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如何在创新中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 2018-03-30 16:45
编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东近年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聚焦道德品行、家国情怀、干部政德、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价值,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创新成果,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成功样本和鲜活经验。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前往济宁市曲阜、邹城和临沂市沂南、蒙阴、兰山、临沭等地,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初春时节,齐鲁大地乍暖还寒。古韵今风在这里交融碰撞,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在这里被重新阐发、转化,焕发出勃勃的生机,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乡村儒学”“孝心基金”“家风家训”“四德榜”“新乡贤”……穿行在孔孟故里,调研组感受到处处涌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流。自2013年以来,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指示精神,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挖掘和升华其含蕴的“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血脉、精神命脉”,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山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实践具有怎样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涵养道德品行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百善孝为先”“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孔孟故里到沂蒙老区,从城镇社区到偏远乡村,走在大街小巷上,这些烙印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经典话语无处不在。
在曲阜市尼山镇圣源村,调研组看到,“四德榜”张贴在墙,并配有受表彰村民的照片,“为父母下载爱听的戏曲节目”“给父母缴纳农村养老保险”等事迹都详细陈列其上。沂南县还将孝善文化与扶贫工作结合,创新推行了“家庭养老孝心基金”,依汶镇后峪子社区党总支书记梁兆利介绍,对于60岁以上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社区按照当地生活成本核算,由子女、政府和社会共同筹资,社区以红包形式每月发放给老人240元,“儿女孝不孝全看四德榜!”
四德,是指“孝、诚、爱、仁”,谁有突出表现,名字就出现在村庄、社区、厂矿、窗口行业的“四德榜”榜单上。精心侍奉老人的“孝顺媳妇”王炳兰,舍己救人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的刁娜,靠捡破烂捐资助学的刘盛兰,坐在轮椅上还债的企业家孙启梅……他们的事迹,都上了榜。至去年年底,这样的善行义举“四德”榜全省已竖起11.7万余个。
如今在山东,“诚信”不再是道义上的形容词,各地都探索建立了征信(诚信)体系,每个社会主体都有一份官方的诚信档案。曲阜市委书记刘东波介绍,该市信用平台已归集40多个单位的数据1.2亿余条,并设立诚信“红黑榜”,已发布“红榜”信息8100多条、“黑榜”信息约740条。同时,省里还启动“厚道鲁商”行动,50多个单位和部门联合发布“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实现了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德,山东集中出版了《孔子家语通解》《百年儒学精华》《孝德教育读本》等图书,在报纸、电视台、新媒体上打造“天下父母”“节俭中国人”等品牌栏目,推崇“山东好人榜”“齐鲁时代楷模”、新乡贤等道德模范,拍摄了《孟母教子》等影视剧、动画片,等等。同时,山东在全国率先开设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立国学经典“一校一导师”制度,创办了一批国学经典联盟校,开展经典诵读、感恩教育等活动,带动1000多所学校100多万中小学生参加,全省中小学经典诵读普及率达100%。
为推动国学经典从书院走向民间,让传统文化扎根百姓生活,济南市精心筛选了100多条《论语》经典名句,制作成宣传画,张贴在市区4000多辆公交车内,使车厢成为道德文化课堂;泗水县率先创办“乡村儒学讲堂”,以讲故事的方式讲授《论语》《孝经》等经典,目前儒学讲堂已覆盖全省2800余个村庄。
此外,山东还创新“图书馆+书院”文化服务模式,将现代图书馆与传统书院结合起来,在全省县级以上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乡村儒学、社区儒学形成了互补。“这些古籍里的文字在孔孟之乡‘活了起来’,学习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老百姓的自觉和习惯。”济宁市委宣传部部长李昌文说。
2.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红色基因
“先国后家,心胸开阔,先公后私,光明磊落,先人后己,先老后少,以孝为先,根深叶茂。”这是邹城市后八村的宋氏家训。村支书宋伟介绍,宋氏家训已传承了上千年,成为家族教育子孙后代的“宝典”。
在曲阜、沂南等地,每家每户门前的公示牌上都写有家风家训,有的在家中显要位置悬挂着装裱的家风家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山东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其融入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不断厚植民众的家国情怀。
作为革命老区,山东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省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平台,结合当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依托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拍摄《沂蒙》《沂蒙六姐妹》等红色题材影视剧。调研组了解到,临沂市还将《沂蒙精神故事简明读本》纳入中小学德育教学计划,通过开展“践行沂蒙精神好少年”“沂蒙精神百校行”等活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培塑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同时,山东还将爱国主义教育由“线下”延伸至“线上”,开通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红色齐鲁”。目前,全省184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实现了网上浏览,收集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人物、文物、书籍和音视频等资料,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网上订票和预约参观。
“一口粮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一个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还要送战场。”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感慨地说,“沂蒙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人民,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了革命,彰显的是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如今,“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拥军妈妈”胡玉萍等老人已相继辞世,但“红嫂精神”正代代传递。“兵妈妈”朱呈镕把拥军当成终身职业,行程26万公里、走访了300多支部队,目前拥有5000多个“兵儿子”;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退休后,担任义务讲解员,已在全国各地做宣讲报告1000多场……山高水长沂蒙情,新时代的“红嫂”正将这种精神接力传承下去。
3.滋养官德政德 践行知行合一
在“阁老凳”前,学衍圣公不徇私情;在“戒贪图”前,学廉政为官;在仁廉公勤“官箴碑”旁,思为官之道……在孔孟故里,这些含蕴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人文景观,如今已成为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滋养官德政德的现场教学点。像这样的现场教学点,济宁市依托曲阜“三孔”、周公庙、邹城孟府孟庙等资源,开发了20多处。
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积淀了丰富的政德教育资源。为汲取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智慧,济宁倾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将政德教育课堂授课与现场教学互动,再配以“体验教学”“礼乐教学”,针对不同培训对象、不同培训时长,有机组合成短、中、长期教学模块,形成了规范化、系统化的传统文化政德教育教学体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知行合一‘的从政理念。这些都是我们重点挖掘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副院长崔德路介绍,在课堂教学方面,学院打造了20多堂专题课程,并编撰出版了专门辅导教材。截至今年3月,自开办政德教育以来,已承接24个省份的各类班次860多期,培训学员4.7万余人。
在临沂市,调研组了解到,该市依托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等建立了18个现场教学点,编写了30多部特色教材,开发了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形式,累计承接中央和地方各类班次3500多个,培训学员21万余人。
调研中发现,通过官德政德教育,大多数党员干部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大大提升。比如,蒙阴县坚持生态立县,种植蜜桃、苹果等共110万亩,养殖长毛兔700万只,发展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490多万人次,带动约45万人脱贫致富。曲阜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创新“民情夜话”制度,全市成立“和为贵”调解室431个,已调解矛盾纠纷400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8%,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
4.向世界传播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国虽大,好战必亡”“以和邦国”“和而不同”……去年9月,在曲阜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上,这些凝聚着“中国智慧”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引起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国内外儒学研究专家的强烈共鸣。大家不分种族、肤色、宗教,围绕“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深入研讨,就共建人类美好家园等议题达成广泛共识。
类似世界儒学大会,山东还创立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国际孔子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其中,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四届,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成为世界文明对话交流的“博鳌论坛”;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已成功举办34届,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济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广介绍,为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济宁举办了“中国—希腊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经学国际学术高端论坛”“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国际青年儒学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同时,济宁还举办了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组建“儒学国际传播媒体联盟”,在儒学国际传播上发出中国声音。
调研组了解到,为展示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山东创立了以孔子诞生地命名的“尼山书屋”,通过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国落地。目前,已有28家尼山书屋在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的16个国家落地,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10家,共有1万多种中国优秀图书通过尼山书屋进入海外读者视野,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际品牌。
为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山东近年来推出了《琅琊榜》《伪装者》等一批影视剧作,“圈粉”无数。特别是《琅琊榜》播出不久,北美最大的亚洲电视剧网站Viki.com上,就出现了《琅琊榜》的专题页面,还能在线观看由外国志愿者翻译、制作的字幕,剧作传达的“义”“礼”精神,正是儒家文化的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写入了联合国决议。山东借助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创新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运用文化节展、文物展览、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如甄选精品馆藏文物参加了“大羽华裳”“孔子文化展”等国际级专题展览,有力推动中华文化成功走出去、走进去,向世界有效传播了“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5.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山东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国家工程,需要从顶层加强设计。调研组了解到,山东省目前已经制定了《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明确了构建“五大体系”,建设“两区三带”五大文化区域、实施“八大工程”。但各地特别是县区在推进传统文化项目建设时,大都缺少统筹规划,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同时,正在建设的孔子博物馆,是具有时代标杆意义的重大文化工程,仅凭曲阜和济宁的人力财力物力远远不够,急需省里和国家层面给予重视和支持,适时组织有关专家对博物馆建设理念、馆藏、布展、维护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帮助。
——人才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目前,曲阜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区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但调研中多数基层干部反映,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人才缺乏,特别是学术素养深、懂政策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资源”。有的地方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有的人才队伍甚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未来,中央和省里有关部门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问题,针对山东弘扬传统文化的实际,在干部人才队伍方面给予适当支持。省内各地应抓紧完善人才选用政策,建立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作风硬的人才队伍。
——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各地研究机构设置普遍存在交叉重叠现象,研究工作不仅呈现碎片化,且重复研究问题比较突出。同时,相关研究力量分散在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会等单位,无法形成推进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弘扬、传承的合力。地方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必须打破行业领域、行政区域限制,强化协同协作,创新体制机制,统筹相关力量,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努力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逐渐成为各国共识。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尼山书屋、《琅琊榜》等具有浓郁“中国风”的文化产品成功走向世界,充分证明,只要掌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规律,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找准中外民众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被国外民众所认识和理解,就能为人类的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调研组组长: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调研组成员:赵秋丽、沈耀峰、马姗姗、兰亚妮、李志臣、苏占兵)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