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曲阜:创新传承,让传统文化更有“精气神”
来源:闪电新闻作者: 2020-05-25 08:49
编者按: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故里”曲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济宁曲阜深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聚焦家风建设、干部政德等时代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探索出极具当地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有效路径。
“在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手读《论语》,用心读,用手写,真正来感受儒家思想中的经典。”在尼山圣境的尼山大学堂仁厅,导学讲解员孔令梅正在引导游客体验手读《论语》项目。
身穿棉麻古装,仿佛从诗卷中走出的女子,将穿越千年的故事娓娓道来。除了导学讲解员,孔令梅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身份。“我是孔子的第76代子孙,现在从事传统文化传播工作,是件很荣幸的事。”
传承家风 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工作中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家庭里,孔令梅又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儒家思想讲内圣和外旺,内圣是堂堂正正做人,外旺是认认真真做事。这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先修行,做一个优秀的人。”在教育子女上,孔令梅非常重视子女品德的培养。“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给他讲论语故事。比如孔子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就教育他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里生根发芽、代代相传,优良家风也在慢慢积淀。
曲阜市鲁城街道鼓城社区位于曲阜老城内,是距离孔府、孔庙最近的社区。在这里住着85岁的老党员白仲友,他与妻子颜丙英育有3子1女,现在子女们也有了自己的儿孙,组成了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鼓城社区“好邻居”“好家庭”“好商家”评选活动中,子女优秀、团结和睦的白仲友家庭获得最高票数,位列“好家庭”榜首。
白仲友表示,他是按照孔子的思想教育子女。“孔子曾经说过‘言忠信,行笃敬’,我也教育孩子要忠诚老实。新时代的忠诚就是要遵纪守法,认真学习专业技术,做到事业有成,为国家做出贡献。在与人相处上,要讲究诚信,友善低调。”
《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更强调了齐家、家风传承和家国情怀的层次递进关系。曲阜市妇联主席孟祥娟表示,近年来曲阜各级妇联组织做足“家”文章,坚持常态化、精准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征集优秀的家训格言、家风小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
目前,4000余家庭参与到孔子故里好家风“十个一”、“树清廉家风·创最美家庭”等系列活动中;2018年开始举办的家风家道巡讲活动已举办了19场,吸引5600余人到场学习。孔子故里的精神风貌,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
“现在老百姓都能接触到这些传统文化教育,矛盾也少了很多,尤其婆媳关系缓和的特别多。走在大街上,感觉大家的行为表现还是有明显的变化,变得知书达理了。”身边的这些变化,孔令梅深有体会。
“导游”变身“导学” 从“老三孔”走向“新三孔”
在来尼山圣境工作前,孔令梅已是从业20余年的“老”导游,但在2年前,她决定接受“新”身份。过去在旅行社工作,讲解的景点以曲阜“老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为主;2018年5月,她入职“新三孔”(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之一的尼山圣境,身份也从“导游”一下子变成了“导学”。
“刚入职的时候,我被告知导学就是导游加讲师。”在孔子的诞生地尼山,山水文化独一无二,孔令梅带领游客观光游览的职责依然保留。但除了“游”之外,孔令梅还要带领游客“学”。
“以前做导游的时候,介绍实物要多一些。比如到了奎文阁、大成殿,我主要会介绍建筑模式、历史故事、作用等,背后的孔子思想有时也会提到,但不是主要内容。现在做导学,我要把孔子和他的思想系统介绍给每一位游客,让游客明白自己以后应该如何去做。”
身份转换了,要求也更高了。“以前做导游的时候,很多讲解词比较笼统,而导学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有出处,经典语句一个字都不能差。并且导学要把文化氛围融入到景区里去,要让游客觉得你的讲解词是从心里讲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这样传达出来的传统文化才能被游客接受。”
在她的精心讲解下,不少游客表示获益匪浅。游客李女士已经是第4次来到尼山圣境,她小时候也多次到孔庙、孔府参观,但是“只看到建筑,看不到内涵”。“尼山圣境让孩子在游乐中接触、感受儒家文化,比如亲手写《论语》、听导学讲72贤郎的典故。这要比课本上呆板的文字或者空洞的建筑要生动很多,孩子也能灵活运用。”
现代旅游让传统文化更有“精气神”
在孔令梅积极求变的背后,游客在变,景区也在变。
2018年9月28日,2亿人观看央视中秋晚会,尼山圣境景区在全球观众面前惊艳亮相。如今,尼山圣境与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一起,成为曲阜新的城市文化名片。从孔府、孔庙、孔林的“老三孔”到现在的“新三孔”,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载体,以更加生动、贴近的形式继承发扬。
“过去很多游客都是奔着孔子的名气来的,有的人匆匆看完孔庙,可能什么都没记住。但是现在很多游客不是单纯来看孔子的,他是想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想知道传统文化能给自己、给后代带来什么。”孔令梅深有体会,来曲阜的游客正逐渐发生着变化。
曲阜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韩凤举介绍,近年来策划推出的古建研学、传统国学、家风家训等高品质研学旅游产品在“新三孔”生根发芽。曲阜市在传统研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推陈出新,创新性地推出了孔子新六艺、书法、古琴、绘画、围棋、茶艺、团扇制作、古法造纸、面塑、拓片、绘画脸谱、尼山砚制作等传统技艺研学及古建筑技艺、考古发掘等研学活动。
无论是孔令梅身份的转变,还是“新三孔”的积极求变,都透露出相同的信号——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新传承,“东方圣城”曲阜正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融合发展。这里的游客来自五湖四海,传统文化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每一个人,并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创新传承”的种子。
据统计,2019年全年,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新三孔”共接待游客800.5万人次,同比增长29.9%;研学游发展迅猛,共接待152万人次,同比增长52%。现代旅游为传统文化穿上时尚新衣,“孔子故里”曲阜也成了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中转站”。在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也在创新中传承,越来越有新时代的“精气神”。
闪电新闻记者 穆广辉 韩腾 曲阜台 胡士忠 报道
编辑:赵珂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