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文化润心篇 | “两创”点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作者:任晓斐 2022-07-15 13:53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明确告诉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
八年多过去,新黄河记者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走过的路程:孔子研究院召开座谈的会议室至今原样保留,二楼主厅摆放着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那两本让习近平总书记驻足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都摆在显眼位置。在变与不变之间,“两创”的号角吹响齐鲁大地,“两创”实践开花结果。
孔子研究院
变,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历史学博士魏衍华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介绍了孔子研究院近年来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他说:“我们多措并举,通过撰写学术著作和论文、申请各类课题,包括研究院自主设置的院级课题等方式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2013年以来,孔子研究院先后获批国家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市厅级课题就更多了。”魏衍华以2017年与中国方正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为例,介绍了孔子研究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该书出版后获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声誉。此后又在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了中华八德党员干部读本和中华八德校园版。“我们是以中华传统‘八德’为切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了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阐释,目前来看反响还是非常好的。”
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历史学博士魏衍华
日前,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秘书处公布了论坛主题: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在连续成功举办七届之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新一届论坛将在国际参会人员影响力、国内参会人员规格和层次、论坛举办方式、中华文化展示等方面实现创新与突破,广泛凝聚国内外儒学研究高端资源,不断提高文化创造力、传播影响力、宣传引导力,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山东形象。
魏衍华介绍,孔子研究院近期主要从事的三项重要工作。
第一项工作是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曲阜儒家石刻文献集成》。这套书是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的结项报告整理版,今年年初与齐鲁书社签订了出版协议,争取8月底前能够正式出版。这套书对曲阜现存的儒家重要石刻文献进行了校正、诠释,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诠释文物当中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蕴,为当前的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文化支撑。按照原计划,这套书将在今年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正式推出。
第二项工作是从2020年正式启动《中华礼乐文明大系》的编写工作,这套书计划出10卷版,拟对中华传统礼乐文明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进行新的诠释,尽力将其打造成一套学术理论普及读物的精品,既能够让专业的学者看得懂,也能够让普通大众读清楚、读明白。
第三项工作是启动了“孔子思想与中国社会”项目。拟将该项目打造成为孔子研究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儒学已产生2500年,对中国历代社会都曾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与中国传统社会之间形成互动关系。讲清楚孔子思想与传统中国社会的关系,初衷是为讲清楚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孔子儒学和中国当代社会是什么关系呢?魏衍华表示他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孔子思想与现代中国社会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说,孔子思想既影响着新的社会发展,同时社会的新发展也反过来影响孔子儒学的新进展。”
不变,工匠精神留住古建遗产
从孔府走到“三孔古建”的路上,一辆辆马车是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景,它们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交相辉映,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相得益彰。孔庙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北方三大建筑”,孔庙的大成殿与紫禁城的太和殿、泰山岱庙的天贶殿同列“中国三大殿”,游客来到曲阜旅游,既能感受儒家传统文化,也完成了一趟古建筑文化之旅。正因如此,对于曲阜来说,古建筑保护尤为重要。
2014年4月,曲阜启动“三孔古建筑彩画保护工程”;2015年7月,“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曲阜分基地”和“山东省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重点基地”挂牌成立。两大文物科研基地的目标,都是以“三孔”明清官式古建筑群为平台,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材料、技艺、形制等学术空白,建设明清官式古建筑学术研究高地。
目前,科研基地的建设及日常运营都由曲阜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简称三孔古建)具体承担。三孔古建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3月的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古建修缮队,也是国内最早的古建修缮队伍之一。2016年3月,三孔古建启动古建筑博物馆建设,向海内外游客宣传普及中国古建筑文化知识,展示三孔古建筑的传统技艺、文化记忆和保护成果以及两大基地的研究成果。
曲阜古建筑博物馆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孔古建始终坚持古建筑保护维修原形制、原结构、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四保存”原则,致力于中国古建筑文化及营造技艺的传承、研究和发扬,确保了曲阜古建筑维修安全。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加持之下,古建筑修缮修复更加精确,古老的技艺通过线上线下展览、传播等方式被更多人了解,但在这个更注重“守正”的行业,留住传统更为迫切。
走进三孔古建院内,建筑以平房为主,扑面而来的栀子花香、茉莉花香,爬到墙头上翘首绽放的凌霄花,与周围的古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诠释着属于古建筑人的古典浪漫。
孔庙奎文阁模型
在曲阜古建筑博物馆里,工作人员如数家珍般向新黄河记者介绍着馆内藏品,老照片、纪录片、梁思成手稿、传统工具和材料、模型……每个藏品都带来专业解读。技艺·传承展区系统展示了木作、瓦作、石作及彩画作的工艺流程和特色,以及传统材料和传统工具的展示介绍,集中展现了曲阜古建筑的传统技艺精髓。展厅中间,一座按1:20的比例制作的孔庙奎文阁模型,内部结构清晰可见,令现代人对古人的智慧叹为观止。
古建筑的修缮原则是尽量利用旧料,这种“旧”,不仅表现为保持文物本体的原真性,还包括维修技艺的传统性。工作人员介绍,三孔古建队很多技艺都是世代相传而来,“我们有些工匠都是干了二三十年的老工匠,都是世代传承的,好多也是家传,使得这些材料、工具能够流传下来。”工匠精神意味着慢工出细活,为了还原文物最真实的样貌,所有的工序、材料、技艺都尽可能遵循传统。
三孔古建办公室主任孔凡东表示,传承古老技法的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古建“两创”的新形式,“比如办展、研学体验、文创产品,比如斗栱、榫卯可以看作积木,我们在出去办展时很受欢迎,还有壁画也可以放在家里作为装饰品,我们都将进行尝试。”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