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觉醒年代》观后感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张悦 2022-01-29 09:06
【编者按】这是一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他们的使命。面对波澜壮阔的国家复兴之大业,他们将继承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奋斗年华。
前不久,在观看央视《觉醒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写下了观后感,读来让人很有启发和收获。现选择部分观后感录登于此,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以期批评指正。
与其他印象中的主旋律文艺作品带给人严肃古板的印象不同,今年最火的《觉醒年代》深受年轻观众喜爱,并成为了“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首。《觉醒年代》对故事的讲述从不同思想、不同文化的碰撞之处着手,让我们了解到古老的中国如何一步步走向“觉醒”,实现救亡图存。无论身处哪个思想阵营,剧中的人物皆展现了君子之风,这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剧中蔡元培先生有一句“道不同亦可为谋”,君子和而不同,这恰恰是文化的传承。《觉醒年代》有意识地彰显了这方面的价值和魅力,也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辜鸿铭在北大演讲《中国人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他认为中国人身上有着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温良。如何理解温良?辜鸿铭认为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是人类智慧的力量。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生活在一种心灵的生活里。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生活,是一种来自人性深处的情感,是心灵的激情,和人类之爱的情感。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
在《中国人的精神》书中,对温良的解释更为具体:“我讲的温良或文雅,是指没有蛮横、强硬、粗野或暴戾,没有任何令你不快的东西。可以说,在真正的中国式人格中,有一种沉静、理智、节制的柔美,如同一块韧性良好的金属呈现的质感一样。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即使他有什么体格或道德上的缺陷,这缺陷也会由于其精神气质的温文尔雅而获得补救,或至少得以弱化。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野,但粗野中没有卑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凶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没有强横和嚣张;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愚笨,但愚笨并不至于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精明,但精明中并未深藏恶意。”
辜鸿铭自述自己“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后人总结他学贯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多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可以说,因为他对各种文化都有涉猎,都有了解,所以他有资格、有能力来比较世界上不同的文化,最后他选择了中国文化来宣传、来弘扬,也从另一个角度上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有其魅力
他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与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或许在电视剧中,除了在北大演讲上课是他的高光时刻,其余出场时间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就是是留着辫子、主张保皇、认为男人应该纳妾的顽固、保守的印象,是一个冥顽不化、恃才傲物的老学究。但是看过、读过《中国人的精神》一文的,了解过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之后,也许可以理解剧中他不算一个正统的反派角色,观众对他亦是辩证看待的。他的思想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论述,有这么几条可以供我们思考:
“孔子将中华文明的蓝图拯救出来并予以保存,是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但还不是他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最根本、最重要的贡献。他的最大贡献,在于保留中华文明蓝图的同时,还创立了一套新的学说,以综合并阐释这一蓝图。通过这项工作,他使中国人形成了真正的国家观念,从而为这个国家确立了一个真实、理性、永久、绝对的基础。”
“宗教要求我们恪守的是人类的真正法则,不是人性中的兽欲或肉欲。对于后者,圣保罗称之为属乎肉体的律法,奥古斯特·孔德著名的门徒利特尔先生将其精准地定义为‘个体存活与繁衍之法’。”“与宗教相似,孔子的君子之道也是一套更纯粹、更规整的道德规范,比哲学家或伦理学家所倡的道德准则(即哲学家的理性,伦理学家的良知)有更深刻的形态、更高的标杆。”
“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如果故意遗忘、抛弃或背离道德律,抛弃孔子所教导的名分大义——对自己曾宣誓效忠的君王的绝对忠诚,他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精神,失去了他的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不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了。”
孔子的学说被全体中国人所认可,并流传至今,进而成为国人心中的“宗教”信仰,从而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这也是促使中国人温良精神的形成,也看得出辜老是“儒派”支持者。由学派思想变成一种“宗教”,这实际是广大人民的选择,又历经时间洗礼出来的。对比宗教与孔孟儒家学说,儒学更像是社会的道德准则,而不似宗教是个体的内心世界。我们作为文化工作者,更要选择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弘扬,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人民。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