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山东济宁文化“两创”暖人心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作者: 2022-08-21 09:59

 

 

参观者在“山东手造 济宁好礼”文创旅游商品展上观看各类文创旅游商品(2022 年6 月 27 日摄) 徐速绘摄

  ◇山东济宁在村居、城镇社区、文化服务场所、学校等多类场所打造100个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文化“两创”实践提升了学生们的素养,也改变着家长的理念,从学校传播的文化能量悄然提升着周边社区的和谐氛围

  “幸福食堂”享晚年、文明礼仪进校园、直播间里讲“非遗”……今年3月以来,“孔孟故里”山东济宁在村居、城镇社区、文化服务场所、学校等多类场所打造100个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近日,记者走进多个济宁文化“两创”示范点,观察到“两创”融入群众,为幸福生活加码,正不断提升着“孔孟故里”的社会运行温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打起这个竹板听其详,有一条大河连着京杭……”在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武村的“幸福食堂”里,老人们围坐一起,听着当地山东快书非遗传承人表演节目,一唱一和间,这场“餐前点心”受到“食客”们的好评。

  济宁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济宁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幸福食堂”,为老人提供每日三餐助餐、配餐等服务,个人每天缴纳5元钱;同时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文艺演出、政策宣讲、公益活动也走进村庄,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食堂本就是村里最具人气的场所,如今加上了文艺表演,一时间更加热闹。“我们天天来吃,有节目看,饭也好着哩,不咸不淡。”75岁的徐仲莲说。

  据统计,目前济宁市开设“幸福食堂”231处,惠及农村老年人6283名。同时,济宁市将儒家文化、孝善文化与文明实践有机结合,以“幸福食堂”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为载体,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让老人们不仅有暖胃的饭菜,身边更有暖心人。

  在文化“两创”示范点曲阜市阮家村,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入住“颐养之家”敬老院。敬老院由村集体出资建设,配备“幸福食堂”等设施,党员干部和村民轮流充当照顾老人的志愿者。

  “小胡,你快帮我看看,厕所里的灯又不亮了。”80多岁的村民孔令全在电话里说。“好,大叔,我马上过去。”村党支部副书记胡德强应声之后,拿起梯子和维修工具就出了门。老人生活上的难题在亲人般的关照中被及时化解。

  “我们就是大爷大妈们的服务员。孩子不在身边,我们就尽力照顾,没啥说的。”胡德强说,阮家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弘扬孝老爱亲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将孝善优秀传统文化融于日常生活中,号召村民敬老爱老,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润物细无声”

  “原先大冷天也得早早在路边等着接孩子,校车晚点是常事儿。现在好了,冷热有空调,下雨也不怕。”阮家村村民孔凡玲说,村里专门建了学生候车室,给等校车的孩子和家长提供便利。

  不大的候车室装修一新,侧面墙上张贴着“勤为本,俭养德”等学习标语。

  “教育是未来的希望。通过提升村居的文化氛围,我们为孩子们打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胡德强说,除了候车室,村里还建了一座村图书馆,有专供阅读的图书室,还划分出自习教室、户外自习桌等不同功能的空间。

  “图书馆定期开展‘非遗’活动,有老师来教我们剪纸、陶艺,还能学象棋,看电影。”曲阜市阮家村学生孔维宁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出良好的文化和道德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学习意愿和社会责任感。”曲阜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张居峰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礼节,互尊重,礼貌待人好品行……”文明礼仪健身操的音乐每天准时在文化“两创”示范点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操场上响起,学生们边做操边跟唱。

  “强身健体的同时,孩子们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永丰街中心小学校长李均鹏说,学校推行文明礼仪教育,研发并推出校本课程《崇德尚礼花竞开》,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美育教育也正助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融入学生学习生活。

  荷花、牡丹、山水……经典的国画元素被孩子们“搬到”了绢扇上,学校走廊上展示着学生们的精美作品。以非遗技艺葫芦烙画、国画、书法、传统剪纸等为特色的美术课程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

  “传统文化融于文体活动的形式被学生和家长广泛接受。我们学校处在城郊,生源部分来自周边务工人员的子女,孩子们回家后还会给父母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大队辅导员常颖对记者说,文化“两创”实践提升了学生们的素养,也改变着家长的理念,从学校传播的文化能量悄然提升着周边社区的和谐氛围。

  近年来,济宁市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各环节,通过组织经典诵读和文体活动等,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文化细胞持续跃动

  “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杨柳桥头依古塔,千村万落耕织忙……”这是《运河谣》中唱诵的场景。

  如今,在山东济宁,“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运河周边散落着一座座城市书屋,一幢幢闲置店面被盘活成城市中的文化细胞,吸收、反哺这座文化古城的韵味。

  这些城市中的书屋也是“文化站”。“在剪纸中,云纹、月牙纹等花纹比较常用……”一把剪刀、一张纸,非遗传承人张跃广边剪边讲,不时回答听众的问题。在济宁市任城区古运河畔的运河书屋内,一场“非遗”小课堂公益课正在开展。

  “不仅能看剪纸书,还能现场听老师讲课,复杂的花纹一下子就学会了。”住在附近的市民辛春说,书屋的文化活动让她爱上了传统剪纸。

  “假期或周末,好多家长会把孩子送来,孩子们在店里看书、写作业,家长下班再来接走。”运河书屋仙营路店店长王蕊说,书屋的管理员就充当“临时家长”,这里也成为大家心里的“温暖小屋”。

  一座城市文化细胞的跃动,惠及城中每一个个体。“大家看这明媚娇艳的牡丹,下方几尾鱼儿正自在游玩,这幅作品叫‘富贵有余’。”国画团扇非遗传承人杜文丽正向观众解说自己的作品。

  2月21日,济宁市任城区融媒体中心账号“声远记忆”正式开播,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名家展示技艺。“每天进入直播间的观众可达千人,还有古琴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招到了徒弟,使传统技艺后继有人。”济宁市任城区融媒中心总工程师刘涛说。

  与互联网的碰撞帮助非遗人精准找到受众。“政府搭台,有了直播平台,非遗人能自己养活自己,创作作品也更有动力。”杜文丽说。

  “开播以来,已有非遗传承人、书画名家等做客直播间200余场,累计吸引360余万次点赞。”“声远记忆”文化“两创”示范点负责人冯德庆介绍,下一步,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致力非遗的活态传承,确保传统文化和技艺真正活下去、火起来。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