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文脉厚植 深耕“两创”再攀高峰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张懿程 2022-11-26 13:18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11月,值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并在孔子研究院召开座谈会9周年之际,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流媒体发起“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走进济宁,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报道山东贯彻“两个结合”、深入推动文化“两创”的探索实践。
华夏文脉长,齐鲁青未了。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浸润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齐鲁大地立足资源禀赋,厚植文化根脉,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山东力量”,让传统文化闪耀时代光彩。
搞好一门学问,讲好儒家故事
“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这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孔子研究院,看到《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两本书后,对书籍的编者——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说的话。在这次赴山东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
如今,这两本著作被翻译成英、德、韩等16种文字,在12个国家发行,影响着更多的人。
1996年成立的孔子研究院,一经诞生就肩负儒学研究重任,26年孜孜以求,牢记使命9年不懈求索,扎实做好学术研究阐发、儒学传承普及、世界儒学文化交流互鉴、专业人才集聚培养等工作。想要实现儒学的“落地”转化,首先在学术上“登峰”是前提。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铭记于心,这支由儒学大家、泰山学者、尼山学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组成的儒学研究名家队伍,带着新的目标使命出发。
2012年,杨朝明主编的《论语诠解》出版,10年过去,孔子研究院仍在深耕《论语》。“论语学研究”是孔子研究院的特色学术专题,对儒学进行正本清源地研究,就要从《论语》上下功夫。孔子研究院的“论语学研究”是一个大的学术概念,不仅要深挖《论语》《孔子家语》等巨著,还包括论语类文献。明年,这群执着的研究者计划做《孔子家语》讲读,立足儒学典籍深耕细作,面向大众传递精神,阐发儒学经典的社会价值。
今年,孔子研究院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曲阜儒家石刻文献集成”最终成果《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出版,列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该著作耗时十载,著录曲阜地区有儒学价值的碑刻近700块,附录碑刻存目及研究文章20余篇,总计200余万字,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而系统整理、研究曲阜历代儒学石刻文献的著作。
近年来,孔子研究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编纂出版各类学术著作100余部,举办“儒家思想与文化强国建设”座谈会,“《孔子家语》与中华文化新认识”高端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刊物《走进孔子》,用实际行动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夯实学术基础的同时,“孔院人”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将成果转化为应用。
依托科研课题“传统‘八德’思想时代价值辨析研究”,推出《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等学术成果,获得中纪委面向领导干部推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内核,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精神。
孔子研究院立足理论研究,打造独具特色的政德教育精品课程、专题课程以及现场教学点,已经开设教育教学班次近500期,培训人员20000余人次。《中华八德党员干部读本》《中华八德青少年读本》相继面世,让更多受众从古人的理念中汲取精神力量。
历经15年,开讲近200场的公益文化品牌“春秋讲坛”从学术讲台走进乡村社区,并辐射到东亚文化圈,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儒学大家“翻译中国”项目,先后出版《经典儒学核心概念》《安乐哲比较儒学哲学关键词》等著作,为世界了解儒学、中国对外讲述儒学提供了跨文化阐释的哲学术语工具书……
近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地”正式获批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孔子研究院将聚焦中华文明内涵、中外文化交流、孔子文化对外传播等研究领域,不断致力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阐发。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院人”用“惟精惟一”奠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儒学故事更好地讲给世界。
育鸿儒,搭平台
中华文明之声居高自远
今年8月,近400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专项研究生齐聚孔孟之乡,走进济宁曲阜、邹城、嘉祥等地,在为期14天的研修活动中,探访圣贤古迹、走进社区乡村、聆听名家讲座、开展交流研讨,近距离触摸历史文脉,感受儒学温度。
他们是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2022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6所国内一流共建院校。
“我们走访了许多儒家传统祭祀场域,看到了真实可感的文化器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局限于文本或口述,而是以一种更直接、立体、实在的方式呈现出来。”参加研修活动的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林静说,“身临其境”的探访学习,让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理解。
创新儒学人才培养方式,打造世界儒学人才集聚和培养高地,是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重要使命。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成立以来,已招收2届480名专项研究生,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开展研究生教育,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今年,儒学中心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儒学人才高地建设的意见》,成功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动设立“尼山学者”支持计划,加大青年汉学家培养力度,旨在培养一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担负时代重任的“鸿儒先生”,塑造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事业的担当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世界”二字何为?涵育国际视野人才,为传承中华文明注入源头活水;搭建全球传播舞台,让世界听见儒学声音。
金秋9月,一场思想文明盛宴在尼山如期而至。
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围绕“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的主题,线上线下云集,海内外嘉宾齐聚,以交流互鉴之光,回应时代之问,为凝聚不同文明价值共识、应对共同挑战提供答案、开出良方。
14场主论坛学术交流活动,现场聆听专家学者带来文明对话;文物文学艺术论坛、中外名校校长论坛、世界儒商文化论坛等9场平行分论坛,让中外文明文艺、教育、经济等领域中交流碰撞;40余场“可视听、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展示体验活动,让论坛变为一场中华传统文化探寻之旅。
为纪念孔子诞辰2573年,9月28日,2022全球“云祭孔”大型直播活动成功举行,向世界奏响“和合大同”主旋律。海内外60余家孔庙、文庙、文化机构同频共振,感召全球华人为守护中华文脉,共筑精神家园,同创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4月22日晚,首期“尼山杏坛”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东总站开讲。儒学大咖在灯火流萤中进行思想碰撞,展开讨论和思辨。至今已走过7期的尼山杏坛掀起一股“儒学热”,引发国内外观众对传统文化与社会进步的思考,逐步成为国内外知名思想交流平台。
诵读伴舞节目《朋自远方 共筑梦想》
去年的冬天,被47个国家和地区近万名中国文化拥趸,用3200余件儒家经典诵读作品点燃。“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同样掀起一场全球共诵中华经典的中国风。这其中,有中国少年稚嫩的经典诵读声,有青年学生以舞载道的风姿,有学者的字字珠玑的文化传承,更有国外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炙热情怀,他们在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用“国际语言”传播中华之声。
远在首尔的韩国孔子文化中心孔子学堂,也聚集了一批中华文化爱好者、传播者。
与孔子学堂的相遇,让52岁的朴洪英从企业家完成文化传播使者的转变。他创办韩国孔子学堂,走访韩国乡校,带领韩国儒者参访曲阜,为异国他乡热爱中华文化的学生讲述论语中的“里仁为美”。如今,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孔子学堂的足迹,共同搭建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三年时间,儒学中心趁势启航,风鹏正举。聚力打造世界儒学研究高地、世界儒学人才集聚和培养高地、世界儒学普及推广高地、世界儒学国际交流传播高地,不断提高文化创造力、传播影响力、宣传引导力,在新征程中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为推动山东在文化“两创”方面走在前、开新局贡献智慧。
赓续文脉强底气
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
回望过去十年,山东交出了一份文化“两创”的非凡答卷。作为最早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省份之一,山东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耕人文沃土,在“培根铸魂”中增强文化“软实力”,以文弘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硬优势”。
鲁源新村“儒学美德示范街”(图片来源“山东宣传”)
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期间,“驻华使节齐鲁文化行”走进尼山脚下的曲阜市尼山镇鲁源新村。逛儒学美德示范街,参观鲁源记忆村史馆,观看中式婚礼,体验传统射艺。“可看、可观、可体验、可感受”的全方位文化体验,给使节们留下难忘的回忆。
作为孔子故里,济宁在推进文化“两创”上当仁不让。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济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八个融入”(融入精神文明建设、青少年教育、干部政德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网络建设、城市发展)为抓手。高标准打造100个文化“两创”示范点,在尼山片区实施整村连片提升,量身打造儒风体验区、文化旅游区、特色美食区、耕读休闲区,开展经典诵读、非遗展示、手造展示、“六艺”体验等活动,增强互动式“沉浸体验”,不断从“生活化”“场景化”“当代化”三个领域持续探索,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作出了有益尝试。
居孔孟之乡,传邹鲁遗风。在山东,这样的村落还有很多。如果说遍地开花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打通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最后一公里”,那么“美德山东”建设则将儒家文化的精髓内化融入到了人们的心灵。
以文化人,日新其德。潍坊寿光市致力于打造“美德山东”先行区,“孝心示范村”为80岁以上老人举办“敬老饺子宴”,在全市近千个村庄推广;市关工委编印以《弟子规》《孝经》《寿光二十四孝》等为主要内容的《孝德教育读本》26多万册;联合教育部门专门编印了《童蒙养正》《修身养志》两本文明素养读本,面向全市7万多名中小学生进行发放学习。2015年寿光市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中心成立后,寿光开启“两创”的不懈探索,书写了“美德寿光”的实践答卷,摸索出将传统文化入心入脑的“寿光模式”。
寿光台头镇南兵村 “饺子宴”
作为文化大省,怎样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硬优势?
齐鲁大地是文化资源富集区,山东立足深厚的传统文化,激活各地非遗项目传承活力,全域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全省手造企业和经营业户已达119万家,直接从业人员350余万人,成为山东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在枣庄滕州,凝聚“工匠祖师”鲁班智慧的鲁班锁在后人的手中搭载时代的东风,研制出24根结构的鲁班锁,选用祥云、山水花鸟等传统吉庆图案纹样,将产品造型、纹饰及工艺巧妙融为一体,8大类上百种文创产品,年产值过千万元。小小鲁班锁,一方文化大产业,作为“国礼”走向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古人智慧。
文旅融合是山东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另一重要领域。山东重点挖掘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资源,推动文旅不断创新发展。
高密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不断探索“文旅+创意”融合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旅游开发,建设聂家庄泥塑、王家长村年画、东李对联、十里堡菜刀等多个非遗旅游特色村,推出非遗精品旅游线路;依托 “红高粱”影视品牌、“虎游纪”泥塑品牌、“三十里红”美酒品牌,230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引领带动1.8万多名群众抱团创新,形成10亿元富有民俗特色的旅游商品产业规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山东立足资源禀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植德、以文培元,聚力“两创”收获的软实力与硬优势,构筑起文化强省建设的最强底气。
编辑:张懿程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