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祭孔历史】孔庙陪祭孔子的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

来源:孔孟之乡作者: 2017-09-05 11:18

  孔庙陪祀孔子的圣哲先贤,既包括历代的儒家文化精英,也包括历代的仁人志士。

  孔庙是古代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国内外许多地方都有孔庙,孔庙里都有一座塑有孔子像的大成殿。而孔庙不仅供奉着孔子的塑像,在大成殿孔子像的两侧,以及孔庙的东西两庑,还供奉着一大批圣哲先贤的塑像或者木主牌位,在每年举行祭孔大典活动的时候,由主祭官祭祀孔子,也要由各级官员来担任分献官,分别来到这些先贤先儒的塑像、牌位前,献上祭品,恭恭敬敬地进行祭拜。在中国古代,死后能够配享孔庙,和孔子一起接受祭拜,是优秀的读书人一生中最高的理想。

  孔子像两侧第一批配享的圣贤,是孔子弟子中四位最杰出的——颜渊、曾参、子思、孟轲。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到太学祭祀孔子,举行简单的释菜礼,开始以颜渊、曾参、子思、孟轲享配,称为“四配”。

  唐朝开元三年(公元720年),唐玄宗诏令国学祭祀孔子时,将颜子、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等十人享配孔庙,称为“十哲”。因为孔子曾经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评定学生们的优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10人被公认为孔子的好学生。

  孔孟之后,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功臣要数南宋的朱熹了。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发展了宋代理学,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所撰《四书集注》被元、明、清三朝作为科举考试的官定文本,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增补朱熹为第十一哲。此后,清人又增补孔子的弟子有若为第十二哲。

  在孔庙中从祀,级别又低于四配、十二哲的,称为“先贤”“先儒”。

  先贤主要是指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汉明帝到曲阜祭孔,并祭孔门七十二弟子。此后,习惯上将七十二弟子的像画在孔庙两侧的墙上,但不祭祀。唐玄宗以十哲配祀时,将其他弟子从祀。南宋时,又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宋代理学大师从祀。今日孔庙所见从祀先贤的牌位,位于大成殿两侧东西两庑的北端。

  先儒是指在历史上对儒学有杰出贡献的学者。最早推出这一举措的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太宗下诏,每年太学祭祀时,将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生、孔安国、刘向、郑众、马融、卢植、郑玄、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等22位为《春秋》《诗》《礼》《易》等做过注解的学者,作为传播儒学的功臣配享,以表彰其传注之功。宋神宗时期,又将荀况、扬雄、韩愈等3位在儒学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学者列入从祀名单。

  此后,明清时代将一批尊奉儒家思想、品德高尚、对中华民族有重要贡献的仁人志士列为先儒,从祀于孔庙,如诸葛亮、韩琦、范仲淹、司马光、李纲、陆秀夫、文天祥、黄宗羲、王守仁、王夫之、顾炎武、张伯行等。从祀的先儒供奉于东西两庑的南端。

  这些走进孔庙陪祀孔子的圣哲先贤,既包括历代的儒家文化精英,也包括历代的仁人志士,实际上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文化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历代圣哲先贤、仁人志士的精神气节名载孔庙,彪炳千秋。

  走进孔庙,站在这群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面前,瞻仰他们的圣像,辨认他们的名字,就像在与祖先对话,孔子“仁者爱人”的情怀,曾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庶几无愧”的浩叹,怎能不让人心生崇拜、感慨系之?怎能不在胸怀、志向、节气等多方面受到激励和教育?传扬圣哲先贤的故事,重温他们的教诲,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将永远与我们同在。(杨义堂)

  附:

  孔庙大成殿里的四配

  四配是孔庙受奉祀的人物中,仅次于孔子,又称四公、四圣。他们的塑像分坐于孔子像的两侧。依次为:孔子像东为兖国公颜回(复圣)、沂国公孔伋(述圣),西为成国公曾参(宗圣)、邹国公孟轲(亚圣)。早在南宋度宗咸淳三年 (1267年),南宗衢州孔庙开始以四配附祀。曲阜孔庙则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才开始以四配附祀,并沿习至今 。

  颜 回

  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终身未仕,一生追随孔子至死。孔子称赞他“闻一而知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于 “仁”德的修养,颜回为最高。《论语。雍也》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回正是严格依照“仁”与“礼”的要求而身体力行的。颜回对孔子视之若父,称言:“子在,回如何敢死”。孔子对颜回亦引以为是唯一的同道,说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颜回死时,孔子失声恸哭,大喊“天丧予”

  由于颜回仁德突出,屡受老师称赞,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故自三国魏正始元年(240年)祭孔时,首以他为配享,并开配享之例。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被封为“亚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为“亚圣兖国公”,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被封为“兖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改封“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

  曾 参

  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青壮年时参加农事劳作,家庭经济生活不太宽裕,为养活父母,到莒国去谋了一个“得粟三秉”的小官。受业于孔子后,学有成就,便开始讲学。父母死后南游楚国,“得尊官焉”。后齐国欲以为相,楚国欲以为令尹,晋国欲以为上卿,都被他一概谢绝,专事研习孔学并授徒,最终成为儒家名师。他性格沉静,为人谨慎,态度谦逊,鄙薄“胁肩诌笑”,并具勇敢精神。他特重孝行,认为“慎重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参作《孝经》,又有《大学》十篇。唐总章元年 (668年),曾参被封赠“太子少保”。唐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封为“成伯”。宋正和元年 (1111年), 封为“武城侯”。咸淳三年 (1265年),赠“成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年)封为“成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 (1530年),封为“宗圣”。

  孔 伋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在他不到4岁时,孔子就去世了。相传孔伋受业于曾参,曾为鲁缪公师。一度迁居卫国,又至宋国,晚年才又返回鲁国。他发挥了孔子“中庸”的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他宣传儒家“诚”的道德,并视之为世界的本原。孔伋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一生除授徒外,便致力于著述,儒家经典《中庸》,即他所作。

  孔伋是儒家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前承孔子,后传孟子。孔伋的思想经他的门人传给孟子,孟子继承并有所发展,后人称为“思孟学派”。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为“沂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年),被封为“沂国述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述圣”。

  孟 子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生活在诸侯兼并、战争异常酷烈之时,为“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他聚众授徒,历游齐、宋、滕、魏等国。任齐宣王客卿,因其主张不见用,退而授徒、著述。传所授徒数百人。

  在哲学上,他提出“性善论”,即人人生来皆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的道德意识 、“良知”和“良能”,但又强调后天所受的教育与环境,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形成了一个对后儒、特别是对宋儒影响巨大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 。

  在政治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群起推翻暴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薄赋税、省刑法,使民安居乐业,接受儒家文化,反对诸侯间的武力兼并。

  在理论上,提出存心养性说,即求之不得,反求诸己的自我修养方法,以扩展本来就善的人性,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养成天地之间一股“浩然之气”。

  由于孟子的思想学说,以孔子为旗帜,又相当深刻全面地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帮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孔子思想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被糅和为一体,号称孔孟之道,成为儒家思想学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与核心。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亚圣”。

  孔庙大成殿里的十二哲

  孔庙大成殿内所奉祀的十二哲是:东侧北起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有子若),西侧北起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十二哲其等级较四配为低,哲,即贤哲的意思。唐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李隆基命国学祭祀孔子,定十哲配享。后来,宋、清等朝代几经更添,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固定下来为十二位。

  闵 损

  闵损字子骞,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和颜渊并称。闵损为人特孝,他兄弟二人曾受后母虐待,父亲知道后,要赶走后妻,闵损却为其说情:“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始留其母,后母被其感悟后,待闵损兄弟亦如亲生之二子。故孔子称赞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之言。”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诏为“十哲”之一,配祀于孔庙。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冉 雍

  冉雍字仲弓,出身微贱,却品学兼优,器识开阔,以会学著称,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又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言其父虽身贱而行恶,却不能掩遮其子之德,自当见用于世。冉雍为季氏宰,问政孔子,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即欲知贤才而举之。荀子于《非十二子》、《儒效》等篇,言及仲尼、仲弓为“大儒”,为“圣人”。唐开元八年(720年),诏为“十哲”之一。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端木赐

  端木赐字子贡,家境富有,青年时即以经商著称。后拜孔子为师,但经常离开孔子去从事政治活动和经营商业。后死于齐国。端木赐性敏达,利口巧辞,博闻强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辩人也,丘弗如也”,为孔门四科中的言语科的佼佼者。对于孔子的思想学说,子贡极力追求。他说:“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自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事亦欲无加诸人”,追求“博识于民而能济众”之仁德。子贡问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必 “事其大夫之者,友其士 之仁者。”又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对外交谈判特别感兴趣,以“使于两国之间”为志向,《左传》中记载了他在鲁哀公时期,多次代表孔子或鲁国“之楚”、“之吴”“之齐”从事外交活动取得成功的事例。在经商活动中也大获成功,以致于“家累千金”、“富比陶朱”。他积极宣传孔子及其学说,在传播孔子思想的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和孔子的师生之谊超过了一般门人,孔子死后,弟子均守墓三年而去,他则在孔子墓旁建草庐,复守墓三年。清乾隆年间被定为十二哲之一。子贡还被看作是历史上第一个儒商。

  仲 由

  仲由字子路,出身微贱,家境贫寒,性格粗野,尚勇力,善政事。曾以勇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后即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说他:“千乘之国,可使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又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特别肯定了子路明决果断之才。仲由性格果敢直爽,敢于当面提出对老师孔子的意见,可称得上是豁达卤莽,为人勇武。仲由随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任蒲邑大夫,其政绩受到“孔子三称其善”。他信守诺言,忠于职守,见义勇为,闻过则喜,特别是具有亲亲尽孝,扶弱济贫的思想行动,深得孔子的肯定。仲由政治思想坚定明确,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后来他参与卫国废立之乱,战击断缨,自言: “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唐朝被追封为“卫侯”宋朝改封为“河内侯”,后又追封为“卫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卜 商

  卜商字子夏,家境贫寒,从孔子学后,曾为莒父(今山东高密东南)宰。他熟悉古代文献,为孔子四科十哲文学科高足。卜商以博学著称,他长于《诗》,深于《书》,明于《易》,着于《礼》。曾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学以致其道”。孔子说他:“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无欲速,欲速则不达,见小得则大事不成。”孔子死后,曾去卫国,为卫灵公做事,后又到魏国西河(今陕西合阳一带)讲学,影响很大。相传有三百多人出自他的门下。魏文侯亲自向他问政,待以师礼。他为人勇武,性格爽朗,不但有武士之勇,而且有宰相之才。极好与比自己贤能的人结交,并擅长于主持礼节仪式。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谥为“东阿公”(一作“河东公”),后又改谥为“魏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有 若

  有若,春秋末期鲁国人,他对孔子的思想学说理解较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因不失其,亦可宗也”等主张。《论语》中,所有记事记言,只有孔子弟子曾参和有若被尊为“子”。可见,有若曾受到特别的尊重。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从祀于孔庙。清乾隆年间由“先贤”行列,升入“十二哲”之一。

  冉 耕

  冉耕,春秋后期鲁国人,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颜回、闵子骞、仲弓并列。唐开元八年(720年),诏为“十哲”之一,从祀于孔庙。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宰 予

  宰予,春秋后期鲁国人,以善长言语而著称。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他常被孔子派遣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年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临菑公”,后又改封“齐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冉 求

  冉求,春秋后期鲁国人,多才多艺,以政事著名。孔子曰“政事:冉有、季路”。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之一。他还善于理财,孔子曾称赞他:“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他被追封为“余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又改为“余公”。清乾隆年间被定为‘十二哲“之一。

  言 偃

  言偃字子游,春秋末期吴人(一说鲁人)。言偃以文学著称,与卜商同列文学科。孔门习礼者,以子游最着。唐开元八年(720年),诏为“十哲”之一,从祀于孔庙。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颛孙师

  颛孙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境内)人。他出身微贱,曾犯有罪行,学于孔子门下后,成为闻名天下之士,并收徒授经,定居于陈国。他性格偏激,交友广泛,不拘小节,勇武过人。他尊崇孔子,敏学好问,力求博古通今,闻达于世。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为“宛丘侯”,尊为“陈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朱 熹

  朱熹是儒学的重建者,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儒家学说融会贯通,会众说而折其中。主张用天命之主宰气质之性,存天理,灭人欲。注重“持敬”的涵养功夫,居敬穷理,以“仁”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影响了其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死后,谥号“文公”。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从祀于孔庙。清升为“十二哲”之一。在“十二哲”中,只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可谓殊荣之至。

  孔庙两庑从祀先贤先儒

  东庑奉祀先贤先儒74位

  先贤 公孙侨,字子产,仕郑为大夫。

  先贤 林放,字子邱,鲁国人,问礼于孔子。

  先贤 原宪,孔子门人,字子思,鲁国人。

  先贤 南宫适,孔子门人,字子容,鲁国人,孔子以兄之女妻之。

  先贤 商瞿,孔子门人,字子木,鲁国人,孔子以易传之。

  先贤 漆雕开,孔子门人,字子若,鲁国人,专攻《尚书》。

  先贤 司马耕,孔子门人,字子牛,宋国人。

  先贤 梁鳣,孔子门人,字叔鱼,齐国人。

  先贤 冉儒,孔子门人,字子鲁,鲁国人。

  先贤 伯虔,孔子门人,字子析,鲁国人。

  先贤 冉季,孔子门人,字子产,鲁国人。

  先贤 漆雕徒父,孔子门人,又名子文,字子期,鲁国人。

  先贤 漆雕哆,孔子门人,字子南,鲁国人。

  先贤 公西赤,孔子门人,字子华,鲁国人。

  先贤 任不齐,孔子门人,字子选,鲁国人。

  先贤 公良孺,孔子门人,字子正,陈国人。

  先贤 公肩定,孔子门人,字子中,鲁国人。

  先贤 鄡单,孔子门人,字子家,鲁国人。

  先贤 罕父黑,孔子门人,字子索,鲁国人。

  先贤 荣旗,孔子门人,字子祈,鲁国人。

  先贤 左人郢,孔子门人,字子行,鲁国人。

  先贤 郑邦,孔子门人,字子徒,鲁国人。

  先贤 原亢,孔子门人,字子籍,鲁国人。

  先贤 廉洁,孔子门人,字子庸,卫国人。

  先贤 叔仲会,孔子门人,字子期,鲁国人。

  先贤 公西舆如,孔子门人,字子上,鲁国人。

  先贤 邽巽,孔子门人,字子敛,鲁国人。

  先贤 陈亢,孔子门人,字子禽,陈国人。

  先贤 琴牢,孔子门人,字子开,卫国人。

  先贤 步叔乘,孔子门人,字子车,齐国人。

  先贤 秦非,孔子门人,字子之,鲁国人。

  先贤 颜哙,孔子门人,字子声,鲁国人。

  先贤 颜何,孔子门人,字子冉,鲁国人。

  先贤 县亶,孔子门人,字子象,鲁国人。

  先贤 乐正克,孟子门人,邹人,在鲁为政。

  先贤 万章,孟子门人,邹人,佐孟子著作七篇。

  先贤 周敦颐,字茂叔,宋代人,号濂溪先生。

  先贤 程颢,字伯淳,宋代人,述明五经,号明道先生。

  先贤 邵雍,字尧夫,宋代人,号百源先生。

  先儒 公羊高,子夏门人,周末时人,著《春秋公羊传》。

  先儒 伏胜,字子贱,秦之博士,独壁藏《尚书》传二十八篇。

  先儒 毛亨,汉时人,作《毛诗故训传》,以诗学授毛苌,人称“大毛公”。

  先儒 孔安国,孔子十一世孙,汉时人,官至谏大夫、临淮大守,开古文尚书学派。

  先儒 毛苌,字长生,汉时人,曾任河间献王博士,注诗传著毛诗学,人称“小毛公”。

  先儒 杜子春,东汉时人,著《周礼解》。

  先儒 郑玄,字康成,汉时人,曾入太学,所著书有百余万言,今存有《毛诗笺》、《周礼注》、《礼记注》等。

  先儒 诸葛亮,字孔明,后汉时人,辅刘氏重兴汉室有前后出师表,卒谥忠武侯。

  先儒 王通,字仲淹,隋朝人,卒谥文中子。

  先儒 韩愈,字退之,唐时人,世称韩昌黎,官至兵部、吏部待郎,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先儒 胡瑗,字翼之,宋时人,官至太常博士,著有《论语说》、《春秋口义》。

  先儒 韩琦,字稚圭,宋时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封魏国公,著有《安阳集》。

  先儒 杨时,字中立,宋时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世称龟山先生,著有《龟山集》。

  先儒 谢良佐,字显道,宋时人,世称上蔡先生,著《论语说》。

  先儒 尹焞,字彦明,宋时人,靖康初赐号和靖处士,师事程颐著作《论语孟子解》。

  先儒 胡安国,字康侯,宋时人,擢太学博士,世称武夷先生,撰《春秋传》。

  先儒 李侗,字愿中,宋时人,其弟子朱熹。

  先儒 吕祖谦,字伯恭,宋时人,人称东莱先生,著有《书说》、《吕祖谦集》等。

  先儒 黄干,字有卿,宋时人,朱熹以妇妻之,著有《经解》、《勉斋文集》。

  先儒 袁燮,字叔和,明时人,官至宝文阁直学士,著有《洁斋集》。

  先儒 魏了翁,字华甫,宋时人,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著《九经要义》

  先儒 辅广,字潜庵,时称传贻先生,著有《四书纂疏》、《六经集解》等。

  先儒 何基,字子恭,宋时人,师黄干,著有《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大传发挥》等。

  先儒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宋时人,官至右丞相。

  先儒 王柏,字会之,宋时人,著有《鲁斋集》、《书疑》。

  先儒 陈澔,字可大,元时人,著有《礼记集说》。

  先儒 胡居仁,字叔心,明时人,著有《居业录》。

  先儒 薛瑄,字德温,明时人,官至礼部右待郎,著有《薛文清集》。

  先儒 吕丹,字仲木,号泾野,明时人。

  先儒 刘宗周,字起东,明时人,官至南京左都御史,著《刘子金书》。

  先儒 孙奇逢,字启泰,明时人,著《理学宗传》。

  先儒 黄宗义,字太冲,明时人,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

  先儒 张履祥,字考夫,明时人,著《杨园张先生全集》。

  先儒 陆陇其,字稼书,清时人,著有《四书大全》等。

  先儒 张伯行,字考先,清时人,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困学录》等。

  西庑奉祀先贤先儒74位

  先贤 蘧瑗,字伯玉,卫国人,仕灵公称贤大夫。

  先贤 澹台灭明,孔子门人,字子羽,鲁国人。

  先贤 宓不齐,孔子门人,字子贱,鲁国人。

  先贤 公冶长,孔子门人,字子长,齐国人,孔子以其女妻之。

  先贤 公皙哀,孔子门人,字季次,齐国人。

  先贤 高柴,孔子门人,字子羔,齐国人。

  先贤 樊须,孔子门人,字子迟,鲁国人。

  先贤 商泽,孔子门人,字子秀,鲁国人。

  先贤 巫马施,孔子门人,字子期,鲁国人。

  先贤 颜辛,孔子门人,字子柳,鲁国人。

  先贤 曹恤,孔子门人,字子循,蔡国人。

  先贤 公孙龙,孔子门人,字子路,楚国人。

  先贤 秦商,孔子门人,字子丕,楚国人。

  先贤 颜高,孔子门人,字子骄,鲁国人。

  先贤 壤驷赤,孔子门人,字子徒,秦国人。

  先贤 石作蜀,孔子门人,字子明,成纪人。

  先贤 公夏首,孔子门人,字子乘,鲁国人。

  先贤 后处,孔子门人,字子里,鲁国人。

  先贤 奚容蒧,孔子门人,字子皙,卫国人。

  先贤 颜祖,孔子门人,字子襄,鲁国人。

  先贤 勾井疆,孔子门人,字子界,卫国人。

  先贤 秦祖,孔子门人,字子南,秦国人。

  先贤 县成,孔子门人,字子祺,鲁国人。

  先贤 公祖句兹,孔子门人,字子立,鲁国人。

  先贤 燕伋,孔子门人,字子思,鲁国人。

  先贤 乐欬,孔子门人,字子声,鲁国人。

  先贤 狄黑,孔子门人,字子皙,卫国人。

  先贤 孔忠,字子蔑,鲁国人,孔子兄伯尼之子。

  先贤 公西兴如,孔子门人,字子上,鲁国人。

  先贤 颜之仆,孔子门人,字子叔,鲁国人。

  先贤 施之常,孔子门人,字子恒,鲁国人。

  先贤 申枨,孔子门人,字子周,鲁国人。

  先贤 左丘明,鲁国人,相传曾作《左传》。

  先贤 秦冉,孔子门人,字子开,蔡国人。

  先贤 牧皮,孔子门人,鲁国人。

  先贤 公都子,孟子门人,十七弟子之一,鲁国人。

  先贤 公孙丑,孟子门人,齐国人。

  先贤 张载,字子原,宋代人,号横渠先生。

  先贤 程颐,字正叔,宋代人,与兄程颢同著作经书,号伊川先生。

  先儒 谷梁赤,字符始,周时人,著《春秋谷梁传》。

  先儒 高堂生,字子伯,汉时人,《礼》经秦火,独能传《士礼》七篇。

  先儒 刘德,汉景帝三子,封河间王。

  先儒 董仲舒,汉代人,仕武席博士,著《春秋繁露》等。

  先儒 后苍,字近君,汉代人,官至少府,传礼记于戴德及德从兄。

  先儒 许慎,字叔重,汉时人,著有《说文解字》十五卷、《五经异义》十卷。

  先儒 范宁,字武子,晋时人,著《谷梁传》。

  先儒 陆贽,字敬舆,唐时人,官至中书待郎、同平章事,著《翰苑集》。

  先儒 范仲淹,字希文,宋时人,官至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知政事,有《范文正公集》。

  先儒 欧阳修,字永叔,宋代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唐宋八大家”之一,撰有《毛诗本义》等。

  先儒 司马光,字君实,宋代人,著《资治通鉴》。

  先儒 罗从彦,字仲素,宋时人,著有《遵尧录》、《春秋指归》等。

  先儒 李纲,字伯纪,宋时人,官至宰相,著有《梁溪集》。

  先儒 张栻,字敬夫,宋时人,官至吏部待郎、右文殿修撰,著有《论语孟子说》。

  先儒 陆九渊,字子静,宋时人,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

  先儒 陈淳,字安卿,宋时人,朱熹弟子。

  先儒 真德秀,字景希,宋时人,官至参知政事,著有《西山文集》、《文章正宗》等。

  先儒 蔡沈,字仲默,宋时人,著有《书集传》等。

  先儒 赵复,字仁甫,宋时人,著有《传道图》、《伊洛发挥》等。

  先儒 金履祥,字吉甫,元时人,著有《尚书表注》、《大学章句疏义》等。

  先儒 陆秀夫,字君实,宋时官左丞相,崖山之变以身殉节。

  先儒 许衡,字仲平,元时人,著有《鲁斋遣书》。

  先儒 吴澄,字幼清,元时人,著《老子注》、《纂言》等。

  先儒 许谦,字益之,号白云先生,元时人,著《读书丛说》。

  先儒 曹端,字正夫,明时人,著《四书详说》。

  先儒 陈献章,字公甫,明时人,著有《白沙集》。

  先儒 蔡清,字介夫,明时人,官至江西提学副使,以善《易》著名,著有《四书蒙引》等。

  先儒 王守仁,字伯安,明时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世称阳明先生。

  先儒 罗钦顺,字允升,明时人,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著《困知记》。

  先儒 吕坤,字叔简,明时人,官至刑部左、右待郎,著有《坤呤语》、《去伪斋文集》等。

  先儒 黄道周,字螭若,明时人,官拜武英殿大学士,著《易象正义》、《石斋集》等。

  先儒 王夫之,字而农,元时人,明亡隐遁,伏处深山,勤奋著书40年。

  先儒 陆世仪,字道威,号桴亭,明亡隐逸不仕,著《思辩录》等。

  先儒 顾炎武,字宁人,明时人,著述有《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数十种。

  先儒 汤斌,字孔伯,清时人,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洛学篇》、《睢州志》等。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