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第二场主题演讲 多角度探讨儒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17-09-22 13:26

  
  9月21日上午,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第二场大会主题演讲在曲阜举行。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帕特里克·孟迪斯研究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繁仁,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苏黛瑞教授,印度那烂陀大学拉文达·潘特教授,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与国际事务教授、东亚研究中心罗斯·特里尔研究员,韩国成均馆大学东洋学部部长金圣基结合大会主题,分别作主题演讲。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主持演讲。
  
  陈来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早期儒家的德行论——以郭店楚简《六德》篇为中心的讨论”。他简要讲述了《五行》和《六德》的含义,讨论了六德篇与儒家德性伦理的有关问题。他认为,《六德》是郭店楚简中另一篇突出“德”的篇章。与五行篇倡言“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不同,六德篇主张“圣智仁义忠信”六种德行。《六德》应早于《五行》,是孔子第一代弟子子贡、子游氏所为。《六德》篇的思想可谓既体现了早期德行论的特点,也体现了早期角色伦理的特点。而由于六德篇产生于孔子之后,所以其中的提法,如以仁为子德,就把普遍性德性限定为特定伦理角色的义务,这就具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了。从文化继承的角度说,德性伦理因其普遍化性格,比较容易处理其继承的问题。而角色伦理中与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特殊性相联结的成分,在现代人的继承时就必须加以明确扬弃,如麦金太尔所说,要区别角色伦理中“纯粹是地方性、历史性的东西”和“具有普遍意义,要求普遍遵循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创造性的继承。
  
  帕特里克·孟迪斯研究员在题为“儒家文化会成为未来的一种命运吗?商业共和国与美国的开国者”的演讲中,探讨了儒家文化及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他认为,中国文化与儒家哲学对美国政府的开创者们有很大启发。他们被道德哲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所吸引,因此参考儒家文明及其商业模式来设想新建立商业共和国。帕特里克?孟迪斯研究员考察了儒家对美国政府建构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影响。他从儒学如何由传教士带到美国,以及儒学对美国的政府开创者们的影响谈起,提出,中国是高度文明的国家,孔子的“道德” 思想对治国非常重要,要让国家运作得更好,就必须要让有道德的人来领导国家。中国与美国对世界的看法不一致,但两国可以创造新的商业共同体,放眼未来,回顾过去,解析儒学特质,共同探讨儒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曾繁仁教授作了题为“礼乐交融,人文化成——儒家‘礼乐教化’的现代解读”的演讲。他讲解了儒家“礼乐教化”传统的性质,对“礼乐教化”传统美学内涵进行了现代解读 。他分析了“天人相和”的中和之美、礼乐交融的教化之美、“人文化成”的人文之美、阴阳相生的“生生”之美,总结了儒家及其传人将“礼乐教化”归结到“天地境界”,凸显儒家“礼乐教化”与天地合德、参赞化育、养成君子的精髓与优秀之处,对于当代的美育与教育以深深的启迪。他认为,儒家礼乐教化植根于“天人合一”观念,以中和为政治、道德、审美观念的核心,其实质是德音之教;礼乐不仅能够通过教化人心达到社会的和谐,而且能够促进人类社会与天地自然的整体和谐,达到天人相通的自由审美境界。他提出,儒家“礼乐教化”特别是“乐教”传统,可以说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是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杰出贡献,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光辉异彩。它的特点是,以“天人合一”为其文化模式,以“乐通伦理”为其道德追求,以“礼乐刑政”互补为其东方特色,以“正声”“德音”为其艺术诉求,明显区别于西方古代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席勒的《美育书简》,彰显出光彩照人的东方特色与中国精神,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艺术,特别是美学上的成熟与伟大,值得大家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苏黛瑞教授以“三种福利模式与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儒家正义,灵活应变 ”为题,用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精准的专业眼光探讨了儒学价值观与中国社会救助问题。她从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当代等时期的中国贫穷人口状况谈起,分析了明清时期、民国早期、当今时代的权力型、改造型、应答型三种福利模式。她从西方人的视角,审视了当时中国孔子思想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和对普通人的关爱等儒学价值观。尤其是民国时期,根据当时中国贫穷人口状况,对他们开始实施教育。这种观念与孔子提出的“和谐”相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拉文达·潘特教授探讨了人类价值观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从印度的视角切入,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将大家带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依靠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能够创造和享受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与此同时,几乎生态、社会、道德等领域又充满冲突和危机。因此,人们必须取得物质和精神两者之间的平衡,重视人道主义价值观。在印度传统中,梵文教规或佛法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们建立在现象之间存有因果联系的基础上,具备净化心灵、避免痛苦、维持社会稳定等功能。
  
  罗斯·特里尔研究员在题为“人类价值观对世界和平与和谐的意义:印度的视角”的演讲中认为,近代以来,西方常用自身的自由理论衡量中国自由权,试图将中国纳入“西方计划”。中国传统强调集体和社会责任,这是儒家通过历史为管理社会提供的哲学基础。同时,这也使儒家在参与政府-社会平衡的进程中享有机会。他提出,现代中国越来越繁荣,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的价值观永远不会过时,他提出的“和谐”“友善”等理念,可使国家处于一种长期稳定的政治态势。他还分析了中国和美国对“责任和义务”的不同看法,提出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群体中才能实现,与孔子的看法相同,孔子学院在未来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金圣基在题为“新儒学、中国公民社会与中国政府国家”“易经哲学中境遇伦理诠释”的演讲中,从古老的易经中发掘出境遇伦理,重新诠释了儒家的原典。他由“生活儒学的起步点:人道的新奠定”谈起,从“普遍观察”“直觉体悟”两个方面阐述了易道发现的基本原理,通过讨论人道、易道发现的途径阐述易道发现过程中所发现的变化现象及其综合作用,叙述了从易经哲学的进展看大境遇的价值奠定,谈了自然宇宙的大境遇与人生大境遇之终极关怀,总结出如何实现生活大境遇的“再圣化”。他认为,生活儒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能够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中的儒学发展方向。金圣基通过对易道发现之基本原理加以阐述,指出易经哲学源起于“普遍观察”与“直觉体悟”的两方向;人已经成为变化现象之综合作用以及其律则化的主体;人在探索宇宙万物变化现象中先把握宇宙原理,而后再与人道世界结合。

  

  

  大会会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界媒体记者等约300人听取演讲。

编辑:宋睿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