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观《觉醒年代》有感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徐艺 2022-01-29 09:20
【编者按】这是一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他们的使命。面对波澜壮阔的国家复兴之大业,他们将继承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奋斗年华。
前不久,在观看央视《觉醒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写下了观后感,读来让人很有启发和收获。现选择部分观后感录登于此,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以期批评指正。
《觉醒年代》,述说的是百年前革命先辈的觉醒故事,唤起的是现当今国人青年的觉醒情怀。
观其有感,一是爱国,二是青年。
百年前,天发杀机,战云四飞,倭族趁机,逼我夏宇,留日学子,羁身异域,回望神州,仰天悲愤。守常与仲甫以爱国立场为核,论述面对袁世凯反动统治下,革命志士该作何应对。守常于《厌世心与自觉心》中有言,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国家不可爱了,就不爱国,更不能因为没有感受到这个国家的爱,就去厌恶甚至抛弃这个国家。诚然,于我而言,国之可爱者,恒爱之;然而爱国是个人自觉的、持久的情怀,无论国家处于何种境地、社会风于何种舆论,坚定爱国立场,非打着爱国旗号沦为见风使舵的势利之顺民,而应是启发真正的爱国思想与伦理道德的觉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种精神,无论回首历史、脚踏当今、亦或是放眼未来,都具有永恒稳定的价值,是每个肩负时代使命的公民都应谨记并自勉的精神。
现当今,国之复兴,神州春媚,欣欣向荣,志士青年,建业倡新。少年强则国强,反观仲甫先生演讲中所陈述的当代中国新青年的六则标准,其价值并不仅限于当时,于现代的中国青年而言,也有极大借鉴意义。其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重于主动性与自觉性;其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重于大胆性与尝试性;其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重于担当性与责任性;其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重于开放性与包容性;其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重于实践性与效果性;其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重于可行性与合理性。此六条标准,在当时中国的背景下乃青年救亡图存之情怀,于现代社会则是青年复兴国业之精神。青年者,新气象也。现代的中国已无阶级斗争、探寻建权要道之需,青年一代的使命也由救国转为强国。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应秉承革命时期精神,坚定富国强国信念,主动大胆,勇于担当,尊重科学,注重实践,以开放的胸怀让千年华夏文明从“引进来”演变为“走出去”。正所谓,国育青年,青年强国。
真诚的感激这些孤往直前,赤诚热血的文人,他们内心饱含的使命感催生和培养了一代代一往无前的英雄志士,为后来塑造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奠基 的绝对作用。这样的剧集能够让纯粹热烈的信念,即使历经百年也滚烫地流入当代青年的心间。一个国家摸索前进的路程很艰辛,现在的制度凝聚力几代人的智慧。尤其从这次的疫情看来,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真是先辈传承下来的。
每个时代的进步,都充满斗争,在曲折中前进,陈独秀说得好,昔日的先进派,或许是以后的守旧派。所以,不论时代怎么变化,我们都要与时俱进。
《觉醒年代》这部作品把历史书上的人物拍得有血有肉,光芒之下的弱点也暴露在观众面前,原来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君子和而不同”是我在看这部剧中很多人物之间的交往和经历时最深切的感触,再加之我在当前学术界以及日常交流中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不同观点意见之间的激烈交锋与争论的不同氛围,其中的对比也带给我很多的反思与自省。
身为一位青年人,我一直在思考青年人应当怎样走好当下的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那些艰苦岁月是没有什么太多的概念的,特别是那一段寻求信仰的岁月,我们更是无法理解。《觉醒年代》一开始就吸引到我了,导演将那些历史碎片串联起来,我们开始对那段历史有些具象的画面,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两代青年开始对话,那些曾经出现在史书上的话语开始变得生动。同时《觉醒年代》给了青年人当头一棒,让当代青年人驱逐丧气,去投入到为美好生活的奋斗当中去。我通过这部剧开始思考文字和影像的力量,这是能够改天换地的力量,作为一位创作者,我开始意识到身上的重担,如何影响更多的人,为更多的人带来帮助是我努力的方向。
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国富民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我愿意奋斗终生!”那一刻,他们的誓言响彻在天地之间:“岂曰无凭,山河为证!只身擎国难,视死忽如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一百年前的他们已经觉醒了,在100年后,他们还在努力唤醒我们。那诸子的尸骨已不知埋葬何方,但百家的思想仍源远流长;那盛唐气象亦已云散,但那诗歌仍千百年来在口中传颂;那五四的号角再未吹响,但百年后的今天仍有余音绕梁;那《新青年》的书页早已泛黄,但科学民主的精神远播四方!时间终究会掩埋所有的人和事,可总有些东西会被记住。再热血的青年也终将老去,再伟大的英雄也总会离去。
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着。这需要怎样的勇气?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如宋儒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仁人志士之精神。五四先辈们就是这样,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
最后,摘抄一首杜甫的《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这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在林间饮酒离别时共同吟诵的一首诗,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名场面,也标志着两种理想信仰和道路选择的断裂与离别。
晚风暗拂,延乔之尽,建有一道,名曰繁华。历史让我们相信,青年可为,则国必有光明!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