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季祭孔】尼山圣地起雅乐 清明时节祭先师
来源:济宁日报作者: 2018-04-03 16:14
“启扉”,每年祭孔时,随着司礼官一声长喝, 尼山孔庙大成门缓缓打开。 身着古代服饰的司礼官引领参加祭祀仪式的嘉宾们,从智源溪桥前,缓缓走入尼山孔庙,依次敬献花篮,向至圣先师像行三鞠躬礼……两千多年来,祭孔大典是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举行的隆重祀典。 如今,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祭孔不仅仅是一场传统的仪式,俨然已成为一扇打开中华文化的门扉, 是一座中华文化的 “富矿”。 今年,这座千年古庙将迎来一批全新仰慕者, 这就是中国报业小记者研学联盟成员。
已成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性仪式
祭孔是民间的一种对 “先贤”的尊敬仰慕和追思的纪念活动。 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 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2006 年 5 月 20日, 山东省曲阜市申报的祭孔大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孔大典包括祭祀仪式和祭孔乐舞两部分。 随着祭孔的规格和礼仪不断增加, 祭孔大典成为与祭祀天地、社稷并列的“国之大典”,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性仪式。 如今的曲阜祭孔大典共分为明故城开城仪式、孔庙开庙仪式、现代公祭和传统祭祀四个部分。
尘封半世纪的古老风俗再次展现
据史料记载,祭祀孔子的活动始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弟子们在其三间故居以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进行了简朴的祭奠活动。当时,鲁哀公以鲁国国君的身份哀悼孔子,“私祭”和“公祭”孔子仪式由此而来。随着历史发展,虽然祭孔仪式名目不断变化,但基本上都是以春、秋两祭为主,秋季为重,阳历九月二十八日举行的祭孔大典便属于“秋祭”。
20世纪80年代中期,曲阜市作为孔子故里,恢复了在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堂孔庙祭孔的活动,2004年起转为官方公祭,秉承明代祭祀孔子模式。这一祭祀仪式在每年秋季、孔子诞辰日举办,属于“秋祭”。
为缅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将尘封在古籍中的古老风俗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丰富中外游客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感受。在2008年,曲阜市首次恢复中断半个多世纪的传统春季祭孔仪式,填补了“春祭”的空缺。2009年,曲阜市又将春季祭孔场所选定为孔子诞生地尼山,在尼山孔庙前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将尘封在古籍中的古老风俗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体验启蒙开笔礼,缅怀至圣先师
每年的春季祭孔大典中, 在夫子洞广场前都会有参加启蒙开笔礼活动的小学生正衣冠、行拜师礼,参礼嘉宾依次为他们点朱砂启智,并击鼓明志。 “我们将开笔礼等活动也加入进来,通过仪式,让更多人感受优秀的儒家思想文化, 在直观体验中缅怀至圣先师孔子。 ”据曲阜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据史料记载,古时读书人一生主要行“四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 开笔礼是古时人生的首次大礼,在开学的第一天, 学童要早早起床来到学堂,参拜孔子像,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教读书,教认字,教执笔,教写字,然后选《三字经》连教数遍,学童跟着念熟后,就可以入学读书了。 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孔林里的清明家祭,作为春季祭孔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的清明卯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孔子后裔还会来到曲阜孔林参加家祭仪式。 他们身穿黑色的家族传统服装,佩戴金色徽章,严格按照史书记载的墓祭程序,依次祭奠先祖孔子、二世祖孔鲤、三世祖孔伋、远祖、中兴祖孔仁玉。
多读一点
春季祭孔为何选在孔子诞生地尼山
尼山,位于曲阜城东南30公里处,原名尼丘山,为避孔子名讳改名尼山。公元前551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生在这里。尼山是孔子出生地,尼山春季祭孔可引导人们追根溯源,缅怀先师;走近尼山,寻根朝圣。
据史料记载,尼山有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约公元954年——960年)的孔庙,有孔子诞生的地方——夫子洞,有彰毓圣擎托降诞先师之大德的尼山山神庙,有宣讲孔子思想的尼山书院,有象征孔子智慧的智源溪,有寓意孔子哲学理念的中和壑,这些景观均与孔子事迹传说有关。因此,在尼山春季祭孔,可让人们置身圣地,感受圣境,开启智慧。
沿尼山孔庙棂星门前的山涧而下,不远处在智源溪北岸石壁上有一石洞,相传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故名“夫子洞”,又称“坤灵洞”。相传孔子母亲回家取衣服的时候,恰巧有两只老虎跑来,卧在洞口为孔子把门。当时正是暑天,洞中闷热,孔子啼哭不止,这时一只雄鹰冉冉而降,飞进洞内,用翅膀为孔子扇风送凉。所以,在尼山一带,流传着孔子是“凤生虎养鹰打扇”的说法,妇孺皆知。
编辑:魏俊怡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