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赵志浩:试论新的文化使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24-12-08 13:50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领悟新时代文化使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对于完成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政治使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的文化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均衡发展,推动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第一,新的文化使命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禀赋,结成了丰厚的文明成果,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实现文化自强自信,要求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求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也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化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发展理念、新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动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的文化自信要求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延续中华文明基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思想引领、文化滋养,需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传统文化的仁爱诚信、尊老爱幼、见义勇为、亲仁善邻居等道德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以民为本、天人合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等文化精髓,才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第二,新的文化使命要求面向世界和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学习借鉴不同地域文明成果,孕育了学习型的中华文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寻求独立自主过程中,开始开眼看世界,学习吸收西方现代化文明成果。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现代化发达国家的学习交流,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吸收世界文化精华,通过融合创新,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人类文明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经验,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推进中国式现代要保持思想开放、兼容并蓄,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文化合作,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实现跨文明对话。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学习借鉴各国宝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本国,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以开放的胸襟包容吸纳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洞察人类发展潮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借鉴。

  第三,新的文化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新的文化使命让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守正创新,激发中华文明新活力,开创了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打下了基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创造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更大贡献。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既要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文化文明的力量,更加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延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文明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起到引领世界文明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加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才能够调动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用先进文化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把全国人民的价值理念引导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一个民族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就会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做到知行合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项事业、每一项工作,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实践,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引导各项工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建设新文化,创造新文明。

  二、新的文化使命与新的政治使命不可分割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揭示了文化的根本性质,他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1949年9月21日,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这些论述告诉我们,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在一定时代的文化使命是为一定时代的政治使命服务的。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新的政治使命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党在新时代文化使命与政治使命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新时代党的政治使命(奋斗目标)规定了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发展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的方向。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不能没有理论指导和思想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提出要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历史担当。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根基和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这个本质要求进行精神上、理论上、价值上全方位的辩护。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文化发展的方向,离开党的政治使命、政治任务孤立地谈文化使命,就会失去意义的支撑。尤其在各种风险和挑战面前,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制度、理论等就会被釜底抽薪,就会丧失立场、东倒西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

  第二,新时代党的政治使命任务(奋斗目标),规定了新时代文化使命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至于兴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新时代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开拓了新的领域、提出了新的课题。譬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迷思,它是一条成长于资本主义体系之外、打破西方路径依赖的现代化新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系列理论、战略、实践问题,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从文明的高度实现了对西方的超越。这种新文明是植根于中国大地上和中华五千年文明基石之上的,这种新文明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融合的全新的文明。这个新文明解决了困扰西方文明的两个问题:贫富悬殊的内部结构和弱肉强食的外部格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建立人类文明共同体,改变世界几百年依靠掠夺致富的秩序格局。这个新文明告诉我们:过去五百年的殖民史是剥削压迫的黑暗的历史,现在,新殖民主义以新自由主义的外衣对殖民主义重新做了包装,仍然在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这更显示中华民族现代新文明的价值。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现代性,既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我们的文明增加一分,世界的野蛮就减少一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遏制野蛮的力量。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呼唤着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三,新的文化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使命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重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2012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实际上就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论断、新的观点,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文化自信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围绕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入领会党的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动力,这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深化理论学习和理论宣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领舆论走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信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加强意识形态引领作用,敢于亮剑,敢于斗争,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增强凝聚力、引领力,做好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

  不难看出,只有联系着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来认识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辩证地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从全局上、战略上把握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大意义和根本要求。发挥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功能。

  三、发挥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功能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的本质说明它具有解释、阐释的功能。文化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种掌握是从观念上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完成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要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内涵和充分发挥文化对当代中国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功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整套说理系统。

  第一,对新时代文化新使命内涵的阐释。现代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总是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深厚的历史文化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关于推动文化继续繁荣,应讲清楚为什么没有文化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清楚文化何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力量,讲清楚文化自信的根据与底气,讲清楚没有精神独立性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关于建设文化强国,应讲清楚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文化的重要使命,讲清楚文化强国为什么是“国之大者”,讲清楚立德育人是社会主义文化育人的根本任务;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讲清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特征与形成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等。在当今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注重文化创新,探索新的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还要通过教育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引领作用,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以文化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球化背景下,新的文化使命要求加强文化交流传播,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推动文化多样性、包容性发展。

  第二,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与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和五大特色。文化阐释就要解释本质、内涵与五大特色及其相互关系,弄清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阐释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并联式”发展过程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化之问”的回答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是十四亿人口整体进入的、规模的巨大的现代化;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而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是物质至上的现代化,而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不是竭泽而渔的现代化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是零和博弈的现代化,而是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是照抄别国模式的现代化,而是走自己道路的现代化等等。这些的问题都需要从学理上、文化上给予深层次地阐释和回答。

  第三,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西方现代化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些突出特点。譬如,在经济上是现代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崛起;在政治上是满足国家的形成以及现代民主与宪政的发展;在社会层面上是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包括地域流动和个体的流动;在思想文化上是理性主义获得主导地位,还有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兴盛。所有这些都是西方现代化的结果,也成为现代化社会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被西方称为的所谓“现代性”。通常意义上的西方现代化是指经济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精神文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要关注文明文化发展,也要用文化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西方国家往往用先进文明、落后文明指称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事实上,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每个国家的现代化也具有多样性,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途径。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有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的社会特点,自然会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究竟是什么,需要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进行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的社会主义性质、目标宗旨都需要从文化层面给予完整阐释。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领导,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有序开展、稳步前进。

  四、发挥文化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功能

  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构成的有机体,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毛泽东在《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指出:“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 这里所说的“指导”就是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引领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视作民族的“精神基因”“魂魄”和“独特标识”,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切实增强文化的引领作用,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磅礴的精神力量。

  第一,文化的引领就是抢占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精神的推动力量,中华文明历来讲究文化人,并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要不断增强人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积极性,不断提升人们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水平,强化人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同感。习近平指出:“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 “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文化引领的任务,就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引领方向、引领思潮、引领舆论,弘扬主旋律、增强正能量,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精神力量。文化的引领包含着文化批判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只有发扬伟大斗争精神,才能明辨是非、明确方向、提升境界,朝着正确的目标迈进。

  第二,文化引领的重要任务是塑造一代新人

  中国式现代化充满机遇和挑战,面对世界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力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等都需要现代化青年的支持和参与,青年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适应的青年人才供给,才能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培育一大批可持续的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古人曰:“文以载道”“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化的引领功能就是用社会主义文化中贯穿的“道”来培育一代新人。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激励人。只要亿万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我们的历史使命就一定能够实现。要通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增强各领域人才的实践、创新、合作、沟通等的能力,培养培育一批引领未来的创新性人才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队伍。

  第三,文化引领就是“让现实趋向思想”、实现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任务是现阶段全体中国人民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正说明理想境界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方能实现。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这里所说的“现实趋向思想”,就是通过艰苦奋斗,改变现实,达到理想境界的目标。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需奋斗。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五个必由之路”和“三个务必”,就是对新时代全党精神状态的要求。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任何让自身、让社会变好的选择,其过程都不会舒服。从来没有一种工作不辛苦,没有一种工作不累人。没有付出的回报、没有磨难的成功、没有苦难的辉煌都是异想天开的事情。古人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会轻轻松松、敲锣打鼓能够实现的,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就需要用先进的文化来坚定信念、鼓舞士气,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实现我们的美好理想而斗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的文化使命中的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战胜各种风险与挑战,带领十四亿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奋斗。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承担责任。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力量,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引领力量,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重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就一定能够达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