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光好 文旅气象新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2022-08-05 15:13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文旅战线走过了极为不平凡的10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山东坚持创新突破理念,增强既有发展优势,文旅系统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作风形象得到树立和彰显。
过去10年,山东着眼于文化和旅游供给矛盾已由缺不缺、够不够转化为好不好、精不精的现实状况,着力优化文化和旅游服务,提升供给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
沉下心,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
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为山东留下数不尽的珍贵文化遗产。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表示,齐鲁大地是文化资源富集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守住底线、创新理念、取得实效,用负责任的担当书写历史答卷。
过去10年,山东各地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力明显增强,一方面得益于传承人、志愿者等相关方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山东坚持每年开展年度非遗亮点工作评选。从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到非遗融入景区发展,再到非遗借助网络平台推广……10年时间,100项非遗领域的经验获评山东省非遗保护亮点工作,并得以广泛推广,极大提升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山东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出台一系列关于文物工作的新政策,全省文物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1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到2025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100处左右”的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1968处,数量居全国省区市前列。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10年,山东树牢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履行好文物部门监管责任,织密扎紧安全网络。深入开展法人违法专项整治,实施“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始终保持对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聚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命任务,山东深化文博场馆内涵建设,着力完善设施功能、丰富产品供给,把文博场馆打造成为有品位、有体验、有温度的文化客厅。同时,推动尚未开放的文保单位实现局部或定时开放,有条件的积极探索夜间开放,开展文物流动展览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提升馆藏文物展出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更多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纳入旅游线路,大力发展研学旅游、红色旅游、遗产旅游。
起好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和旅游产业是一片广阔的蓝海。过去10年,山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大精品化产品供给,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打造全域化旅游场景,铸牢生态化旅游底色,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群众增收与培育文旅发展新优势的结合。
作为文化大省,怎样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先后在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加速成长,为加快实现文化强省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2021年,全省文化产业向好向优发展势头良好,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达2782家,实现营业收入615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4%,高出全国8.4个百分点。
过去10年,山东提档升级旅游基础设施,畅通旅游交通网络,优化旅游航线布局,集中攻坚短板弱项,提前布局规划建设,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全面加强数字赋能,强化顶层设计,丰富数字化旅游场景,加强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景区运营机制创新,培育良好文旅产业生态。倍加珍惜、持续擦亮“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加强全方位宣传和客源地推介,规范旅游市场管理,维护旅游目的地形象。
地处黄河沿岸的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今年暑假迎来客流高峰。魏集镇旅游业2010年起步,当时全镇仅有魏氏庄园一家成熟旅游景区,旅游业发展缓慢,游客主要来自滨州,以门票经济为主,餐饮、住宿等业态缺乏,旅游消费低,配套设施不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提升古镇旅游内涵、促进高质量发展为重点,魏集镇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在推动“旅游+”“大旅游”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魏集古镇已成为滨州市文化旅游的标杆工程。
明方向,将百姓冷暖记在心头
过去10年,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瞄准新时代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山东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造性开展工作,将百姓冷暖记在心头,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连年提升。
公共资源无论规模多大,均分在个体身上总是有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威海将有限的公共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和盘活,瞄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威海篇”,秉承以需定供目标,实现服务的精准投放。在部分镇村,围绕民众的现实需求,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培育壮大志愿者队伍;在偏远山区,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打造沿海村庄文化传承品牌;在市区繁华地带,抢抓中韩自贸区契机,不断升级国际文旅交流新平台。
山东是目前全国唯一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双过亿”的省份,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任务重,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压力大。
近10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系统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继续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比如,山东发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实施了尼山书院建设工程,在全省推广“图书馆+书院”模式。目前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基本建成尼山书院150个。
同时,山东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城镇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居民聚集区、农民新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力度。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抓手,优化布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如今,齐鲁大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需两端,已从过去的“一家人”变为“一家亲”。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