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有力推动“两个结合”“两创”互融共进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赵 准 2022-01-11 16:0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个结合”与“两创”,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重要的原创性思想,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6次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维度,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同党的前两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两个结合”关乎党的灵魂和旗帜,“两创”关乎中华文化的本位、本来、未来,二者紧密联接、互融共进,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实践,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进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飞跃,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作为工业革命以后诞生的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国先进分子的主动选择,也是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作出的历史选择。当然,任何一种外来思想,要在古老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不易,开花结果更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一开始就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论争过程,而其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更是充满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人在屡遭挫折、克服错误、总结经验教训之后,找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制胜法宝,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被中国人民所接受、被实践所检验,而且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两个结合”的提出,是开创性的论断、历史性的突破。“两个结合”的价值指向、目标指向,始终聚焦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始终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立基于此,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正因为坚持人民至上、笃定伟大梦想,“两个结合”就具有了始终如一的价值标尺,中国的具体实际就鲜活起来、丰富起来,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就有了凝聚力,战略就有了号召力,组织就有了向心力,战术就有了创造力,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有了感召力、支撑力,并由此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从实践进程和实现过程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进程,不仅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收获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迎来了一次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与中国人民的思想、奋斗、生活融为一体,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指针作用,放射出真理光芒。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进入新时代,党确立新的目标,推动新的实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需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立要素标注出来,与“中国具体实际”并列起来,“两个结合”由此成为互融共进的两个方面,其中文化的价值、意义更加凸显。更加自觉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在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伟大进程中深化“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旺盛生命力。

  以“两创”推进文化发展繁荣,是国家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进而走向复兴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所指。“两创”的核心是“创造”“创新”,手段是“转化”“发展”,目的是发展繁荣中华文化,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条件。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既指向利益多元背景下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国际文明对话交流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从更大的时空看,也指向鸦片战争之后形成的盲目崇外、“全盘西化论”及其种种表现。正是在这一高度上,“两创”思想从根本上纠正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片面态度和偏激做法,廓清了自由主义、虚无主义、复古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迷雾。“两创”作为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针,聚焦人民的文化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在价值指向上与“两个结合”高度一致。从实践进程和实现过程逻辑看,“两创”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一般意义上的学习继承实践,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创造创新。它回答的是文化建设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传承什么、怎样传承、谁来传承等重大问题,并以其方向性、操作性将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在新时代推进“两创”,需要把握两个深层逻辑:一是理解“两创”的深邃意蕴和创新意义,须将之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层面,才能更加通透彻底。从文化角度观察,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同频共振、同向聚合、同步共进的历史,两者统一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开拓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马克思主义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开辟新的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展现出时代风采。二是把握“两创”的方法和内在规律,须将之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壮阔征程,才能更加清晰明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下推进“两创”,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推进“两创”,无论是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其性质都是社会主义的,其方向都是向着现代化的,其本质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在这一认识和实践逻辑中,以“两创”推进文化发展繁荣,是国家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进而走向复兴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两创”本身即是国家现代化的一部分,把“两创”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国家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进而走向伟大复兴。

  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需要不断推动“两个结合”“两创”在新目标下互融共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供思想指引和文化支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中,“两创”与“两个结合”各有侧重,但具有天然的互通共融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并列为“两个结合”的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两创”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最为直接和坚实的文化条件和现实土壤。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需要力促二者互融共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供思想指引和文化支撑。

  新目标下“两创”需要接“天线”。“两创”的关键在路径和方法,比如赋予新意、改造形式、增补充实、拓宽延展、规范完善等。为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和认同,在赋予其新内涵的同时寻找尝试包括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内的现代表达形式,使之融入生产生活,与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民风民俗及文艺体育、旅游休闲、饮食医药、服装服饰等相结合,这些探索都行之有效,但不能仅限于此。文化包括物质、制度、风俗、价值、思想等诸多层面,“两创”要接“天线”,就是要注重制度、价值、思想层面的创新创造。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推进“两创”,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制度及法律建设相连接,发挥制度文化更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优势,使“两创”成果在国家治理深层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推进“两创”,要与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念相衔接,发挥价值文化的引领规范作用,使“两创”成果释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深层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推进“两创”,要实现“两创”与“两个结合”的衔接和统一,发挥思想文化的指导作用,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使“两创”成果在党的理论创新中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

  新目标下“两个结合”需要接“地气”。马克思主义自“五四”时期传入中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逐渐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其中国化的路径和方法就是“两个结合”,其结合的基本方向就是党历来强调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更多地从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层面观照现实,体察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特质和现实需要,“两个结合”才更具发现力、创造力、生命力。新时代推进“两个结合”,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新时代中国与世界面临的风险挑战等一切时代课题上紧密结合。

  新目标下需要宽视野大胸襟。无论“结合”还是“创造”“创新”,都离不开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与不同选择的相互镜鉴。“结合”并非单纯一国之内的联系,同样是武装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与苏联等国家国情的分析比较;同样是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既是对自身发展理念的扬弃,也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所遇陷阱的规避。“创造”“创新”也不是限于同一文化的闭门造车,“两个结合”与“两创”要互通共融,必须在世界和时代的大时空展开,既从中国实际出发,又洞察世界和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两个结合”与“两创”才能更好地互融共进,为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