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当代中华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张晓芮 2017-05-28 14:46
编者按:5月27日到30日,第五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暨全国儒学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召开,来自海内外专家学者200余人共襄盛会,以下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钱逊教授在大会上的主题报告发言稿,以飨读者。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钱逊做学术报告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演绎了我们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和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已有百年。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改变了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个不可分的重要部分。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一天起,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而在我们迎接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责任,也就历史的落在了我们这一代的身上。
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本身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必须在吸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从文化交流发展的规律看,一种文化进入他文化的地域,必须吸取本土文化的要素,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汇入本土文化发展的主流,方能在该地域生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方向。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只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时要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更重要的,根本的是要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吸取世界各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创新性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也是观察当代世界局势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只有吸取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儒学和传统文化才能实现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学,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思想体系,完全没有互相学习、吸取和结合的可能。必须有一次思想解放,破除这种观点的影响,把思想从两者对立的思想牢笼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儒学,确实是两种不同的体系,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就是互不相干、没有互鉴互学的需要和可能。相反,正因其相异而互补,使二者的互鉴互学更显重要。人的认识领域也有三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关于人生的学问。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学说。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是两个:第一,“他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即发现了唯物史观;第二,“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即发现了剩余价值,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学问。儒学的核心则是“做人的道理”,但它的根本精神是“以修身为本”,主要是关于人生的学问。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正是在这一点上,二者存在互补性。
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实践中,曾经看到这种互补性,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指导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刘少奇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继承中华传统修养学说,运用于党的建设,强调共产党员的思想修养,提出了关于共产党员修养的理论。毛泽东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继承传统人生理想和价值观、教育党员和革命群众。
这些成果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关于人生价值和修养的学说。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对党员及革命群众的教育起了极大的作用;几代共产党员和青年都收到教育,在这些著作影响下成长。
就其具体问题方面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和儒学,又有相通相契之处。这方面已经有许多论述。不再多说。
曾经有人提问: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吃掉”中华传统文化,还是中华传统文化“吃掉”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一个吃掉一个,而是二者各自经过创造性的转化,在新的形态下继续独立发展。二者相结合,表现为两个过程:马克思主义经过中国化的转化,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儒学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儒学。中华文化和儒学的创新性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二者是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相结合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古代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儒、释、道三家为主,多元文化和而不同,统一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和儒学的创新性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的总的结果。这将有利于形成中华文化的新的多元统一,和而不同的格局,发展到新的阶段,实现新的辉煌。
在统一的文化体系中,二者各有其所。马克思主义居于领导地位。这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和所走的道路决定的,同时也是反映了当前的时代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处于根本和基础地位。这是由我们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决定的,反映了民族的特点。如此,二者各得其所,和而不同,互补互鉴,相得益彰。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哪一方面单方面的事,是中华文化发展的要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所有学术文化研究者,特别是传统文化研究者共同的事业。要改变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与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研究者之间互相疏离,互不相干,以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状态,要相互亲近,相互尊重,相向而行。各自从自己的立场、角度和条件出发,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向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共同目标努力。
编辑:于建峰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