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祭孔?
来源:凤凰国学作者: 2017-08-19 09:29
【按】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2016年9月,为了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普及祭孔规范,传播祭孔礼仪,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世界二十多家文庙、书院、儒学机构等成立了联合祭孔组织--“全球祭孔联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儒学文化机构均加入该联盟。2016年9月28日,全球祭孔联盟举办了第一次全球同祭孔活动,中国孔子网直播了曲阜孔庙、衢州孔庙、香港孔教学院等境内外多家机构的祭孔释奠礼,集中展示了各地祭孔文化和礼仪,在海内外产生了热烈反响。
2017年9月28日,全球祭孔联盟将继续以此种方式在全世界倡导孔子思想,传播儒家文化。届时,本网网站及APP将对祭孔活动进行同步直播报道,微信、微博、头条号等融媒体平台也将全方位跟踪报道。
7月13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祭孔联盟·2017全球同祭孔筹备研讨会”在济南隆重开幕。
自孔子殁后,鲁哀公在曲阜孔子故里建庙祭祀,而后延及秦汉以迄明清,祭孔之礼均为历代君王所重视,长盛不废,即便如朱元璋禁绝淫祀者,也未敢轻易废除祭孔。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浸入以及封建王朝的灭亡,民智日开,对孔子的圣人崇拜也开始动摇。新中国成立以后,祭孔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被废止,很多祭孔仪轨也因之断绝。然而1984年曲阜孔庙首次恢复民间祭孔之后,全国各地恢复祭孔的活动便陆陆续续展开。及至近几年,祭孔更是为大众所推崇,俨然有遍地开花之势。经过如此的起伏,今日祭孔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现代意义,听听专家怎么说:
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
朱汉民:首先,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我们所有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而孔子是第一位把教师作为自己终身职业与神圣使命的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为当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也为后世树立了一道巍峨的师道标杆,功绩之伟,绵泽至今。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学习方法,不仅对当时的人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具有重要启迪,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从中获得重大教益,相信在未来也是如此。
其次,我们要祭祀孔子,还因为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中华文明最杰出的奠基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早在尧舜夏商周时代就创立、建构起了杰出的文明源头。而孔子,在他们所建立的文明基础上集大成,从而创立了系统的思想体系。孔子所创立的思想,为后来两千多年的文化和文明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当代世界,人们仍然把中华文明称之为儒教文明,而这个儒教文明的奠基者就是我们的孔子。
尽管孔子的许多思想在历史上不断地被修改、改造,但是他思想中所蕴含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感、对人类文化的建设,都表现出一个圣哲所具有的卓越的智慧和情怀。
中华文明成为一个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化成为一个绵延至今的文化,这和孔子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所以,当今天我们中国人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大民族的时候,当我们的中华文明今天重新崛起的时候,不要忘了为我们的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孔子。
第三,我们今天祭祀孔子,还因为孔子是世界文明的奠基人之一。在人类文明奠基的轴心时期,也就是两千多年前的时代,在世界各个重要文明的起源地,产生了一批杰出的圣哲,包括释迦牟尼、耶稣、柏拉图等等。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文化,奠定了我们后来的两千多年的文明的基础。到今天为止,我们仍然在享受他们所创造的文明。他们的思想仍然是我们当代文明的基础。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
郭齐勇:《礼记·学记》篇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家与民族的兴衰都与教育密不可分。西周官师治教合一,“师”即“有德行以教民者”。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君子之人格,更深度影响着一个国家社会风气及民生治理等问题。
自春秋末期世衰道微,邪说暴行霍乱世人,孔子慨然担负道义,教不择类,以六艺相授,传承典籍,形成中国文化的根基。至于其教学,更是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以身示教,在经义涵咏间启发学生,培养士子道义担当。当时的仪封人就称赞他“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后世更尊孔子为“万世师表”,赞誉其“道冠古今”、“德侔天地”。
而祭祀先师的仪式更是传承已久,《礼记·文王世子》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尊师等同于重道,这就要求在学生在受教之初端正目的。而在释奠礼中的仪式中更赋予受教育者对前贤的敬重,由此使得学习自始至终都赓续着传承的使命感。即使是现代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学术规范的建立与德性人格的养成,都与孔子所开创的学风息息相关。
因此,祭孔拜孔不仅是向至圣先师致敬,更是在拜祭之时遥契古人的志向,在学习中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在研究中贯注学者应有的使命。相比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如果我们放到更大更长的时空背景上,从可大可久的视域看,把教师节定在约定俗成的孔诞日(9月28日)则有更大意义,与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更深刻内在的联系。
中国素以文教立国,有深厚的传统。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与释迦牟尼、耶稣等相比肩,然而孔子不是教主,而是教师,人文化成的意义更加伟大。以孔诞日为教师节,理所应当!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改日期的形式问题,而是教师的尊严与光荣之所在,还带有很深的文化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加州、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教师节都使用国际教师节9月28日——纪念孔子的诞辰。中国大陆是中国文化的正宗、正统,唯其如此,更应以孔诞为教师节。在法律上明文改定孔诞为教师节,是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教师的合情合理行为。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
杨朝明:十多年前的孔子诞辰纪念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官员与社会各界首次公祭孔子。不过那时,很多人还疑惑不解甚至坚决反对,反映出对孔子祭祀的意义知之不多、理解不够。而今,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各界对于祭祀孔子的了解有了很大改观。
中国是礼义之邦,向来重视礼仪活动,祭祀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所以古时有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及“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的说法。《周礼》还有“以祀礼教敬”之说,祭祀之礼用以培养人们的敬畏之心。比如,古人会祭祀天地,祭祀人鬼,这都是为了表示敬畏和敬重。祭祀孔子,其实代表了我们对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礼敬。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学说厎定了历代炎黄子孙的生命底色。儒家修齐治平的学说,可能是很多的学术思想流派难以企及的,无论是修身的目的与目标,还是修身的方式与方法,无一不是如此。儒家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儒家讲修身养性不仅是为了自己,他们有家国天下的情怀,有一套系统的“修己安人”的学说,教人们立志好学、自省躬行,推己及人,这正是孔子思想的精髓所在。
元武宗诏书说:“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传;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明代成化碑讲:“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史学大师柳诒徵先生也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可以说,孔子就是中国文化之心。礼敬孔子,就是礼敬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止淫祀,却唯独宣称:“其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以济后世,非有功于一方一时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旧。”孔子之功,绝不是在于某时某地,他所确立与阐述的价值观念指导者历代中国,使得中华民族更加和睦、更加和谐!祭祀孔子,一直是中国历代的重要典礼。
从社会教化的意义上,孔庙可以说就是中国人的“教堂”。在西方,人们重视法堂和教堂,法堂约束人的行为,代表着行使政权和社会法纪,而教堂则纾解和管束人的心灵。孔庙主祭孔子,而以四配、十二哲配享,大成殿的两庑还有150多名先贤、先儒从祀。如果说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价值观念是中国人的立足点,那么,在孔庙中配享、从祀孔子的人物,则是这些价值观的践行者、弘扬者、光大者。要知道,从唐代以来,谁来配享、从祀孔子,都是官方议定的,这些配祀孔子的人是历代的大儒。可以说,孔子以及那些配享、从祀孔子的人,正是中国的脊梁。孔庙作为中国的文庙,是传统中国的“名人堂”或“先贤祠”,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人之所思所想,以什么方式思想,关乎社会人心的稳定与和谐。孔子所思考的正是人如何思想的问题,关心“人心”与“道心”、“人欲”与“天理”的关系问题,希望在人心中筑起道德的堤防。他说:“凡夫之为奸邪、窃盗、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又说:“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既然“有度”与“无度”全在“人之思想”,孔子“以礼制中”的思想便具有了人类价值的普遍意义。
今天,要走出近代社会剧烈变动带来的迷茫、彷徨,就必须诚敬地走近孔子,认真汲取孔子的思想和智慧结晶。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以庄重、诚敬的方式、心态来祭祀孔子、礼敬孔子,彰显我们对孔子以及以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礼敬。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