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人工智能”时代“文明互鉴”之可能——从文化的“主体际性”说起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林安梧 2024-09-30 16:46
编者按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7月10日至11日在山东曲阜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共收到百余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中国孔子网精选部分高质量论文进行整理并发布,以飨读者。本期推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合聘教授,台湾元亨书院院长林安梧的《“人工智能”时代“文明互鉴”之可能――从文化的“主体际性”说起》。
引言:从“文明的冲突”到“文明互鉴”
在探讨从“文明的冲突”到“文明互鉴”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回顾历史的发展轨迹,还要展望未来的趋势和挑战。从近现代到后现代的科学革命,再到人工智能的时代,这一过程不仅是科技的进步,也是全球文明交流和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
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1927—2008)在其著名的“文明的冲突”理论中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是国际冲突的主要来源。这一观点在冷战后的世界秩序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文明之间不仅存在冲突,更有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可能。“尼山文明论坛”等国际交流平台,正是这种文明互鉴理念的具体实践。通过这些平台,不同文明的代表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增进理解和尊重,促进和平共处。
人工智能的时代为文明互鉴带来了新的意义和可能性。AI技术的发展使得跨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例如,AI翻译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语言障碍,实现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同时,AI也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数字化技术保存和展示各种文化形式。然而,AI时代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文化同质化的风险和算法偏见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变迁,我们见证了从“全球化”(Globalization)到“在地全球化”(Glocalization)的转变。全球化曾被视为一种同质化力量,导致地方文化的边缘化。然而,随着人们对文化身份和地方特色的重视,“在地全球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强调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通过将全球视野与地方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实现一种更加平衡和包容的全球化。
总之,从“文明的冲突”到“文明互鉴”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科技的进步,还要重视文化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建立更多的国际对话平台,利用AI等新技术促进文化交流,以及推动“在地全球化”的理念,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和谐共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和学习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主体际性”之意义及其在变革时代的重要性
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是一个深植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它探讨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的可能性。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和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工作。胡塞尔强调了意识的主观性和经验的直接性,而海德格尔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的存在与其世界的关系。主体际性的概念在这些哲学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主体际性的核心在于,它认识到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网络之中。在这个网络中,个体的理解和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他人。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实现有效沟通和理解的基础。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主体际性尤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以及如何在差异中找到共同点。
主体际性的实现依赖于几个关键要素:
共同语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基本工具,共同的语法、词汇和语用规则使得不同个体能够交换信息和思想。在跨文化交流中,即使使用的是同一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导致语言使用的差异,因此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实现主体际性的关键。
共享文化:文化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产物,它包括了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模式等。共享的文化背景有助于个体之间建立共同的理解框架,从而促进相互理解和沟通。然而,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战在于如何超越文化的差异,实现真正的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和开放心态:在任何形式的交流中,相互尊重和开放的心态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意味着个体需要愿意接受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表达,即使这些可能与自己的习惯和信仰相冲突。
共同价值观:虽然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普遍的价值观,如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公正的渴望。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找到交流的基础。
主体际性在传统文化交流中的基础作用体现在它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机制。通过共同语言的运用、共享文化的理解、相互尊重的态度以及共同价值观的追求,个体能够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深层次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仅限于表面的交流,更涉及到对不同文化深层次价值和信仰的尊重和接纳。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主体际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个人层面沟通的基础,也是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基石。通过培养主体际性,我们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AI技术对“主体际性”的影响
AI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突破,对主体际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沟通的方式,还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深度。
首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得机器能够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这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高级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训练,AI现在能够识别语言中的细微差别,包括语境、情感和意图,从而提供更加准确和自然的翻译。例如,谷歌翻译和DeepL等AI翻译工具,能够实时翻译多种语言,说明人们跨越语言障碍,进行有效沟通。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还大大加快了翻译的速度,使得实时沟通成为可能。
其次,AI技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翻译。AI可以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特定表达方式和习惯,说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例如,一些AI交流助手能够提供文化背景信息,说明用户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此外,AI还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文化资料,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交流建议,从而帮助用户更加有效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AI技术通过提供实时翻译、文化知识库和智能交流助手等功能,显著降低了文化交流的物理和心理障碍。在物理层面,AI技术消除了语言的隔阂,使得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能够轻松沟通。在心理层面,AI技术帮助人们克服了对未知文化的恐惧和误解,促进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交流态度。
然而,AI技术在促进主体际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AI翻译可能会丢失原语言中的一些文化内涵和细微差别,导致信息的失真。此外,过度依赖AI技术可能会削弱人们学习新语言和文化的动力,从而影响跨文化理解的真实性和深度。
总之,AI技术对主体际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AI有望进一步降低文化交流的障碍,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理解和合作。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AI技术的局限性,并努力寻找平衡点,确保在利用技术的同时,不忽视人与人之间真实、深入的交流和理解。
AI时代“文明互鉴”所面临的挑战
在AI时代,文明的互鉴面临着新的挑战。尽管AI技术在语言处理和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对文化深层含义的理解仍然有限,这可能导致误解或沟通不充分。此外,随着AI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有人担心它可能加剧文化的同质化,减少文化多样性。
首先,AI对文化深层含义理解的局限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还包括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调等,以及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AI虽然能够处理和翻译语言,但对于文化的非语言元素和深层含义,其理解能力仍然有限。例如,AI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语境中的微妙差异,或者理解某些文化表达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这种理解的局限性可能导致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甚至可能加剧文化间的隔阂。
其次,担心AI可能加剧文化同质化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AI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和内容推荐算法,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和文化内容可能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趋势可能导致某些主流文化被放大,而少数和边缘文化则被边缘化。AI技术可能无意中推广某些文化模式和价值观,从而影响文化多样性。这种文化同质化的趋势可能对全球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造成威胁。
探讨AI技术对文化多样性的潜在威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方面,AI技术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语言支持和文化交流工具,帮助保护和传播少数和边缘文化。例如,AI翻译工具可以帮助这些文化更好地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交流,提高其能见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AI技术的算法偏见和数据偏差可能导致某些文化被不公平地边缘化。例如,如果AI训练数据中缺乏对某些文化的代表性,那么AI生成的内容可能无法充分反映这些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总之,AI时代的文明互鉴面临着复杂的挑战。AI技术对文化深层含义的理解局限性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不充分,而AI可能加剧文化同质化的担忧也值得我们关注。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改进AI技术,提高其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要警惕AI可能带来的文化同质化风险。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和全球对话,我们可以探索如何在AI时代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实现真正的文明互鉴
面对AI技术之使用及文明冲突,应有的策略与建议
在当今这个由人工智能(AI)技术驱动的时代,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AI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运作方式,也对文明的交流和冲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策略和建议,以确保AI技术的正确使用,并促进文明间的理解与尊重。
首先,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AI虽然能够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但它缺乏人类对文化细微差异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这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公共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公民,这对于缓解文明冲突和促进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应该提倡对AI技术的审慎使用,保护文化多样性。AI技术的应用往往伴随着文化同质化的风险,这可能导致地方文化的边缘化和消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在AI开发和应用中融入更多的文化敏感性和多样性考虑。这意味着在设计AI系统时,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语言,并确保技术能够尊重和保护这些文化特质。
此外,鼓励AI开发者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多样性的考虑也是必不可少的。AI开发者应该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出更加包容和多元的AI应用。这可能涉及到开发多语言的AI界面,或者设计能够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用户需求的算法。通过这种方式,AI技术可以成为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桥梁,而不是造成隔阂和冲突的工具。
总之,应对AI技术的使用及文明冲突,我们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透过强化文化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公民;通过提倡对AI技术的审慎使用,我们可以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而鼓励AI开发者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多样性的考虑,则可以确保AI技术能够服务于全球文明的和谐共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的进步,还要重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实现一个更加包容、和平与繁荣的世界。
AI时代的遭逢:重视“主体性”,实践“主体际性”
在AI时代,文明互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AI技术的发展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工具,使得知识、艺术和思想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然而,这种技术驱动的交流也可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削弱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因此,我们在利用AI促进文明交流的同时,必须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措施保护和尊重每个文化的独特价值。
为了实现技术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这包括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教育工作者和文化遗产保护者等。我们需要在AI技术的设计和应用中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确保技术不仅能够促进交流,还能够支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公民。
华夏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认为文化是通过人文的观察和学习来实现天下大同的过程。《易经》贲卦中的“文明以止”则提醒我们,文明应该有所节制,不能无止境地扩张和同化。这引出了“知止的文明”与“不知止的文明”的概念,前者强调自我克制和尊重他者,后者则可能导致文化的冲突和失衡。
文化的“主体性”指的是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应该被尊重和保护。而“主体际性”则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通过相互理解和学习,实现文化的共生和发展。在AI时代,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文化的“主体性”,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践“主体际性”,以确保文明互鉴能够健康、多元地发展。
总之,AI技术为文明互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策略和措施,平衡技术发展与文化保护,确保在人工智能时代,文明互鉴能够健康、多元地发展。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创新,更需要文化上的智慧和全球公民的共同努力。
结语: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瞻望──华夏文明“知止”智慧的关键性
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华文明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正逐步展现其对世界的重要贡献。这种贡献可以从“知止的文明”与“不知止的文明”以及文化的“主体性”与“主体际性”这些核心概念中得到深刻的阐释。
首先,“知止的文明”强调的是一种自我克制和内省的文明态度。这种态度认识到文明的发展需要有节制,尊重自然和社会的界限。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蕴含着这种“知止”的智慧,无论是在哲学、文学还是艺术中,都能看到对和谐、平衡的追求。在当代世界,这种智慧对于解决全球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如生态危机、文化冲突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其次,文化的“主体性”是指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应该被尊重和保护。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哲学思想、语言文字和艺术创作中。特别是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其独特性不仅在于方块字的形式,更在于它以存在为本位,蕴含着丰富的图像和意象。这种以存在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Logoscentrism(以语音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视角。
有了主体性,才有主体际性。主体际性强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通过相互理解和学习,实现文化的共生和发展。中华文明在尊重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全球文化交流中,通过对话和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哲学智慧,更在于其对全球文化交流和文明进步的积极参与。中华文明的“知止”智慧、主体性和主体际性,将继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作出贡献。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