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祭孔礼仪知多少】明代祭孔都穿什么?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李晓萍 2017-08-22 14:24

  在中国历史上,伴随每一个王朝的建立,都会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化的服饰制度。这种制度不但为礼教所维护,而且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不敢轻易逾越。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翻蒙元旧制是其要务,其中包括在意识形态的服饰制度领域提倡恢复大汉文化传统。

  首先,他废弃了元朝的服饰制度,随后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作了新的规定。

  洪武初,朱元璋主要从面料、样式、尺寸、颜色四个方面,确立了明代服饰制度。男子服饰恢复了唐宋的传统特色,以袍衫为主。文武官员祭祀时戴梁冠,穿赤罗衣裳;冠上的梁数及所佩戴的绶分别等级;职官公服穿袍,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用丝或纱等制成。袍服的颜色有所定制:一至四品用绯,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绿,并按照级别绣织各种纹饰。常服比较简便,一般由乌纱帽、团领衫及革带等组成。这些确立了明代冠服的基本风貌,也确立了祭孔服饰的基本特征,即仪态端庄、气度宏美,具有高度的服饰审美艺术特色,可以说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

  大明释奠礼的参祭人员主要是献官、遣官、执事、乐舞生,凡此人等,都是释奠礼中的重要人员,当然要着其相应的服饰。根据《大明会典》中的规定:“凡服。大祀冕服。中祀皮弁服。陪祀诸臣、各用本品梁冠祭服。”因此,按照释奠礼的祭祀等级规模,皇帝亲祭着冕服或皮弁服,陪祀诸官各着与其官职相应的祭服,乐舞生则有其特定的服饰。

  帝亲至祭:衮冕、通天冠、绛纱袍、皮弁服

  《大明会典》明确规定:凡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则服衮冕。祭社稷、先农、册拜、亦如之。(由于明代衮冕的形制在前一章有详细论述,此处不在赘述)。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指示礼服不可过繁,祭天地、宗庙只需戴通天冠,服绛纱袍。嘉庆孔子祀典改革增加了经筵释奠一项。经筵前一日、帝亲至祭,则服皮弁,行释奠礼,或通天冠、绛纱袍。“嘉靖十年以厘正服皮弁,谒庙用特牲,奠帛行释奠礼,迎神送神各再拜,三乐三奏,文舞六佾配享,从祀及啓圣祠分奠用酒脯,亦遣官致祭于南监及阙里。”由此处记载可见,皮弁服已经成为释奠礼中的正规礼服。

  通天冠、绛纱袍

  据《明史》记载:洪武元年定,郊庙、省牲,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则服通天冠、绛纱袍。从明代皇帝舆服来看,通天冠服虽没有唐宋的那么华丽,但是其外形,仍是皇帝舆服中较为端庄大方的一款服饰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

  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其革带、佩绶,与衮服同。

  皮弁服

  皮弁,是华夏衣冠体系中首服的一种。《诗经·卫风·淇奥》录有“充耳绣莹,会弁如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杜注:“弁以鹿子皮为之。”正因为早期的弁冠是用白色鹿皮制成的,所以又称之为“皮弁冠”,简称“皮弁”。

  皮弁冠自周代始,主要被当作视朝的礼冠。《周礼·春官·司服》:“视朝,则皮弁服。”在等级的区分上,弁冠是仅次于冕冠的礼冠,它也依照冕服的等级仪式,用所饰会缝和綦数以及綦饰色彩的多少标识戴弁人地位的高下。如天子为尊,要用十二会缝、十二綦、五采青、黄、赤、白、黑计 288 颗玉綦的介冠。关于皮弁冠所饰玉綦的具体数目礼书中并未如冕冠记录的那样详细,一般普遍认为其数目应与冕冠是一致的。

  弁冠在经历 2000 年左右的发展之后,到明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代皮弁服的使用范围缩小,突出的是皇家的权威,一些装饰内容等级上有所提高,如弁冠上所饰的珠饰皇帝、太子和亲王一律可以用五采珠饰,亲王世子和郡王用三采。会綦所用数目,皇帝十二会缝,十二綦;皇太子和亲王皆用九会缝,九綦;亲王世子用八会缝,八綦;郡王用七会缝,七綦。

  在使用材质上,已由早期使用的鹿皮改用丝纱替代;在颜色上则由原来的白色改为黑色;再次,固冠的方法也进行了完善,从原来的只以结缨固冠又特别增加了簪导。使弁冠的戴用更为牢固。

  据《明史·舆服》记载,凡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策士传胪皆服之。嘉靖以后,祭太岁山川诸神亦服之。其制自洪武二十六年定。

  献官、陪祭、监礼、遣官的服饰

  “献官”含主祭官、分献官,是主持祭典的官员,由皇帝或朝廷官员担任,并例设“陪祭”若干人,亦由朝廷官员或社会贤达担任。主祭官向孔子献祭,分献官向四配圣和两庙

  先贤献祭。又设“监礼”或称“纠仪”官一人,由国学教育的官员担任,又有“陪祭”若干人,也是由官员或社会贤达担任,其服饰,例皆纳入献官的系列。由于献官、陪祭、监礼、遣官由朝廷官员分任,且大明会典中明确规定,陪祀诸臣官员,各用本品梁冠祭服。

  朝服、弁服

  对于祭祀所用服饰,大明会典明确记载:“祭之日质明、主祭以下各具服。主祭者、先居官则唐帽束带。……士人未为官者则幅巾深衣……”。

  “具服”即朝服:是帝王、后妃、命妇、百官们参加朝会大典时穿的衣服。周代以冕服作为朝服。汉代皇帝的朝服身著青春、夏朱、秋白、夏末黄、冬黑等五色的袍,平时常黑色,服制为上衣下裳不分的深衣制。腰系大带、革带,佩挂蔽膝、佩绶、佩剑,脚穿袜履

  这种服装的等级区别有三:一是冠的不同,如天子戴通天冠,太子诸王戴远游冠;二是冠梁的多少;三是佩绶颜色、长度、织法的不同。汉代的朝服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一直到明朝,只是历代的冠制、服制上有所变革。

  洪武二十六年定朝服形制如下: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

  嘉靖八年(公元 1529 年)将朝服上衣改成赤罗青缘,长过腰止七寸,不掩没下裳。中单改成白纱青缘,下裳赤罗青缘,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三襞积(褶裥),革带前缀蔽膝,后佩绶,系而掩之。大带表里用素色。

  弁服,是古代贵族男子的一种常用礼服。上自帝王、下至士大夫都可以穿用。弁服与弁相配,服装上用黑色丝衣,下用红色围裳,与冕服相似,但衣裳上不加章彩纹饰。腰系

  茅菟草染的绛色韦末韦后,代替冕服的蔽膝。皮弁服用细白布衣,素(白缯)裳,腰下有裥折,下系素蔽膝。皮弁服是天子、诸侯等平时翰会、朔望视朝、田猎、大射礼时穿用的

  服装,魏晋时形制已有变化,唐以后改为绛色衣、素裳、蔽膝、革带、白袜、黑履或舄,宋代没有皮弁服,明代皇帝又加以恢复,其他为绛纱衣,蔽膝随衣服颜色一致,用白玉带

  革带、玉钩鰈绯白大带,穿白袜、黑舄。根据《明会典》、《明史》中的资料分析,亲王在助祭、谒庙、降香等场合服皮弁。但是由于资料的缺失,亦无从查找到北京孔庙丁祭场合的具体实例。

  祭服

  《大明会典》中记载明确:凡上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因此祭服是文武大臣陪从天子举行国家高等祭祀时的着装,是最隆重的礼服之一。

  祭服整体形制与朝服是一致的,因此关于祭服的大部分细节记载都在“朝服”条中。明代朝服、祭服见于会典的记载有两次定制,一次洪武二十六年,一次嘉靖八年,嘉靖年间对大礼服均作了较大的更订,形成了最后的定式,因此以嘉靖朝制度为最主要的标准。

  下面就组成祭服的梁冠、上衣、中单、舄履、配饰等作分别的介绍:

  梁冠等级规制:

  梁冠:明代祭服文武百官俱用梁冠。一品至九品,俱以冠上梁数为差。

  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墑,前后用玉为蝉。

  侯冠,七梁。加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四柱,香草四墑,前后用金为蝉。

  伯冠,七梁。加籠巾貂蝉,立笔二折,四柱,香草二墑,前后玳瑁为蟬,俱左插雉尾。

  驸马冠,与侯同,不用雉尾。

  一品冠、七梁。二品冠、六梁。三品冠、五梁。四品冠、四梁。五品冠、三梁。六品七品冠、二梁。八品九品冠、一梁。

  另外,祭服梁冠与朝服梁冠为同样制度,并未见有别制祭冠的记载。梁冠冠体为金黄色,承梁部分为黑色,系带垂缨为青色,打结虚悬于颌下。

  衣裳:洪武二十六年规定:文武官陪祭服,一品至九品,青罗衣,白纱中单,俱用皂领缘,赤罗裳,皂缘赤罗蔽膝,方心曲领,其冠带佩绶等第、并同朝服。

  嘉靖八年,定百官祭服:

  上衣,青罗皂缘,长与朝服同(其长过腰指寸七寸,毋掩下裳);

  下裳,赤罗皂缘,制与朝服同

  下裳七幅,前三后四,每幅三襞积,赤罗,青缘;

  蔽膝、绶、环、大带、革带、佩玉、袜、履,俱与朝服同。(《会典》,王圻《续通考》)

  中单,白纱为之,青缘。

  此外,官员祭服,明代还有规定:品官家用祭服,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领(嘉靖之后祭服不再用方心曲领)四品以下并去佩綬。同时规定杂职祭服,与九品同。

  配饰:

  蔽膝:赤罗。

  大带:表裏俱素,惟两耳及下垂缘以绿色,又用青组约之。

  珮玉:一如诗传之制。去雙滴及二珩。其三品以上用玉。四品以下用药玉。珮玉外亦有用纱袋,多为绛色。

  笏:公侯驸马伯一品至五品用象牙,六品至九品用槐木,涂以白色。无论质地如何,笏都有一定曲度。

  袜履:会典记载为白袜、黑履,但参考容像,除明初杨洪画像符合外,后来一律用云头履,赤地绿缘。

  大绶:嘉靖时期定大绶各照品级花样织造,绶环不织于大绶,以小绶编结悬挂。

  绶的品官等级制度:

  一品绶用绿黄赤紫四色丝,织成云鹤四色花锦,下结青丝网。绶环二,用玉。

  二品绶用锦(雉)鸡,绶环用犀,余同一品。

  三品绶用黄绿赤紫四色丝,织成云孔雀花锦,下结青丝网,绶环二,用金。

  四品绶用云雁,余同三品。

  五品绶用黄绿赤紫四色丝、织成白鹇(鸟,尾长,雄的背为白色,有黑纹,腹部黑蓝色,雌的全身棕绿色,是世界有名的观赏鸟。)花锦、下结青丝网。绶环二、用银镀金。

  六品、七品:绶用黄绿赤三色丝、织成鹭鸶鸂鶒(xi chi,一种漂亮的水鸟)花锦、下结青丝网。绶环二、用银。

  八品、九品:绶用黄绿二色丝、织成黃鹂鹌鹑练鹊花锦、下结青丝网。绶环二、用铜。

  杂职未入流人员照九品官。“未入流”是品官中的最低一品,是从九品之下的又一个品级。

  小绶:所指为两样,一是衮冕中与大绶为同等质地织造,较大绶小,用以挂玉佩;一是大绶上编结以挂绶环的织物带,用色各不同。按照《明会典》插图、文臣石像及文字描写,可以推断在大绶之上都有用到。

  另外,朝服画像上的革带比较自由,革带位置在胸口和腰部上下,如果按蔽膝悬挂革带并被大带束紧的话,实际上革带前端就已经被固定了,而后端由于大绶和珮玉垂在身后,这种情况就要求固定革带的带襻在两侧腰部即腋下,与朝鲜礼服很像,而观察孔府朝服图则无明显带襻,因此,推断有可能是在身后位置,果真如此,就有可能造成革带后端紧贴后腰而前端突出,从而无法使蔽膝挂在革带上并被大带扎紧。据此推断,实束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现在对于明代祭服的最大争议也莫过于腰部革带、大带、敝膝、大绶的系戴先后顺序,以及这些饰物间关系的处理,而目前大家的做法是革带虚束,不挂敝膝大绶,这也并非没有道理,虽然不完美,有缺憾,但也的确不失为当前状态下的最好处理方式,毕竟凡事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随着资料的增多,研究得深入进行,最终能够达到与古制祭服相一致。

  礼生、乐正、执事的服饰

  “礼生”、“执事”,包括通赞(司仪)、引赞(以较低声复诵通赞的呼唤,并引导承祭官赴祭),乐正(执掌乐奏的起落),以及其他配合服务的跟班等人。

  大祭之日,祭典从夜半子时开始。主祭穿祭服,由鸣赞、引赞引导,身边跟随手罩、提炉、纱灯、跟班等人。先在杏坛磕头,然后由侧面走到大成殿前的平台台阶,到大成殿门口,提炉,纱灯留下,跟班随主祭进大成殿拜台。祭祀的主要仪式叫“大成殿释典礼”,按“鸣赞”、“引赞”的呼吟,整个过程由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和送神共六部分

  组成。其相应的服饰如下:

  公服、儒服

  “礼生、执事人员的服饰,却史无明文。由于此等人员招自当地的儒学员生,自是服用彼等习用的服饰。”

  公服:用盘领右衽袍,材质采用纻丝或纱罗绢,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

  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

  幞头:漆、纱二等,展角长一尺二寸;杂职官幞头,垂带,后复令展角,不用垂带,与入流官同。

  笏:依朝服为之。

  腰带:一品用玉,或花或素。二品用犀。三品四品用金荔枝。五品以下用乌角。鞓用青革,仍垂挞尾于下。靴用皂。

  洪武二十九年,从礼臣言,未入流官,凡祭皆用祭服,与九品同。”由此处可以看出,九品以下的执事官员着九品祭服。

  忠静冠服

  《大明会典》规定:“凡王府将军中尉、及左右长史审理正副纪善教授等官、俱以品官之制服之。仪宾不得概服。在京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下翰林院、国子监、行人司官、在外方面官、各府堂官州县正官、儒学教官、及武官都督以上,许服。其余不许。”

  因此,八品以下翰林院、国子监、儒学教官服忠静冠服。其形制如下:

  忠静冠,即古玄冠。嘉靖七年定,冠匡如制。以乌纱冒之。两山俱列于后。冠顶仍方。中微起三梁、各压以金线。边以金缘之。四品以下去金。边以浅色丝线缘之。

  忠静服,即古玄端服。色改用深青。以紵丝纱罗为之。三品以上用云。四品以下用素。边缘以蓝青,前后饰以本等花样补子。

  深衣,用玉色;素带、如士大夫之带制;青表,绿缘边并裏;素履、色用青、绿绦(tāo用丝线编织成的花边或扁平的带子,可以装饰衣物。)结;白袜。

  进士巾服

  洪武初定进士巾,如乌纱帽之制。顶微平、展角阔余、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皂纱为之。深色蓝罗袍。缘以青罗、袖广而不杀。槐木笏,革带、青鞓,饰以黑角,垂挞尾于后。廷试后颁于国子监,传胪日服之。上表谢恩后,谒先师行释菜礼毕,始易常服,其巾袍仍送国子监藏之。

  幅巾深衣

  正规礼服用于帝王将相的朝觐、祭祀;士人未为官者及杂职人员则穿深衣,需戴方巾或仪巾,配大带。我国古礼规定士大夫以上男子的礼服是裙子。“通裁”长袍型衣,作为内衣或私居的便服,外出或见宾客。要外加衣、裳,这种成套的“衣、裳”名叫“弁服”,可是“通裁”方便而不雅,弁服守礼而不便,于是发明“深衣”。深衣具有“弁服”的实质又有“通裁”的便利,因而大行其道,深衣可作士大夫以上的次级礼服,可作平民的礼服,文人可作常礼服,武人也可作为戎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释奠礼中,礼生以及观礼儒士着幅巾深衣或进士巾服。

  乐舞生服饰

  祭孔大典的成员,除献官外,尚有乐舞生,乐舞生实际包括乐生、歌生、佾生三项。根据《明会典·祭祀通例》的记载,乐舞生择监生及文武大臣子弟在学者,预教习之。

  明初,《明史·舆服》规定协律郎、乐舞生冠服:郊社宗庙用雅乐,协律郎幞头,紫罗袍,荔枝带;乐生绯袍,展脚幞头;舞士幞头,红罗袍,荔枝带,皂靴;文舞生红袍,武舞生绯袍,俱展脚幞头,革带,皂靴。朝会大乐九奏歌工:中华一统巾,红罗生色大袖衫,画黄莺、鹦鹉花样,红生绢衬衫,锦领,杏红绢裙,白绢大口袴,青丝绦,白绢袜,茶褐鞋。其和声郎押乐者:皁罗阔带巾,青罗大袖衫,红生绢衬衫,锦领,涂金束带,皂靴。其中,国学舞乐生着蝉冠朱盘领袍,革带云履:蝉冠,夏布为之,漆黑色,如梁冠,但梁上不设金,而于正前抹额上涂金绘作金蝉,取其高洁之义,再加青丝为冠缨。

  衣用红绢,如公服,盘领右衽,袖宽三尺,回挽至肘,只是两侧不加百,不加补子,而绘以大朵红花绿叶扶疏,不加边缘。革带用青布裹起,加黑角为饰。履用皂帛,前后有云缘,用白线作装饰,鞋底用皮革。外郡邑,则着生员所穿的儒巾襕衫,或者着深衣。

  洪武五年,定乐生、文武舞生冠服:文舞生及乐生,黑介帻,漆布为之,上加描金蝉;服红绢大袍,胸背画缠枝方葵花,红生绢为里,加锦臂韝(古代射箭时戴的皮制袖套)二;履用皂皮四缝靴;黑角带。武舞生,武弁,以漆布为之,上加描金蝉;服饰、靴、带并同文舞生。嘉靖九年定文、武舞生服制:圜丘服青纻丝,方泽服黑绿纱,朝日坛服赤罗,夕月坛服玉色罗。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