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赵迎芳: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路径选择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 2024-12-08 13:3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多次强调“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用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三种方式,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四方力量,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一、做好中华文明的研究阐释

  研究阐释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前提,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特别是深入研究阐释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并将中华文明的宣传宣讲融入到国民教育、社会治理、党的建设及生产生活当中。

  (一)做好中华文明的研究梳理

  通过研究梳理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是中华文明研究阐释的基础工作。中华文明浩如烟海、内涵博大精深,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地继承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自古就有研究、梳理和总结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要做好中华文明的研究阐释工作,首先要摸清文化家底,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撰等工程,尽快启动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国家古籍保护等工程,分门别类稳步实施。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分别开展了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地方戏曲剧种、美术馆藏品普查。目前,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文物收藏单位1.1万个,基本摸清家底。这些文物与文化遗产,记述了中华民族在历朝历代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成就,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今天人们了解和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源泉。其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组织更多力量、投入更多精力,做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校正和深化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最后,要依托网络智能AI和云技术拓展建立文化传播云平台,通过多种云端应用,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容挖掘、储存处理、科学利用和共享。

  (二)做好中华文明的宣传宣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要深入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要以青少年和党员干部为重点,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渠道,充分发挥媒体和各种文化设施、阵地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社会治理、党的建设全过程。比如,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把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融入到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当中,将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转化提升为滋养干部为政之德的思想源泉,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优化培训体系,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干部政德教育体系。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分别设立了现场教学点、教学研究基地和政德教育基地。要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综合运用全媒体方式、大众化语言、艺术化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传普及。建设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融媒体平台,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二、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的作用,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国外民众更好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

  (一)创新人文交流方式

  继续办好中国文化年(节)、旅游年(节),持续增强“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品牌活动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的国际影响力。完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的全球布局,充分发挥驻外机构的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作用。2018年8月,山东以传播山东深厚的文化和塑造“好客山东”品牌海外形象为基础,以全球1600余个孔子课堂为路径,共同打造出“国家汉语言文化传播平台+地方研学文化旅游资源”协同共进的新模式,为世界打开一扇了解山东文化与旅游的新窗口。精选出30个孔子学院作为山东旅游宣传驿站,加入到推广山东文化旅游事业中,利用孔子学院线上线下媒体宣传推广山东文化旅游等形式,为传承齐鲁文化,塑造“好客山东”品牌形象,开拓海外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加强中华文化对外推介,通过文化节(展、会)和各类产品、品牌推介活动,把我国的医药、美食、典籍、文物、民俗传统、自然风光、艺术作品等宣传推介出去,使交流内容更加丰富,交流效果更加显著。

  (二)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和优势作用

  媒体是争取国际话语权和实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我国有着强大的主流媒体及其采编队伍,要充分发挥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作用,充分运用他们强大的采编队伍资源和政策解读优势,强化他们在国际重大热点事件中发声、知识分享、文化交流等关键作用和优势,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地方媒体如澎湃新闻的《Sixth tone》、深圳卫视的《直播港澳台》可以加强垂直化、特色化内容传播。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队伍建设,应设置专门岗位和人员,加大激励机制建设。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加强高质量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及资源建设,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表达,构建全方位、多维度、宽领域的文化对外传播体系。中央和国家部委机关建设的新媒体矩阵,可以协同主流媒体强化对外传播。

  扩大国际传播的朋友圈。对于那些相对真实客观报道中国的媒体,应该抱有敬意,主动加强在资源、平台、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协作,畅通我国国际传播渠道。除了在重大国际事件“主战场”上和国际媒体争夺话语权,我们的主流媒体还可以积极入驻国外互联网平台,在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witter等海外四大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开设“中国文化”专栏,加强与海外受众群体的互动交流,拓展中国文化在网络和新媒体空间的影响力,让国外民众有机会了解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其次,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塑造良好的形象,赢得国际受众的情感认同。比如BBC设立了世界服务基金会,作为专门的国际开发慈善机构,形成了全球服务网络,为不发达和转型国家提供发展方面的信息,利用媒体和传播的力量减少贫困。我国对外传播机构可以效仿这些做法,参与公益活动、制作公益节目等,塑造美好形象,引发情感共鸣。

  (三)加强文物交流合作

  文物交流合作是中华文明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推出一批历史古迹保护修复、联合考古、展览合作示范项目,培育文物外展精品。国外博物馆对于中华文明的展示和收藏均以古代文物为主,所以海外观众对于中国古代的文物更为熟悉,更觉亲切。近年来,博物馆界在拓展“朋友圈”,提升影响力、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对中华文明对外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三五”期间,我国博物馆举办300余场文物进出境展览,陕西省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展览”,湖北省博物馆的“皇家品味展览”都登陆美国,受到广泛好评。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的博物馆出境展览屈指可数,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星槎万里——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与“一代昭度——故宫博物院清代帝后服饰”两场出境展览备受关注。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年度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海外综合影响力”前十名榜单,故宫博物院位居榜首,位列榜单第二位的上海博物馆,在2020年获海外报道超3000篇,覆盖超60个国家,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互动量超400次。当前我国博物馆正在加速现代化、智慧化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在博物馆推广应用,博物馆走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受疫情影响,多家博物馆推出云展览,如国家文物局指导抖音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八家博物馆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点击量达数千万。国家博物馆自2020年9月6日举办了为期9天的“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全球5大洲15个国家的16个博物馆的精彩专场直播向世界展示了博物馆的文化魅力。20余家平台参与直播,累计吸引约2亿全球观众在线“追剧”,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9亿。

  除了加强自我策展能力,博物馆界还应该与国外同行深化合作。如国家博物馆牵头打造了打造不同层级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如作为全球层面的多边对话和决策平台的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等跨区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博物馆联盟等。未来,博物馆界还将深度参与博物馆全球治理,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濒危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基金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与各国际组织广泛开展务实合作,支持中国专家学者参加各类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活动,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参与度。

  (四)搭乘“一带一路”快车道

  “一带一路”是繁荣富民的经济贸易之路,也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文化国际传播“快车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可以根据我国综合影响力的布局由近到远,分批次、分阶段、分地域传播。“一带一路”沿途79个国家横跨亚洲、欧洲、非洲,很多沿途国家对异域文化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一带一路”地区还含有上海合作组织、欧盟、东盟、非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多个高端政治经济区域性组织。“一带一路”目前已得到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响应,签署了206份合作文件,形成了我国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广泛合作格局。“一带一路”横跨四大古文明,文化遗产丰富,文物古籍合作、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联合申遗等具体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不仅能为世界文明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特色,更能有效拉近与沿线国家民众的距离、增强理解和理念认同,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更好传递中国声音。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贸易规模逐年增加。中国电视剧成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新热门,成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琅琊榜》风靡全球,《延禧攻略》火遍东南亚,《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家喻户晓,中国影视行业中率先布局“一带一路”业务的华策集团影视出海版图已经覆盖了超过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这些作品成为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媒介,也把“亲、诚、惠、容”的中华文化精神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传播到海外粉丝的心里。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旅游消费超过2000亿美元,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海外旅游目的地。“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将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国际合作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在文化交流层面,继续推动“文化年”“旅游年”等节事活动,将外交活动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增进民心相通。

  三、促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推动文化走出去,应以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增强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发挥好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发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示范作用,实施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贸易骨干企业。从国外文化传播经验看,美国和韩国等国家文化输出的方式,主要是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售卖文化产品,在创造巨大商业利润的同时,也成功输出了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好莱坞、时代华纳、迪斯尼、新闻集团、纽约时报等这些传媒集团,都是美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言人。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38.7%。我国的影视剧、网络文学、网络视听、创意产品等领域出口迅速发展。中国电视剧走出去已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机制。四达时代深耕非洲市场十余年,始终致力于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促进中非文化交流,成为非洲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输出海外,与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被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生力量。中国网络文学企业积极创新海外市场运营的商业模式,推动网文精品IP出海。阅文集团已向全球多地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从原著内容出版,到IP改编成果的海外输出,再到和海外伙伴展开合作,阅文已完成了网络文学内容的本土化培育、分发和IP衍生开发,初步形成了网络文学全球化传播体系。

  要推出文化产品的输出由“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转变。在文化走出去的初期,借船出海往往更有效率,成本更低,或入股收购海外有潜力的影视公司,或就单个项目合作,如华策影视与10余家海外知名网络媒体达成数字贸易合作协定,成功将影视作品出口到了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天龙八部》《创业时代》《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在多个国家播出,《天盛长歌》是首部“Netflix Original Series”级别预购的中国古装剧。阿里影业、SMG尚世影业、北京环球艺动影业、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影联传媒、凤凰传奇影业都积极与国内影视传媒公司合作出品,越来越多热门电影拥有了“中国血统”,更多中国电影人、中国形象、中国元素、中国故事进入海外观众的视野之中,这也意味中国电影产业在世界电影市场越来越有话语权。在市场、政策与技术等红利的作用下,一些企业探索建立自己的海外机构,形成自己的营销渠道,精耕细作特定市场,培养稳定的海外受众,让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更顺畅。如芒果TV在海外建立自有平台,在全球最大的流媒体YouTube上开设了自己的频道,实现自主运营,凭借对艺人、综艺节目的有效运营。国产影视输出正在摆脱过去单一的内容输出,从“借船出海”变为“造船出海”。

  (二)面向市场打造优质文化产品

  秉持内容为王,树立精品意识,生产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且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文化精品。文化如果形不成产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就不可能实现有效传播。要引导企业针对国际市场进行细分调研,深入了解国际市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需求度,补短板扩优势;开展国外受众调研,深入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思维习惯;开展追踪调研,持续关注国外受众对文化产品的体验,指导出口企业贴近境外受众的消费心理和欣赏习惯,创作生产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的优秀影视文化作品,又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生动诠释中国价值理念。《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电视剧之所以受到非洲观众的普遍好评,是因为国家之间虽然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但很多理念是很相通的,如尊老爱幼、维护家庭、注重友情等。在婆媳矛盾、重男轻女等某些家庭问题上中非是很相似的,所以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在走红海外的中国网络文学中,玄幻、仙侠题材是较为火爆的类型。究其原因,玄幻、仙侠题材外面尽管包裹了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教与佛教外壳,但与西方文化中的魔幻概念存在接合之处,能够让西方读者很快产生共鸣。修真、得道等中国特色元素新鲜,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也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用户数量已达到3193.5万,海外市场规模也达到4.6亿元。海外读者增长率颇为可观,相较于上年,2020年新增海外读者数超过73.7%;此外,91.0%的海外读者几乎每天都会追看中国网络文学,平均阅读时长117分钟,有意愿为中国网络文学付费的海外用户占比高达87.1%。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中国网络小说,不仅在评论区求“更新”,甚至促使他们学习汉字,主动地去关注、去了解中华文明,产生了文化输出“附加效应”。

  (三)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对外贸易以书籍、广播电视、视音频网络平台、海外宣传片等为主要载体。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文化贸易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数字文化贸易一方面能够通过数据流动加强产业间的知识和技术要素的共享,引领各产业协同融合,带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并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延伸。另外一方面,数字技术带来颠覆性的创新,也催生大量的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在我国,华为、阿里,腾讯,网易、字节跳动等高科技相关的文化类企业,占据了数字经济创意经济的高端,在网络音乐、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纷纷全球化布局,头部产品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应用排行榜上夺冠。抖音海外版Tik Tok,在美国多次成为美国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两个应用商店下载量最高的应用。我国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全球市场规模最大、出口产品最多的文化行业。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我国境内外147家互联网上市公司中有36家为网络游戏类企业,占总比的25.5%;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54.50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33.25%。未来,要发挥国内大市场和丰富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数字文化内容建设,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文娱模式数字化开发。支持数字艺术、云展览和沉浸体验等新型业态发展,积极培育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游戏、数字电影、数字动漫、数字出版、线上演播、电子竞技等领域出口竞争优势,提升文化价值,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符号。

  四、综合运用全方位多渠道立体传播

  自2008年,中国政府就开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来传递中国声音。然而从中国目前的实践来看,主要依靠主流媒体进行的国际传播并未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过分强调政府主导的规模效应忽视了多元主体的力量,导致中国的国际传播进程并未跟上“媒体社交化”的趋势,进而影响了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既要依靠官方媒体,也要依靠多点合力矩阵,要综合运用民间传播、网络传播等多种渠道进行全方位立体传播。

  (一)加强学术交流

  发挥学术团体、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的作用,引导各类学术团体加强与国际智库、国外学术机构的联系,举办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等学术活动。文化科研机构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加大对其他国家文化、国情、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不断普及,从而在国情、具体文化、相应习惯、礼节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有效的民间交流。韩国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已经开始着手对中国进行研究,以帮助韩国人客观正确地理解中国习俗,比如在与中国做生意或打交道时,明白搞好“关系”的重要性等。要找准中国文化传播定位、路径和策略,转换中国价值观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体系,在学术交流中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二)重视人际传播

  通过华人华侨、海外留学生等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海外华人的人脉、资金、智力等资源优势,对中华文明在海外的弘扬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国外许多华人社区组织建立的各类民间社团经常会与当地民众一起,开展各类中国传统节庆、艺术表演、知识分享、日常交流等活动,在活动中将中国的饮食、服饰、民俗等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开来,这种柔性的人际传播方式是国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文化走出去的背后是人的走出去,文化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人的行为来体现的。人们往往是通过这个国家的人来认识这个国家,不经意的日常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理念。文化的传播,不仅是传播纸上的、典籍中的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普通人日常生活方式的耳濡目染来传递。在国外工作、学习、出差、旅游、度假的同时要向全世界推介我们中华民族“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

  (三)用好网络媒体平台

  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信息传播方式,成为影响舆论格局的重要力量。网络媒体的便捷、高速和虚拟性特征,一方面降低了传播成本,实现不必到场却可以“在场”的神奇效果,同时也减少“文化折扣”。

  以往我国的影视剧目、戏曲歌舞、文学图书等走出去,主要依靠国外的影剧院、音乐厅、书店等传统渠道,但往往传播效果有限。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不仅带动了传播产业的更新升级,也为突破中国国际传播的渠道困境提供新的契机。社交媒体平台所具有的公开性、参与性及连通性等优势赋予了每个人进行传播的能力,不仅可以让媒体等专业对外传播机构进行中国文化传播,普通民众也可以进行自主创作和表达。当下以TikTok、WeChat等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出海,通过在地化社交场景应用、智能算法技术提升等为国外民众提供优质服务。抖音、B站、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对内获得火红的市场追捧,对外成为海外人群关注的重要媒介。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李子柒将自己与中国传统元素紧密结合的衣食住行的日常拍成视频传到网上,吸引众多粉丝。李子柒微成为首个在YouTube平台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李子柒走红是文化传播规律和特征的具体展现。我们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李子柒,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生动鲜活地创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需要更多的路径、方式和内容”。

  未来,网络和社交媒体在传播普及中国文化方面的优势地位要进一步巩固增强,要尊重传播规律,改变“自说自话”的单向传播思维模式,以更开放的思维进行对外文化传播;对于政府来说,由于文化议题与时政、国际关系等敏感议题相距较远,敏感性低,可以给对外传播机构更多的自由度和包容度,允许他们在不损害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表达一些不同观点,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弊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能动性,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效果。

  (四)继续做好“请进来”

  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但是仅靠官方介绍和亲历感受是远远不够的。要实施“请进来”战略,主动邀请外国文化学者、民众来中国开展论坛研讨、课题研究、学术沟通等交流活动,通过文化艺术、会展、旅游、体育赛事、媒体采风等形式,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至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要继续做好驻华外交官“发现中国之旅”系列活动,让各国驻华外交官欣赏美丽中国山水、感悟悠久中华文明,也感受当代中国发展变化、感知中国活力魅力,了解真实、立体、全面中国。可以和邻近国家利用共同或类似的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共同推出庆祝活动,在中国传统节日、民族特色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或非遗项目展播巡演等重要活动期间,邀请他们来中国参观体验,使他们更加近距离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2020年由陕西省委网信办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主办了“外国‘网红’解码幸福陕西”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来自加拿大、英国、墨西哥、西班牙、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多位“网红”走进了西安大唐不夜城,并以VLOG、短视频等形式,通过Facebook、INS、Twitter、YouTube、新浪微博等海内外社交平台,向全世界传播“十三朝古都”西安的文化魅力。这种“请进来”的文化传播方式,值得借鉴推广。

  五、创新表达方式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必须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隔阂,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同时要创新表达方式,让中华文明以最具时代感的方式走出去,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一)精心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中国文化如果真正走出去,必须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隔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秉持“中国元素,国际表述”的理念,区分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传播对象,进行有贴近性与针对性的传播,即注重差异化的传播。从译介学的角度来看,莫言的作品可译性很强,成功的翻译是《蛙》在海外广受好评的原因,《三体》的成功特别得益于其译者刘宇昆把小说翻译成了一个非常地道的英文科幻小说。

  在对外传播中,需要看到国际受众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存在,尊重和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性。近年来,中国借助孔子学院,把儒家思想引入国际关系和外交文化中,用儒家文化中的“仁”和“和”的思想,来树立中国的和谐、稳定、发展的国际价值理念,但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交流平台搭建遇到阻碍,一些国家对中国文化进入持谨慎态度。

  文明与文化是一种个性化的群体认知,不同国家与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社会关切,这是难以替代的,更不能越俎代庖,应坦然面对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将自身的话语与受众所珍视的价值联系起来,加强文化认同,从而跨越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障碍,实现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

  (二)加强柔性传播

  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应尽量本着平常的心,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要改变过去单向的、符号式的推广宣传,改成为个性化的柔性传播。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显示,海外受访者认为,中餐、中医药、武术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三个方面,历史、科技、汉语、文化等内容也在调查对象中有着较高的认知度。这些相比于经济、政治更加软化柔性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改善我国国家形象的突破口。

  同样是由于文化差异以及观景障碍,国内年度票房冠军的《战狼2》,在北美的票房惨淡。业界认为除了电影营销不给力、对海外市场不熟悉等因素,文化差异是其票房失利的主要原因。《战狼2》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实际上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国外有不少战争片的经典之作,即使是美国战争片《珍珠港》《现代启示录》最后都将主题推向了人性探讨。在战争中,没有一方是绝对正义的,也没有一个选择是绝对正确的,每个被迫卷入战争的人都是无辜的。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在告诉观众,中国已经足够强大,除此之外并没有尝试赋予影片更为厚重的思想内涵,因此难以引起国外观众共鸣。对外传播应该在价值观层面与外界达成理解、沟通,才能让世界了解到真实的中国文化。通过文化交流,把中国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的理念传播出去,让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久久为功,努力培养中华文化的“粉丝群”。

  (三)创新艺术作品表现形式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丰富的文化资源需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其艺术表现形式,才能更为有效地向全世界传播出去。

  传统曲艺在适应大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上有所创新,推出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新作。比如,传统昆曲唱腔过于沉长、节奏缓慢,即使中国观众都难以接受,上海的昆剧团推出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张军一人分饰哈姆雷特、奥菲利亚、“父亡魂”、掘墓人四个角色,涵盖生、旦、末、丑四个行当。从莎翁故乡英国到去年的第72届阿维尼翁戏剧节,《我,哈姆雷特》的欧洲巡演之路,获誉无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戏《寇流兰与杜丽娘》,将莎士比亚的《大将军寇流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糅合到了一起。这些经典剧目远赴国外演出,所到之处无不造成轰动。在将中国戏曲的曼妙与华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贞、诚信等儒家理念传播出去。

  中华文脉源远流长,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物类节目的热播,不仅从中能欣赏到震撼心灵的传统之美,还逐渐带火了博物馆及其“周边”。博物馆文创产品是传播文化、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讲好中国故事”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文博机构积极调整发展理念,强化市场意识,先后推出一些集创意、文化、审美、实用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品。一些博物馆文创产品被冠以“省礼”“国礼”的头衔赠送给外国王室和元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创意产品借助新技术、新平台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创意传递给全中国与整个世界,成为树立国家形象、弘扬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如2017年首次在海外集中展示中国的文博文创产品,2018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文具及办公用品展上开展了“中国文博创意”主题展示活动,2019年在泰国曼谷举行了“今日中国”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展销等。

  纪录片是国家和民族的相册,是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国产纪录片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就要表达中国元素,必须传递中国的历史传统、时代风貌和价值理念,这是中国纪录片最具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行销东南亚、欧洲、美洲等27个国家和地区、单片海外销售高达35万美元。《舌尖上的中国》在拍摄手法、创作理念、情感表达、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创新,开创了中国纪录片新的纪元,让纪录片真正的成为了一门大众艺术,除了画面唯美和制作精良等因素,《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原因还在于融入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比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中国人的勤奋、节俭等精神特质。

  短视频和直播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创新,具备移动化、易操作、社交化等特点。由于内容生产门槛低,播放时间短,内容接地气而且容易感染用户,因而迅速成为风行全球的娱乐工具与社交工具。短视频已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股新兴力量,相较于精英文化的厚重,大众文化的直白、浅显和通俗化使得国际传播的“折扣率”也会更低一些。李子柒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人真实、古朴的传统生活,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以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开。李子柒的视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世”的价值追求,颠覆了部分人对中国愚昧落后的刻板印象,可以说是最务实的文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优质文化输出,也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正如央视新闻评论所说“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很多最接地气的生活场景,从摔碗酒到广场舞,从美食到美景,通过视频、纪录片、照片、网络传播出去,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外国人看到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看到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感受中华民族源于内心的文化自信。

编辑:宫英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