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中:看文化创新魅力,展千年齐风鲁韵
来源:鲁网作者:张琴 2022-07-12 09:39
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的精神引领。近年来,文化大省山东致力于“美德山东”建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站在了时代前沿,推动了全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发起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将深入山东各地,展示“美德山东”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切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杞柳翻飞,如同目睹1400年前古人们手里灵动百态的箢子;听山东快书,仿佛梦回百余年前繁华的古运河码头;赏关公面塑,我们愿以深情对话汉代深巷里的传奇匠人....
看文化创新魅力,展千年齐风鲁韵。7月6日—7月7日,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共同主办的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走进济南市中区,采访“山东好人”王速成、参观走访魏家庄党群活动中心、济南英雄山文化广场、小广寒电影博物馆、广兴书场、石崮寨、济南爱都小学等。
集中展现山东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资源开发、长效保护等内容,深入了解济南市中区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生动故事与可喜成绩。
春之歌
1904年,济南“开风气之先,创至善之业”,成为国内第一座自开商埠之城。济南市中区作为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是齐鲁文化、商埠文化的汇集之地和对外的窗口,是文化记忆、文明展现、文脉传承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济南强省会建设的重要软实力。
近年来,在济南市中区委宣传部指导下,济南市市中区文旅局聚焦“文旅融合”主线,发挥“百年商埠”建筑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特色优势,推进多角度、多形式文物活化与运用,融合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全力讲好市中文旅故事,推进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市中区多措并举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成功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典型经验做法”,为非遗保护传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市中样本,也持续奏响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齐鲁青未了”的春之歌。
非遗赋能乡村游 文旅焕新乡村活力
从四顾荒芜到满目青翠,从荒山秃岭到市级森林公园,从一文不名到游客纷至沓来,从穷乡僻壤到联合生态旅游区……20多年前,一名叫于禄海的下岗工人,怀揣着自己梦想,走进了一片荒山,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作为济南市市中区最南端的村子之一,多年来,石崮村紧跟政府引领,走出了一条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轴的多业态共同发展的致富之路,其中,发展文化旅游便是近年来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实现农村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带动周边村庄增收致富。
6日,记者走进石崮寨采访,这里正在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石崮手造非遗学堂助力乡村振兴”手造编织培训主题活动,该活动集中邀请山东非遗传承人对石崮村村民进行开班授课,深受村民欢迎。
“我刚学了面塑、柳编,以后还想学扎染,刻瓷。你看看,这是我刚刚做的停车牌!”石崮村58岁的村民李阿姨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着自己刚做的面塑作品:一朵朵水灵的粉色荷花在纸板上“开”得娇艳欲滴,“荷塘”里“小鱼蝌蚪”环绕,写上电话号码后,这样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就可以作为停车牌摆在车内。
“只要有时间,我就想来学,学的本事都是自己的,而且还能放在咱们自己的平台上去卖,不仅学了本事还增加了收入。”记者看到,除了面塑以外,当天还有不少村民在热火朝天地学习扎染、香囊、柳编等传统工艺品的制作。
石崮沟村第一书记邓延明告诉记者,通过手造作品孵化“石崮手造”品牌,在景区创建“手造集市”进行销售,能够充分挖掘村域自然生态、山水文化、乡土民俗等特色资源,才能做足“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大文章,从而实现村集体和村民的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非遗+”活跃文化“社区场”
“小朋友们,来,跟着我做,咱们把黏土搓成水滴形,然后轻轻按压……”,6日下午,济南魏家庄党群服务中心的老师正在给社区里的孩子们上非遗公益课。老师认真地教授面塑技巧,孩子们饶有兴致地跟着做,不一会,一片饱满娇艳的牡丹花叶就“盛开”在孩子们的手中。
位于济南市中区万达商圈里的魏家庄党群服务中心,是济南市首批泉城文化驿站之一。2021年,魏家庄社区成立非遗传承基地,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济南皮影,省级非遗项目面塑、剪纸,另有布艺、串珠、古船修复、核雕、结艺、刻瓷、丝网花等民俗手艺人及团队组成。每月固定开展非遗民俗体验课程,包含不同项目,上述的亲子学习课程就是其中一项。
中心从此前用房面积不足300平米,到目前已实现1700平米的升级跃迁,不仅提升了硬件,也为软实力的提升落地提供了基础。社区引进一家名为“盒子青年”的社会组织进行社群运行,通过组织社区中喜欢书法、乐器、戏曲等特长的居民,让社区活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为有效和居民形成联动,盒子青年同步开发了数字平台小程序,居民可以通过小程序查看课程,参与非遗项目报名。据魏家庄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史承斌介绍,魏家庄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目前有20多名手艺人组建十余支传统文化队伍,每年开展传统文化公益课堂50余场,演出4-6场,将社区打造成了聚能赋能的“社区场”,不仅大大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业余生活,也为济南非遗IP注入强劲动力。
街区场馆让非遗活态发展
如何进一步发扬非遗文化的命题,每个城市和市区都有不同的答案。位于济南市马鞍山路地下商城的广兴书场(儒悦非遗基地),就是以传统“书场”形式结合现代发展理念进行非遗传承的典型之一。
广兴书场是曲艺表演艺术家、杨派山东快书第三代掌门人罗广兴先生为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创建的书场。在这里,一方8平米左右的舞台,九、十张四方桌子,人们就可以近距离欣赏评书、相声、快板等传统曲艺节目。此外,一旁陈列着的名家字画和山东快书传统乐器,都向来人一一细说着山东省地方传统曲艺形式的历史与辉煌。
谈到非遗文化继承和发展,广兴书场(儒悦非遗基地)总编导罗爽有着更为开阔的思路:他们将快板等艺术形式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在疫情期间将传统段落改成防疫内容,不仅朗朗上口,也更容易让大众接受。同时,还不断拓展“出圈”形式,进学校、进社区、开直播、做培训,多业态的发展踏踏实实地将文化“两创”想得长远,落到实处。
除“书场”形式外,文化街区也是培育发扬传统文化的有利土壤。济南的英雄山文化市场被誉为全国四大文化市场之一,是省城古玩、书画最大的集散地,这里曾举办过多场非遗作品展,不少书画名家、蛋雕名家都曾在这里展出过作品。如今,在笔墨纸砚、书茶珠玉中,济南传统文化发展与新时代传承现状得以进一步体现,文化自信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红色宣讲融入“新时代 中国梦”
山东是红色革命的热土,红色文化同样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有50多年党龄,从军20多年的老战士,家住市中区舜华社区的王速成老人,最出名的标签还属“百姓身边的红色宣讲人”、“山东好人”等与红色家风故事息息相关的荣誉称号。
自2013年退休后,他保持“退伍不褪色”、“离岗不离党”“讲党龄不讲年龄”,保持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信念,将自己的“速成工作室”和新闻媒体对接成立了“红色讲堂”直播间。
此外,为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传统文化,听得懂红色故事,王速成老人举办“穿越学堂”,用剧场形式给孩子们讲中国故事,让青少年知书明理,汲取国家力量;讲济南故事,让孩子们知道英雄山的来历、济南战役的意义;讲红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他还把中国故事通过网络讲到了国外,让很多在外求学工作的中国人感受家国力量。
2019年,王速成老人在全省各地宣讲48场,2020年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坚持宣讲了21场, 今年1月至今,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也没有停止宣讲,采取了线上+线下方式共讲课16场,听课人员达到1200多人。
“在我看来,文化包含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新时代文化,三种文化要紧紧相连,对应的是三种故事,我们要进家庭、进学校、进社会,讲好这三种故事,这才是文化两创的核心。”王速成老人这样讲到。
传统文化赋能品质教育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就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一直以来,市中教育始终重视通过浸润式的学习体验,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传承民族基因,提升民族意识,强化家国情怀。
济南市市中区爱都小学诞生于2016年9月,学校以“仁者爱人”为育人目标,培养仁爱之心的爱都学子。通过学校、家校、实践三条培养路径,从知经典、知礼乐、知天地、知万物、知圣贤、知祖先、知修身七个维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全学科、全时空的实践形式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学校在课程设置、空间育人等多个维度都进行了精心打磨:在开放空间设立“孔子学堂”,让孩子们自由汲取《论语》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开设以习礼养正、经典素读、我爱吟诵、中华汉字、节日课程、武术课程等六大课程,传家风、兴礼乐、办讲坛、习六艺、诵经典、办节庆、研学游,注重“孝亲教育”,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每日熏染中,知行合一,坚定做美德少年、坦荡君子的信念。
在爱都小学“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传统文化大教育观的实践中,学生的经典意识、孝亲意识、习礼意识、文化自信得以滋养提升,爱都小学也成为打造富有“两创”精神的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的生动实践。
记者手记:
如果时光是条河,站在这文化传承交织、融合兴起的今天,济南市中,因着文化和旅游的相遇,现代与古老的碰撞,优势与机遇的迭加,就像一颗愈发璀璨的明珠,在全区非遗保护活态传承不断创新、文旅事业产业蒸蒸日上的发展中,正源源不断地释放着传统文化蓬勃的生命力,散发着引人注目的光芒。
采访中,谈到市中区文化两创究竟“优”在何处,“创”在何处,济南市市中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说:“第一,市中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和教育资源基础雄厚,天然形成的产业优势存在。优势的基础和发展之间有一个良性的联结和循环。第二,市中区始终具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大家资源互补、互进、互生,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谐高效。”
“同时,市中文化一直以来非常注重传统和群众的密切融合,坚持来自历史,归于人民,文以化人,这样,文化的创新力和生命力才会更持久。”在吸引文化类产业和人才方面,该负责人表示,市中区积极结合优质的文旅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目前已经有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类产业和相关人才不断集纳进来,进行丰富的、多业态的融合与开创。“大家都在齐心协力、目标一致地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条路上奔。”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