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祭孔大典的起源和流变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杨义堂 2016-09-22 10:03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祭孔大典一般从每年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

  (一)汉代之前,祭孔属于自发行为。祭祀的地点仅限于孔子的故里曲阜,参加祭祀的也大多是他自己的学生和后人。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顷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顷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日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顿,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顷。孔子顷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可见,祭孔最初源于孔子的弟子和后人对老师和先祖的追思。

  孔子卒后第二年(前478年),鲁哀公在孔子旧宅立庙,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陈列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琴、车、书等,并按时令祭祀,“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开祭祀孔子之先河。孔子故宅的这三间房屋就是现在孔庙的前身。尽管当时孔子在社会上已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但儒家毕竟还只是一个学派,社会影响力不是很大,所以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以居起庙。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在前往泰山封禅时路过曲阜,用太牢祭祀孔子,开启了帝王本人亲祭孔子的先河。“太牢”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最高规格祭品,即整牛、整羊、整猪。同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专主孔子祀事。

  后来来曲阜就职的官员们,出于对孔子的尊敬,也常常会在到任之前先来拜谒。但这样的行为,大多出自个人的选择,时间、地点和方式都由拜祭人自己决定,而没有形成统一的礼仪规范。

  (二)汉代以后,随着孔子及儒学地位的提高,祭祀孔子的活动日益受到重视。表现在一是形成了世袭爵位祭孔制度,二是将祭孔与立学之礼相结合,将祭孔普及到社会风俗层面。

  汉元帝(前48-33前)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夏六月,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孔子有谥始于此时,诏褒成侯孔霸以其所食邑祀孔子,此即世爵奉祀之始。

  汉光武建武五年(29年),汉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阙里祭祀孔子,这是帝王派遣特使祭孔的开始。

  据《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帅髑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大礼。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于是七郊礼乐三雍之义备矣。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开始在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在此之前,所有祭孔典礼都在曲阜孔庙举行。从此,中央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这是国学和郡县祀孔子之始。祭孔成为一项全国性的重要活动,成为社会风俗礼仪的一部分。祭孔和上古时期的立学之礼有了最初的交集,祭孔释奠礼开始形成。所以说祭孔典礼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立学之礼。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有官学(即公立学校)的设置了。周代官学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设于都城,称作辟雍和泮宫;乡学设于地方,称为庠、序。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先圣先师的礼仪,《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周礼中的立学礼,有释奠礼和释菜礼。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无尸;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仪节。最初,释奠和释菜礼只是入学的一项仪式,当时所祭奠的先生先师,没有确指。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三月,汉明帝又亲赴曲阜,幸孔子宅庙,以太牢致祭孔子,七十二弟子从祀。这是祭孔有配享的开始。此为孔子弟子从祀之始。祭祀孔子的礼仪称正献礼,祭祀配享者的礼仪称为分献礼。

  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帝东巡狩,幸阙里,以太牢祀孔子。

  汉安帝延光三年(124年)三月,车驾过鲁,祀孔子于阙里。

  汉桓帝元嘉三年(153年)三月,鲁相乙瑛请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吏一人,掌领礼器,春秋典祀。

  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诏给守庙百户。建宁二年春三月,鲁相史晨请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祀以供禋祀,诏从之。

  光和元年(178年)立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

  (三)自汉代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南北朝时期,孔子的地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把祭孔正式纳入到了一国的礼仪制度当中,祭孔也开始从地方性的社会活动转变成为了一种国家行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诏鲁郡重修孔庙,置卒吏百户守卫,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颜渊配享。

  魏齐王曹芳正始七年(246年)冬十二月,帝使太常于辟雍释奠,以太牢祀孔子,颜渊配享,此国学行释奠礼之始。

  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诏鲁国四时备祀孔子,用三牲。七年,太子讲孝经通,以太牢祀孔子。此皇太子对孔子行释奠祀礼之始。

  东晋,孔子裔孙袭封奉圣亭侯于江南。明帝太宁三年(325年),诏给奉圣亭侯孔嶷四时祀孔子,祭仪如太始故事。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皇太子释奠于太学,乐用登歌,此祀孔子释奠用乐之始。

  北朝元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车驾南伐至邹山,以太牢祀孔子。

  北魏献文帝皇兴二年(468年),青、徐二州即平,遣中书令高允以太牢祀孔子。

  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年),国家颁布了一道诏书来整肃祭孔礼仪。此后,各地开始在郡县立学,并祭周公和孔子。魏文帝太和十三年,“立孔子庙于京师(今山西大同)”,这应该是历史上第一次在曲阜之外设置孔庙(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曲阜之外建立的第一座孔庙,应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宋王朝(420—479)帮助前往南方的一支孔子后人在会稽(今绍兴)建立的孔庙)。随之而起的,便是国家对与孔庙祭祀有关的事宜所做的相关规范,等于是把祭孔正式纳入到了一国的礼仪制度当中。在以后各朝各代所修的史书中,往往在“礼仪志”的部分,都能找到一些与祭孔礼仪有关的内容。

  南北朝时期,太学内立有宣尼庙,每年春、秋两季的第二个月,行释奠礼。每月初一,国子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率博士以下及学生拜孔揖颜。

  从此之后,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祭孔的规格也逐步升级。

  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立先师庙于京师。十六年,改谥孔子为“文圣尼父”,告谥阙里孔庙。十六年二月诏改谥孔子宣尼曰文圣尼父,临文宣堂以太牢释奠礼,列轩悬乐舞六佾,行三献礼。十九年,车驾幸鲁城,亲祀孔子,修孔子坟垅,更建碑铭。

  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年)秋朝议,诏准祭孔子,行释奠礼,六佾舞。牢器按上公制度,为祭孔用舞之始。

  北朝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0年)遣使致祭孔子。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诏进封孔子为“邹国公”,允许后世承袭。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赠孔子为“先师尼父”。每岁以四仲月上丁,行释奠礼。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行释奠礼。

  隋朝时期,国子监开始于每年四季中第二个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这是丁日祭孔的开始。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记日期的,在12天干之中,丙和丁属火,象征着礼乐文明,而丙为文明之初,丁为文明之盛,因此在丁日祭奠先师最为合适。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