肺腑地说。
“德不孤,必有邻。”
润物无声,两千多年过去了,从曲靖文庙孔子学堂一张张舒展开来的脸庞上,我们依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儒家思想源源不断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和文化自信提供着深厚滋养。
“德不孤,必有邻。”多年来,曲靖文庙孔子学堂吸引了超过1000名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身穿“红马甲”,成为了志愿者团队的一员。“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曲靖文庙孔子学堂,他们汲取了儒家思想的磅礴智慧,这种力量让他们能够以更加积极、正能量的态度去影响身边的人,引导他们向上向善,共同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
如今已建成的曲靖文庙
圣地集众志,仁德贯千载。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教化,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到曲靖文庙的重建意义重大。十年来,曲靖文庙大成殿、孔子像、棂星门等主体建筑,在社会人士的多则数十万,少则十余块的捐款中得以重建,现已对外开放,而这几间活动板房却早已显得格格不入,但是“红马甲”们坚信,总有一天文庙的书院、讲堂终将建成,那时曲靖文庙将承载更多的功能,成为曲靖百姓学习传播文化的大本营,会成为曲靖的地标性建筑和文化名片。
“我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无论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建设曲靖文庙,都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奋进。在这条道路上,我将与志愿者同仁携手前行,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陆德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