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祭孔历史】祭孔,穿越2500年的对话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17-08-30 15:23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2016年9月25日,嘉陵江畔南充城,一场盛大的祭孔大典在文庙举行,政府官员、文化精英、社会贤达,身着汉服,纪念2500年前诞生的那个中国人。仪式之庄重,气氛之肃穆,态度之虔诚,为世之罕见。穿越2500年的对话,绵延中华文化不绝的血脉;纪念孔子,洗礼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

  《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春秋》有云:“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孔子身后几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孔子推崇有加,对孔子的祭祀不仅是族人及后学的慎终追远,更是关涉国脉延续的国之大事。
  帝王祭孔:乾隆8次亲临现场
  孔庙祀典,是中国历代帝王在孔庙祭祀孔子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称作“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它集乐、歌、舞、礼四位一体,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从公元前478年至今,传承2500多年而延绵不绝。现在的祭孔大典于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形式上也由皇家主持的国家祭祀大典逐步演变为孔子后裔和社区民众参加的祭祀活动。伴随着儒家思想在各地的广泛传播,祭孔大典的规模和影响力愈来愈大。2006年5月20日,祭孔大典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2月30日,祭孔大典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起,开始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孔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岁时奉祀”。真正意义上的祭孔则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遗官代祭,或便道拜谒,约计祭孔次数达196次之多。特别是公元1748年(乾隆十三年)至公元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间,乾隆共八次亲临曲阜祭祀孔子。
  时至1986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将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以清代“宫悬之乐、八佾之舞”的规格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隆重推出,祭孔大典成为曲阜、山东及至中国吸引世界的著名文化品牌,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瑰宝得以流传和完善。
  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由以孔子后裔以及社区相关民众为主要成员组成的山东省曲阜市祭孔大典理事会组织。主祭司由孔子后裔或被推举的德高望重者担任。相关的仪规由主祭司为核心人物,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祭祀内容、程序及所用乐舞也在不断演变。
  祭祀盛典:“乐、歌、舞、礼”
  祭孔大典由主祭司主持,分为启户、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等几个主要程序。参与祭祀活动的民众首先要在孔庙门外列队,整冠肃立。启户就是打开庙门,此时,祭祀的人们就可依次缓缓地走进孔庙。迎神就是在孔子的塑像前焚香上供。祭祀者通过香火和供品向孔子表达敬意的同时,也打通了与孔子进行灵魂对话的意象通道。
  祭孔大典由乐、歌、舞、礼四种形式组成。乐、歌、舞的完美统一,为中国“礼”文化增添了神奇魅力,成为中国乐舞艺术的活化石。
  乐,源于3000年前的韶乐,属中国古代庙堂音乐。祭祀所用雅乐,取金、石、丝、竹、土、匏、革、木器物所发之音;歌,是颂赞孔子伟绩,表达后人缅怀追思,尊祖崇圣虔敬情怀的吟唱。一字一音的拖腔送韵形式,达到彰显肃穆庄严、崇敬赞美的效果;舞,是继承了3000多年前的大夏之舞,是迄今为止中国仅存的雅乐舞,属于古代“文德之舞”;礼,是整个祭孔大典仪式中最核心的部分。有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和送神六个仪程。主要内容是正献官、分献官、陪祭官所作的“三献礼”。
  初献、亚献、终献合称为三献礼,即祭祀者向孔子像行三次叩头礼。与此同时,祭祀者还要恭敬地颂读祭文,并敬献美酒和精致的白色丝织物,以示纯洁与崇敬之意。这是祭孔大典最具标志性特征的事项。整个三献礼进行的过程中都伴有专属的祀典乐舞,参与乐、歌、舞表演的人,由181人组成,其中12名歌唱者唱诵赞美孔子的歌词,被称作“八音”,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伴奏。横排8人、竖排8人的64名舞蹈者,一手拿着像笛子一样的“龠(yue)”,一手拿着插着三支羽毛的“翟(di)”,随着乐、伴着歌而翩翩起舞,烘托着整个祭祀活动庄严隆重的气氛。三献礼之后,举行撤馔,即撤掉供品。最后一个仪式是送神,就是送孔子的灵魂回归。此后,祭祀者还要分别对孔子的弟子和历代的圣贤们施礼。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