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争当实现伟大梦想的“筑梦人”

——《觉醒年代》观后感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李祉炜 2022-01-28 14:19

  【编者按】这是一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他们的使命。面对波澜壮阔的国家复兴之大业,他们将继承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奋斗年华。

  前不久,在观看央视《觉醒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写下了观后感,读来让人很有启发和收获。现选择部分观后感录登于此,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以期批评指正。

  民众觉醒了,中国才有希望!

  近一段时间,又一次重温了《觉醒年代》。《觉醒年代》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其生动地再现了一百多年前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青年们追求真理,抛洒热血的澎湃岁月。他们以笔杆充当武器,直指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出时代的声音,唤醒民众的思想,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觉醒年代。

  彼时的中国,满地哀鸿满城血。清代以降,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世界大国逐渐丢失了主权,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满目皆是“吃人”的贫穷与封建残余,广大的中国民众只是被动的、麻木地接受这一切。

  正如剧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时所展现的画面一样:暴雨之下、泥泞飞溅,老无所养、幼无所安,昔日大国、满目疮痍。剧中李大钊在送陈独秀去天津时,在河岸旁看到一片片贫民区,天边的阴云似乎要将这片大地遮没,岸边瘦弱的儿童,死去的贫民,无法下咽的食物,面对这一切,当年为义和团放灯的老人说:“这么多年来,习惯了”。是多少的屈辱,多少的苦难,多少的委屈才能让那位老人说出“习惯了”这样一句话。那种让人无法去除的压抑,那种无法忍受的屈辱,那种无法控制的愤懑,让李大钊先生和陈独秀先生一齐痛哭。此情此景,在那个时候的中国,不过是冰山一角,目之所及,皆是如此,怎叫人不愤之、怒之?

  在动荡的年代,凝结思想发动武装力量才是正解,虽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阳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目睹这一切的有志青年们,以国之运为己之担当,认为当时的中国要做的,便是文明思想,野蛮体魄,要以民众觉醒来实现国之觉醒。《觉醒年代》中的许多人物都是以此为己任的,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故事,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怀;每一人都忠于人民,热爱国家。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前后奔走;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甘愿奉献出自己的生命;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知识分子也以笔为戎开启民智,这些人所做的一切,刨除私利,皆以一念救苍生。正是他们的前仆后继,才造就了今日之中国。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青年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为国家奠基。在此期间,五四运动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则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随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担负起了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不断完善发展。因此,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深刻表明,只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勇于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牺牲,我们的国家就一定能够走向富强,我们的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现如今,我们正逢两个百年历史交汇期,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所处的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机遇和考验。新的号角已吹响,新的伟大征程已开启。因此,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不断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我们要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我们要继续发扬以史鉴今的优良传统,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我们要接过历史火炬,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把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将伟大梦想转化为现实,全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我们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强化使命担当、勇扛责任,扎实知识、锻造本领,争做伟大的“实干家”,争当实现伟大梦想的“筑梦人”。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