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军: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关系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王富军 2024-11-02 18:25
编者按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7月10日至11日在山东曲阜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共收到百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中国孔子网精选部分高质量论文进行整理并发布,以飨读者。本期推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秘书长王富军的《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引领。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关系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所取得的根本成就。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讲“中国式”从根本上就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就不能成功开创,也不能继续向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路径选择,是党和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和全新选择。就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关系而言,从语言表述的严谨性和递进逻辑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样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相互型塑、同构共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的渐进发展及本质属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渐进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一化”-“两化”-“三化”-“四化”-“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渐进发展过程。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包括两部分性质:“(一)工业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超过农业。(二)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工业化指称现代化的阶段。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他说:“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在这里,他把“国家工业化”修改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加上了“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从而构成“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两大工作重心,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毛泽东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对于工业和农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改造这样两件事,决不可以分割起来和互相孤立起来去看,决不可以只强调一方面,减弱另一方面”。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作题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指出:“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现代科学文化”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已经认识到“现代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对科技进步在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中作用的充分肯定。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正式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对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在这时,初步构建了“四个现代化”的理论雏形。1979年12月5日,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问中国,邓小平在会见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之所以说是“中国式”,是因为中国所说的现代化同西方既有的现代化概念不同。这是邓小平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并逐渐形成了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最早见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他指出:“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这一阶段,是对邓小平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再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仍然是“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20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即“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首次表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是立足于世界视野对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揭示。接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面系统阐释,他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而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划分为“四个现代化”的初步探索(1949-1978)、“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凯歌行进(1978-2012)、“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辟(2012-至今)三个时期。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内容,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从指代“小康社会”到“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认识深化和思想跃升。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了现代化的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根本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句话除了常讲的“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外,它的前半句就是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政党主导逻辑。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没有走西方现代化殖民扩张和对外掠夺的老路,也没有走苏联现代化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具体而言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明确了现代化的价值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小康社会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党庄严宣告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不论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还是对于社会主要矛盾三次转化的判断,都聚焦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真正使农民变为市民并不断提高素质,需要长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凝聚起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发挥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规模优势。同时,要统筹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也要兼顾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性、均衡性,更要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不断以实际举措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整体性现代化逻辑,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脱了单向度追求资本扩张增殖逻辑的窠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坚持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伴随着社会内部不同程度的贫富两极分化、政治动荡、精神空虚、社会分裂和生态恶化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则以其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追求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精神世界丰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本质要求,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与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丰富内涵。一个国家在探索自己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必须对自己国家的最大实际有清醒而充分的认识。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从客观实际出发做出选择。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亦步亦趋跟随别国道路,邯郸学步效仿别国道路,都是没有出路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来看,这里的“共同特征”是指“中国式现代化”符合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趋势即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政治文明的适应调整、社会文化的转变等。这里的“中国特色”则指的是在与各国现代化的对比中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同时又有适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特殊意涵。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一)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历史转变
“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近代以降,中国在西方殖民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迎接浩浩荡荡的世界近代化浪潮。在被帝国主义瓜分撕裂的中国版图上,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一片残破景象。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的尝试,试图挽救凋零衰败的旧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器物,到“自强”“求富”口号下“中体西用”学习制度,再到“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口号下轰轰烈烈的学习思想。这些实践都深刻地证明,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现实国情不同,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行不通,亦步亦趋跟随别国道路更无法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我们党独立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摆脱了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都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小康社会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清醒判断、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深刻认知、“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的科学规划等,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生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新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深刻把握这一重大判断,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指引、现实镜鉴、路径选择等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和西方现代化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现实镜鉴。尽管“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诸如经济危机频发、物质主义膨胀、贫富两极分化、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对外掠夺扩张等西方现代化发展中的弊病。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揭示以及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地解决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难题。实践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也可以形成自身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描绘了现代化发展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三)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基于自己国情在长期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实际的最佳选择。这一现代化全新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指明了正确方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开辟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本质属性,体现了其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这一现代化全新选择具有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遵循,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外部力量可以依靠,由此带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这一现代化全新选择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现代化全新选择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根本要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西方那种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的单一物质文明发展,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这一现代化全新选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摆脱了西方现代化对自然资源掠夺式、肆意破坏的发展方式,探索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拒斥战争、殖民等充满血腥罪恶的西方现代化老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引领下,我们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调整和变化。比如,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阶段性胜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克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下,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此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人类文明新形态擘画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图景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摒弃单向度文明的整体性文明
西方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文明类型是一种以资本增殖为逻辑,片面追求物质增长和财富增加的单向度文明形态,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其结果是生态破坏、社会撕裂、两极分化、精神空虚等病症。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整体性文明逻辑,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在物质文明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政治文明方面,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精神文明方面,坚持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以“第二个结合”激活中华文明的活力;在社会文明方面,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方向,坚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生态文明方面,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方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整体性文明的又一重要依据,就是参照系和比较视域,“新”是相较于中华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三者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超越了“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的窠臼,改变了“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进程和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共识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础之上的,也是经济基础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文明形态只能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其性质是由现有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决定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创造的,其主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进步的政党,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和世界向度,也必然会影响人类文明的形成。“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从物质条件基础和主导力量来看,都赋予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含的价值共识,也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向度。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不将自己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鼓励世界各国平等对话,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构共生
(一)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相互型塑、同构共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创造着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其本身与西方现代化相区别,就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互构-共生理论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相互型塑、同构共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有机统一,更是一个实践命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渐进和深化过程,这符合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也符合实践和认识交促互补辩证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逻辑的统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思想不断成熟、战略不断完善,理论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初“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系统出场,实践上从“五年计划”到“三步走战略”到党的十九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理论和实践证明,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才孕育和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逐渐显现出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奠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之上。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派生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马克思说过:在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产物,它经历了历史性的递进发展。党的十二大报告将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成果分别概括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为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报告中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并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而形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的文明范式。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拓展了文明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全方位、整体性的文明类型。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认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凸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孕育和生成人类文明新形态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也说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是一个完成时和静止的状态,而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拓展而不断展现其丰富内涵的开放型文明形态。
结语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而任何具有生命力的理论,都不能是僵化停滞不前的,而应是不断回应时代之问结合现实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命题,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程中的理论成果。从“七一讲话”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到十九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党百年奋斗重大历史意义,再到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面系统阐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发展着的科学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并为丰富和发展理论不断注入新内容。6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0年前,邓小平同志说:“国家总的力量就大了,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在解决南北问题方面可以尽更多的力量。我们就是有这么一个雄心壮志。”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就是新时代的中国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新征程,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和风险,我们必须要牢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