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众走进孔子,让孔子走进大众:《走进孔子》办刊座谈会述要
来源:走进孔子作者: 2022-05-02 16:01
济南会场
为高质量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性刊物《走进孔子》,提升刊物影响力,4月28日,《走进孔子》办刊座谈会在济南、曲阜两地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钟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孔子研究院党委书记国承彦出席会议并讲话。
钟华指出,全力办好《走进孔子》期刊,是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贯彻传统文化“两创”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新时代山东文化建设部署要求的具体体现。在推进《走进孔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期刊出版的首要政治任务。要注重刊物的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性,坚决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坚持底线思维,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遵守宣传纪律,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要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完善的选题机制、编校质量保障机制、内容审核机制、宣传把关机制、经营监管机制,确保期刊高质量出版。要彰显时代特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聚焦社会热点、回应社会关切,把具有当代价值的传统文化精髓讲清楚,运用儒学等传统文化当中的经典理论,回答和阐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诸多现实问题,展现儒学经世致用的时代特性。要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多用群众身边鲜活的事例,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传统文化。
国承彦在会上特别感谢省委领导,以及专家学者和热心读者对《走进孔子》的关注和肯定。她表示,《走进孔子》是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严把文章的政治关、质量关,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具体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读者为本的目标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侧重普及性、可读性、现实性。根据广大读者的需求精心打造特色栏目,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以“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准确把握好组稿、审稿、编校、出版、发行各个环节,使《走进孔子》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良性发展中不断提升质量。要坚持做好有效发行和新媒体传播工作,使广大读者更加便捷地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高质量的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办刊队伍,为广大读者服好务,切实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把《走进孔子》办成面向大众、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优秀刊物。
座谈会上,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研究员、原副主任,孔子研究院原院长,《走进孔子》主编杨朝明介绍了《走进孔子》办刊情况。他说,作为正式发行的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走进孔子》近几期的出版,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关注。希望编辑部同仁更加努力、紧密配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两创”和“两个结合”等重要指示精神,使刊物能够发挥应有价值,取得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普及的重要窗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各地专家学者、业界同仁、读者代表线上参会,围绕《走进孔子》高质量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将孔子智慧和当代生活密切联系,更加面向青年,更加面向基层
武汉大学国学院郭齐勇教授指出,办好《走进孔子》,要贴近现实、走进基层,要思考如何把孔子思想智慧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样一个问题。要在定位上做文章,应当进一步打开局面,更好地反映百姓在传播中国文化、弘扬孔子思想方面的一些表现,介绍孔子学院走向世界的状况、经验等等。稿件可以更加通俗一些,更有故事性。还应该把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融贯起来,扩大读者队伍,尤其是要关注各地大学里的广大青年博士生,民间书院、民间社团的相关人员。通过读者队伍的扩大来拓展作者队伍,搭建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桥梁,发挥青年人的作用,向书院、社团、民间的儒学推广者学习经验,让刊物更加面向青年,更加面向基层,贴近现实、走进基层。
引导大众阅读,发挥广泛的示范、启发和借鉴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张涛教授指出,当下研究传统文化的刊物很多,但是真正立足于普及、推广的刊物办得成功的并不多见。《走进孔子》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在推广、引导大众阅读和接受传统文化智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在的国学热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里面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到底哪些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加以广泛推广的优秀传统文化?怎么讲,讲什么,怎么样讲得更好?现有的刊物里头并不多见,《走进孔子》需对公众正确地精准地学国学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应发挥广泛的示范、启发和借鉴作用。好多学者在书斋、在三尺讲台等领域工作比较多,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使他们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希望这份刊物吸引更多的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使专家学者积极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普及,才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发扬扁担精神,一头挑着历史,一头挑着现实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半月谈》编辑室副主任、主任编辑许中科指出,《走进孔子》的立刊之基就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发儒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她承担的角色作用也如同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历史,一头挑着现实。在办刊中要考虑到刊物“一肩挑两头”的这种定位,发扬扁担精神,传递好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同时也更好地通过话语转换,让历史深处的优秀传统文化养分滋养当下人们的心灵。《走进孔子》立志成为一本传统文化的普及刊物,应该在“接地气”上做好文章。不仅在内容上要面向基层接地气,形式表达上也要特别讲究接地气,多采用基层群众的话语来直接表达、传达要旨,一针见血。要进一步开门办刊,将更多作者更活泼的表达吸纳进刊物里面来。办刊只有接地气才能贴近生活,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走进孔子》杂志要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播者,还要追求问题导向,要有问题意识,特别是社会问题的意识。除了从学术上对孔子和儒家的不断探究,还要发掘学术学问对现实的批判精神。通过正面立论,甄别文化乱象、社会乱象,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植到社会大众的头脑中去。
面向大众,面向生活,面向现代文明,发扬“百姓日用即道” 理念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王钧林教授指出,办好《走进孔子》,应该倡导三个面向:面向大众,面向生活,面向现代文明。具体说来,《走进孔子》读者定位不是社会的知识精英,应当面向社会大众;在作者选择上不应该仅仅依靠学者,也应该从社会上广泛吸纳对儒学有情怀、有研究、有责任的人士,使作者队伍更加多元,使内容更加丰富。当下我们正在倡导一种道德的、健康的美好生活,《走进孔子》应该面向生活,发挥她的引领、导向作用,精心选择2500多年来儒学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有关道德的、健康的美好生活知识,推向社会、推向大众。特别要发扬儒家的“百姓日用即道”的理念,多刊发一些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所应当遵循的礼义规范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使刊物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使普通大众通过阅读受到启发,能够对他的生活有所帮助。《走进孔子》还应该进一步拓展视野,关注儒学和异质文化、文明的互动、交流、会通,以及儒学对异质文化、文明的启发作用,由此坚定我们对于儒学的自信,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服务于国家战略,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让《走进孔子》走进读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李宗刚教授认为,《走进孔子》杂志实际上不是一个简单的通俗读物,而是承载着传统文化怎样向现代文化过渡,让传统文化参与到当下人的精神的和情感建设中的使命的刊物。《走进孔子》预设的读者群应有两个,一是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二是世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读者。为此《走进孔子》要积极推进两个读者群的有效整合,要服务国家战略,创造性地进入当下生活,以实现真正服务于当下,她更应该在实践的层面破解“两创”难题。刊物还应该有世界视野,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让包括儒家文化在内中国传统文化积极解决世界性的难题,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走进孔子》要走进读者。杂志定名为《走进孔子》,是要让读者来“走进孔子”,为此《走进孔子》要主动地为读者服务,要创造性地培育读者,从而让其走进广大读者。可利用微信、微博新媒体进行数字化传播,采用定向推送等方式拓展读者群,注重走进青年学生。同时还要积极让杂志走向海外,争取翻译成多种语言,实现语言的多样化,将《走进孔子》和孔子学院对接起来,通过海外的孔子学院宣传杂志,传播传统文化。
李教授还提出四点办刊建议:一是始终绷紧意识形态责任这根弦。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要以现代的政治意识作关照,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的处理。二是加大约稿的力度,尤其是约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的学者的文章,使刊物融入深刻的思想,融入通俗易懂的活跃度。三是面向青年,争取年青人,和当下的年青人所关注的问题对接起来,给与他们智慧和勇气,使杂志富有生机。四是主动策划选题,自觉提炼全社会关注的超越时代性、有普遍性的核心话题,从古人那里寻找破解这些话题的智慧。
讲道统、讲影响、讲结合与 “一主多元”
《理论学刊》主编谭建教授建议,在编辑内容上,应该注重“三讲”:一是讲道统,即讲孔子以及孔子之后的儒学道统;二是讲影响,讲孔子、儒家文化的本土影响、世界影响,彰显刊物的时代性,世界意义、现代意义;三是讲结合,现在党和国家提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结合”。孔子和儒家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走进孔子》在“两结合”方面也应该有相应的文章,体现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体现出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政治、当代人的思想情感的结合。
从作者队伍、编辑队伍、传播途径来讲,要注重“一主多元”。因为《走进孔子》是通俗性、普及性的刊物,作者队伍要“一主多元”,以研究儒学的学者为主、多元参与——各方人士都要有。编辑队伍的“一主多元”,是以儒学专业的编辑、专家为主,这是编辑学者化,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其他专业的编辑,在做好“两创”、做好“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的文章。传播途径上也要“一主多元”,即以传统传播方式为主、多元传播渠道相结合。多方面的“一主多元”,使得《走进孔子》在与其他刊物的比较中,同中有异、异中有特。
读者代表广东社科院孙海燕副研究员表达了对《走进孔子》的肯定与喜爱,认为《走进孔子》给人的印象是赏心悦目,装帧非常漂亮,图文并茂,纸张非常好,简直像件艺术品,令人爱不释手。刊物办得有温度,有情怀,有趣味,提供了一个由学术殿堂向社会大众传播的平台。
曲阜会场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刘廷善主持座谈会,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刘皓,山东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处长翟晨灼,山东齐鲁书社出版有限公司社长昝亮,以及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结束后,编辑部召开会议,落实座谈会精神。主编杨朝明,孔子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编委米怀勇,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副主编陈晓霞,执行主编宋立林,编辑部成员陈以凤、陈霞、王汉峋等各自谈了心得体会,商讨了下一步工作改进事宜。
编辑:解放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