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 论坛主旨发言摘要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赵珂 2018-05-14 14:39
【按】第六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共提交109篇论文,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儒学传承与创新的当代世界意义”的大会主题,分别就“儒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儒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儒学与中国话语体系”“儒学与中国方案”“儒学的大众化和地域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以及孟子思想与亚洲儒学、孟子思想与文化自信、孟子思想与现代文明、孟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等关于孟学的历史与未来的问题,做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
5月12日,大会第二场论坛主旨发言举行,会议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院李存山主持。
1、《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现代价值——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安徽大学教授钱耕森
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句话很有名,是对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因而具有了现代价值。“仁学”是孔子里面最主要的学说,孔子在《论语》里有很多关于“仁学”的论述,主要表现于这样两句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仁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内涵,即“爱人者,人恒爱之”,人应该爱天地之万物。孟子也讲到:“仁者无不爱人”,这句话含义非常深刻,无疑保护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本意, 而又超越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愿意,大大拓展了它的外延,从对亲人朋友的爱发展到了对万物的爱,把孔子的仁者思想推广普及至世人。
2、《孟子与“疑经”时代》——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沈顺福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人们通常以为孟子也和其他儒家学者一样,相信《诗》、《书》等经典,并通过传播经典,弘扬儒家思想。从文献和思想史的逻辑双重角度来看,与其说孟子“传经”,毋宁说孟子“疑经”。面对《诗》,孟子提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针对《书》,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待《礼》,亦不必恪守于字字句句。总之,对待儒家经典,无需绝对相信,有时甚至可以有所背离。这反映了孟子对待经典的反思、质疑与怀疑的态度和意识。这种态度与意识是孟子哲学尤其是其语言哲学的必然结果。同时,《庄子》、荀子等对经典的批判亦表明:此时的经学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反思、怀疑和批判的时代。经学进入了“疑经”时代。孟子所倡导的“疑经”时代为经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儒学政治哲学的人格指向:以君子人格为例》——上海大学教授朱承
“理想的社会应该由什么样的人组成”,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思想史上,儒家政治哲学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着丰富的回答。以“君子”人格为例,“君子”不仅是个体的修养指向,更是公共生活中对人的要求,具有公共性、导向性、规范性和评价性等政治哲学意义。研究儒家政治哲学,有必要关注理想人格观念对于儒家式公共生活的意义。
4、《德性与共同体——麦金泰尔德性论与儒学之间》——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当代儒学研究中心教授陈鹏
麦金太尔( Alasdair Macintyre,1929—)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德性伦理学及社群主义思想是对现代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一次清算,也是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及其引导的现代生活的强烈质疑。麦金太尔试图建立一个具有完整、清晰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共同体德性概念,这个德性概念渊源于亚里士多德,然后经过一些精心的调整和重建。麦氏德性论的关键词包括内在善、实践、共同善、共同体、生活整体、历史传统等,其中,具有内在善(或内在目的、内在利利益)的实践概念是其理论基础,而具有共同善或至善的共同体概念是理解其德性生活的核心。
5、《孟子说“君子”与“道”》——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臧宏
要真的有文化上的自信,必须要做一个“真人君子”。“君子”有“正人君子”和“真人君子”之分。道德高尚的人即可称为“正人君子”,但不是“真人君子”,只有与“天”、“道”、“佛”或“如来”合一的人,才能称为“真人君子”。真人君子的生命观,是人而神,神而人的生命观,即他既承认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世界的一切,又要超越它、否定它。这种生命观,是西方人的上帝造人、人是由动物演化来的生命观,不可比拟的,他比后者要优胜得多、先进得多,未来的新的人类生命观的产生,必将以它为基础,为底蕴,为领航者,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以此为根据的。
6、《心学与国人的信仰哲学》——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部主任彭彦华
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精神是要确立和解决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是一种内向性的自反思维,是一种以精神境界为目标的价值思维,中国文化是主张通过内在精神超越的方式克服主体自身的局限,在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归宿。无论是从目的、内容还是方法上看,中国文化都可以说是一种心学或“心文化”,心学蕴含着深厚的宗教精神和圆融的超越智慧。“心”蕴涵了所有的生命潜能和宇宙奥秘,“内求于心”、“反求诸己”式的修行,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人内在的生命价值必须通过个体的修行才能得以实现,即强调实践,强调知行合或本体、工夫与境界的融合。
7、《充养与隆积:孟荀修养工夫合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奎凤
孟子贵自得、充养,善内在于心性,善是心的本体、本根,本心即是善的神泉,善是仁义礼智之性理,也是一种“上下与天地同流”的浩然之气,理气合一的善是先天的,也是需要后天操存的工夫去养成的。本心之善根、善源需要不断充养、扩充,最终由立四海,参乎天地,通达性天,这种内圣修养在政治上也必然发之为仁政。荀子贵隆积、外烁心虽有认识礼义法度的能力,但本身还并不即是善,相反心性中更多的是生理情欲、自私自利,若放纵这种情欲私利之小我,天下就会大乱。善是社会群体的和谐有序,要靠礼仪法度来保障,因此人必须努力学习礼仪法度,不断积善成德,积伪化性,化小我为大我,最终通于神明、参于天地。
8、《论儒家的治国之道——智仁勇》——澳门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孙保平
我国古代治国理政之精髓即儒家的中和之道,儒家经典<<中庸>>中有:“中者天下之和者,天下之达道也.”将中与和归为天地间的大本达道,亦即世界万事万物之根本规律。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也,即指事物所处之最佳状态.何谓和?和者,指事物虽有不同面所汉代董仲舒说:“《〈诗》云:不刚不柔,布政优优.此非中和之谓欤?能以中和理天下飞最佳和谐状态。德大盛.”明代思想家谌若水也说:“中,帝王相传治天下之德,如是而已.”以中和治天下是王谨遵恭奉的大智慧和总网领《汉书·艺文志》中说“礼节民心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以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还有在孝经中提出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指出“孝”为根本,若无“孝”则必无德,亦无从施教.“自天子至于庶民,人之行莫大于孝确定了历代帝王以孝治天下的有效治国理念.另外,董仲舒提出的“以刑辅德,德主刑辘.”飘“法”只是“德”的辅助工具的重要理论依据.以上提到的“中、和、乐、政、刑、孝、德”制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和无可替代的法宝。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