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雅乐:礼乐教化 人类华章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彭庆涛 杨义堂 2016-09-22 14:28
祭孔乐章及乐名,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史料证明,祭孔乐章的真正形成,是从隋代开始的。隋开皇九年(589年),文帝平定南朝陈国,获得了南朝宋及齐国所保存的汉族传统古乐。当时的太常卿牛弘等奏请整修所获宋、齐雅乐的遗存,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便展开了宫廷雅乐内容的研究、创作、扩展与实施。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由太常卿牛弘、太常少卿许善心、内史舍人虞世基、礼部侍郎蔡征等组成的研究机构,创制了一个庞大的雅乐系列。其中包括:祠圜丘之乐、五郊祭祀之乐、感帝乐章、雩祭乐章、朝日和夕月乐章、方丘之乐、神州乐章、社稷之乐、先农之乐、太庙之乐、食举之乐,还有上寿、宴享群臣、文舞、武舞、大射、祝凯旋,以及皇后内乐等近二十种场合的五十六首歌诗。
该宫廷雅乐也包括了祭祀先圣先师孔子的乐章。从此,祭祀孔子有了专用的乐章,也成了宫廷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代祭孔乐章取《诚夏》为乐名,全称为《诚夏登歌》。这标志着祭孔乐章是隋朝宫廷雅乐大系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隋朝孔庙雅乐以“夏”为名,如迎神奏(唱)《昭夏》、皇帝升坛奏《皇夏》、初献奏《诚夏》、饮福酒奏《需夏》、送神奏《昭夏》等。以“夏”为乐名,其用意在于继承华夏之声,但可惜的是乐章已无法见其曲谱了。
隋代孔庙雅乐的文学部分,是继承了我国周代以来的传统雅颂歌诗的表现形式,每乐章由五对四言诗句组成。虽然今天已经无法见其曲谱,但是,根据歌诗的内容和格律,以及古代祭祀音乐的诸多描述,仍可想象出它的典雅风格。
唐朝建立后,于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李渊诏国子监,立周公庙和孔子庙。自武德七年(624年)后,依时举行释奠。到了武德九年(626年),高祖诏太常少卿祖孝孙、协律郎窦琎等确立宫廷雅乐制度,撰写乐章,开始了唐代雅乐的制作和实施。唐太宗继位之后,仍然按照高祖所诏议的宫廷雅乐计划,由祖孝孙和窦琎等人继续履行其职责。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经祖孝孙、窦琎等人历两年时间,考以古音、乐制、乐章、乐器、乐队编制、舞蹈服饰等,全面设计创制了十二《和》,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并法天之成数十二”的大唐宫廷雅乐系列。以此视之,唐代应有完整的宫廷音乐体制,但流传至今的祭孔乐章已不完整了。
唐贞观中,协律郎张文收,以十二《和》之制未备,乃考正律吕。用于释奠者有降神奏《诚和》,文舞三成,送神一成;奠币登歌奏《肃和》;入俎及彻豆奏《雍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奏《舒和》。唯独未载“酌献”乐,据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考,可能当时凡祭祀酌献皆奏《寿和》。
从十二《和》雅乐系列,看得出隋、唐两代的雅乐制作,有着明显的不同。从唐代的雅乐系列中,可知礼仪的规划状况比前代有所繁华。也正是这种标志太平盛世的庞大礼制的确立,才产生了洋洋壮观的十二《和》。
在五代中,仅有后汉和后周两代祭孔乐章的记载。后汉立国虽然短暂,但对尊孔活动却很积极。其措施是,改唐代祭孔乐章和乐名以为己用。比如沿用唐代乐章及歌诗之全部,只改其原来“十二《和》”乐名为十二《成之乐》;比如改唐代《宣和之乐》为《师雅之乐》。
后周时期的宫廷雅乐是改后汉的“十二《成之乐》”为“十二《顺之乐》”,即将后汉的《师雅之乐》改为《礼顺之乐》。
释奠乐章至宋代显得成熟而繁荣。
《宋史》记载:“宋太祖建隆元年,兼太常窦俨上言,三五之兴,礼乐不相沿袭,洪唯圣宋,肇建皇极,一代之乐,宜乎立名。”窦俨建议:“改前朝祭孔雅乐‘十二顺之乐’谓‘十二安之乐’,尽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就这样,宋朝建国初期,经过太常寺翰林学士窦俨等宫廷礼乐官的整理,为大宋王朝确立了一代雅乐。于是,改后周宫廷雅乐《十二顺》,立为宋朝《十二安》之乐,施用于当朝各种祭祀场合。
宋崇宁四年(1105年),徽宗下令设立专管宫廷音乐的机构“大晟乐府”。由该乐府于大观三年(1109年)及四年(1110年),分别制作了两套不同的祭孔乐章,乐章由原来的六首,增加到十四首。其特色是:每个乐章曲名,都以“安”为最后一个字;而且乐章均承袭过去“四言、八句”的格式。
宋代雅乐与前代相比,其应用范围有所扩大。大约有:祈谷、雩祀、祀五方帝、祀感生帝、朝日、夕月、祀九宫贵神、封禅、祭九鼎、祀岳镇海渎、祀大火、祭风雨灵师、祭先农先蠺、腊祭、祭文宣王庙等祭祀活动。
金初取汴,得北宋之乐而用之。
《宋史·乐志》:“靖康二年,金人取汴,凡大乐轩架、乐舞图、舜文二琴、教坊乐器、乐书、乐章、明堂布政闰月体式、景阳钟、并虡九鼎皆亡矣。”到了世宗大定十二年(1172年),开始议定本朝雅乐。
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年),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曰《太和之乐》,而定乐曲以“宁”名。释奠乐章有:来宁、静宁、肃宁、和宁、安宁、辑宁、泰宁、咸宁等乐章。礼行三献,以祭酒、司业、博士允,学生以儒服陪位。
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朝廷开始向各直省颁布孔庙祭祀乐章。与此同时,也向曲阜衍圣公府颁布了一套有九个乐章组成的祭孔音乐,表演形式袭用了宋代“登歌”的编制。
元代早期也同宋、金一样,袭用前代孔庙的《太和之乐》,那就是演奏金代雅乐之遗作。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称帝时期,才开始治理当朝雅乐。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七月,昭告中外崇奉孔子,为元代制定祭孔乐章奠定了思想基础。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推出了元代的祭孔乐章。按《元史》记载的元代雅乐共分五类,其中有“郊祀乐章”、“宗庙乐章”、“社稷乐章”、“先农乐章”和“宣圣乐章”。元代雅乐的前四类乐名均为“宁”字,唯有宣圣乐章取“箫韶九成”之义,定名《大成乐》,每个乐章的曲名为“安”。
元末,曾拟写过祭孔乐章,以“明”定曲名,如文明、昭明、景明、诚明、灵明及庆明等乐章。这套乐章与采用宋代大晟乐府撰写的那套相比,结构精练,演奏无须换用多种宫调,歌诗有新意、有特点,反映了元代在尊孔崇儒方面的热情,但未及使用。
明初,在祭祀孔子的典礼中,采用宋之大晟登歌旧乐。
明洪武六年(1373年)冬十一月,颁先师孔子乐章,取宋代大晟乐府撰写的十四个乐章中的六章,改以“和”为曲名。化繁为简,采六章六奏的形式,为大晟释奠乐谱。所取宋乐章之内容为:将其中迎神所用乐章取其首章,更名为《咸和之曲》;取其“奠帛”乐章,更名为《宁和之曲》;取“文宣王酌献”之乐章用于“初献”,更名为《安和之曲》;取其亚、终献用乐章,更名为《景和之曲》;将其撤馔用乐,更名为《咸和之曲》;而送神更名亦为《咸和之曲》。
明代初期制定的这套全国通用的孔庙乐章,定名为《大晟乐章》,一直为后人采用。而二百四十年之后,万历年间李之藻《頖宫礼乐疏》一书中,对《大晟乐章》进行了合理性改进,亦影响了清代的祀孔礼乐的发展。清历次的乐章均保留了“迎神、奠帛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等仪序及六章六奏的基本音乐架构格式。
清代初年使用祀孔乐章沿袭明制。
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也就是清廷迁入北京后,皇宫开始遣官在国学孔庙致祭先师孔子。所演奏的乐章是斟酌了宋、明两代孔庙歌诗,在继承前代歌诗遗产的基础上,糅合进新的词句。
顺治十三年(1656年),第一次颁定国学释奠乐章,采用新乐章诗词,乐章名由明朝所用乐章中的“和”字改为“平”字。新定六乐章迎神用“咸平”、初献用“宁平”、亚献用“安平”、终献用“景平”、撤馔用“咸平”、送神用“咸平”。仍沿明制采“六章六奏”方式,舞用六佾,三献均用文德之舞。
康熙六年(1667年),皇帝亲自考究声律,治理一代雅乐。康熙帝在斟酌上下五千年的雅乐沿革基础上,终于制定了以《中和韶乐》而命名的清朝孔庙雅乐。《圣门乐志》曰:“依宋乐志考其宫调,则是以太簇起调,而仲吕为宫,然黄钟非合字,太簇非四字,仲吕非上字,则其声字宫调皆未可以为据。自我圣祖仁皇帝考其之声,我皇上钦定乐章。”
乾隆七年(1742年),又将顺治元年乐章之辞进行了修改。本次修订,乐章名保留了顺治年间所用“咸平、宁平、安平、景平、咸平、咸平”六乐中的“平”字,改名为“昭平、宣平、秩平、叙平、懿平、德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中央级的孔庙、阙里孔庙升格为大祀,改为八佾舞,行帝王所用之礼节;地方级的孔庙也跟着升级为中祀。
民国初期的临时政府承袭了前代已有的“国学”和各直省孔庙祀典乐章及其礼制和乐制。
民国三年(1914年)八月,袁世凯大总统准颁《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祀孔典礼》一卷,由政事堂礼制馆遵照通行。该卷规定以夏历春秋两丁为祀孔日,仍从大祀,礼节、服制、祭品与祭天一致,并规定京师文庙由大总统主祭。各地方文庙由该长官主祭,孔子生日则听各习惯,自由致祭。并分别对“京师文庙”、“各地方文庙”修订乐章名一样,但歌词不一样的乐章。
京师文庙所用乐章,依清顺治年间创制、康熙年间部分修正的国学祀孔乐章歌词,再予修正部分文字,并将乐章名全部改以“和”为字尾的“昭和、雍和、熙和、渊和、昌和、德和”。地方文庙祀孔子仪之乐章,与京师文庙乐章相同,歌诗则沿清乾隆乐诗,仅作部分文字修订。
祭孔雅乐的传播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祭孔大典得到了很好的发掘和保护,2006年5月,祭孔大典被列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百年来,祭孔大典飘洋过海,催生了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的古代雅乐文化。
韩国大约在1600多年前的高句丽、百济、新罗时代就有了纪念孔子的释典,并一直延续至今。每年的春秋上丁日,在成均馆孔庙和全国的243所乡校均按明朝的仪式举行释典礼。先后举行“奠币礼”、“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分献礼”、“饮福礼”、“望燎礼”等,并演奏和表演文庙乐和“文舞”。文庙乐在韩国也称作雅乐。 韩国自称拥有目前世界上历史传统最悠久的、古制的释奠祭礼乐。释典礼被韩国政府授予“人类文化人才第85号”。
日本祭孔始于公元701年2月,由文武天皇亲临祭孔,雅乐从唐朝流传到日本以后,被改造为日本雅乐。703年,日本设置雅乐寮,用来培训专业的乐师、音乐家,为宫廷服务,使得雅乐走向了专业化,高雅化的道路。一千多年来,日本雅乐完全保持着其传统形式,是日本宫廷中最古老的演艺,日本雅乐被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交响乐队形式。
越南的雅乐是明朝时期传入越南的,是越南宫廷乐的主要乐种。雅乐通常用于四季的祭礼,以及朝会、宴飨、册封、葬礼等仪式。雅乐使用的主要乐器有编钟、编磬、琴瑟、埙、篪、箫笙、管龠、大鼓、琵琶等。佾舞包括文舞与武舞。在文庙祭孔时,演奏景文、昭文、懿文等曲。近二十多年来,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越南音乐家和历史学家积极从事雅乐的传承与恢复,整理和复原传统宫廷乐的曲目。2003年越南雅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高高的月台上,佾舞生衣袂飘飞,祭孔乐舞的表演,把祭孔大典推向了高潮。经过2000多年的传播,祭孔大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继承优良传统、缅怀圣哲先贤、重塑民族信心的重要载体,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祭孔大典和她所体现出的中庸和谐、礼乐教化的思想,对于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与人类的文明进步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源资料/彭庆涛 杨义堂 整理/宋睿)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