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无愧当下
——观《觉醒年代》有感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张文豪 2022-01-28 11:02
【编者按】这是一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他们的使命。面对波澜壮阔的国家复兴之大业,他们将继承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奋斗年华。
前不久,在观看央视《觉醒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写下了观后感,读来让人很有启发和收获。现选择部分观后感录登于此,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以期批评指正。
写这篇观后感时,正值毛泽东同志诞辰,脑海中不由浮现出《觉醒年代》中,毛泽东第一次出场迎着风雨走来的场景,这一场景也映射了百年前中华民族波澜壮阔曲折的历程。《觉醒年代》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讲起,陈独秀历经艰难险阻、千辛万苦从日本回国,创立《青年杂志》,想从思想上来改变中国的青年一代,试图寻求新的救亡图存之路。一百年前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处于迷茫期,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处于风口浪尖的中国并不知该走什么的道路,往哪里走?此时的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一批又一批的革命者,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将自己的想法与考量,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与做法分享给民众,推动民众觉醒。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我在日常写作中,很喜欢用到的一句话,但坦然的讲,并未真正理解其本意,《觉醒年代》使我真正懂了何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步入工作岗位以后,再次观看《觉醒年代》这一电视剧,之于国家、传统文化、工作与个人,却又有着新的感悟与体会。
国家强大是人民幸福的底气
片中有一个片段是在陈独秀从日本回国的轮船上,日本乘警在甲板上殴打一对找不到船票的中国夫妻,当时看到那一幕很是心酸。当下的中国,可以在国外身处险境时,撑起五星红旗,大喊我是中国人;可以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时,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成为全球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国家独立、强大,民众才有底气,民族才有希望。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党的创始人,同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一道,追求真理,使党走向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捍卫主权,北大学子行动起来,全国各大学校的学子行动起来,抗议巴黎不平等和约,五四运动掀起了爱国主义运动,100年来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推翻旧社会走向新社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100年来历史告诉我们祖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富裕走向小康,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东方,我们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14亿人在欢歌笑语,这其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离不开中国共产到的正确领导,亦离不开革命先贤的英勇奋战。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与魂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成就中华民族的坚实底气;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文化根基,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而且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回信是说到:“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仅仅靠武术、美食等文化输出,是无法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现代视野下重新进行诠释与挖掘,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升华到新境界,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也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多元发展环境中,充分利用包容和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为中国提供增强合作、化解分歧、赢得良好外部环境的方法路径;同时要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厚植文化自信,始终坚持中国方向和中国道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扩大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要用情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不负韶华,矢志报国
《觉醒年代》充分展示了一百年前的这一群青年即使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仍然心向光明,向上走的精神面貌。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那个时代,那些青年人,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偏偏就是这些人拿起了手中的笔一点一滴拯救国人迂腐的落后思想,一笔一画描绘祖国的宏伟蓝图,为那个久病难治的中国寻求一点的出路。
在剧中,被捕学生不畏强权,勇敢伸出自己的拳头向这个社会的不公不义据理抗争;李大钊先生扎根群众,表现出鲜明的革命性;陈独秀一生不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陈延年、陈乔年烈士赴法勤工俭学,宁死不跪;蔡元培先生置身北大,雪中三请陈独秀,扛着巨大压力支持学生运动;辜鸿铭先生以国为大,致力于翻译事业。
这也使我想起了“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这句话。37岁的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27岁的李大钊撰写了《青春》,25岁的毛泽东主编了《湘江评论》,他们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新时代青年人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在为之努力着,22岁的宋玺参与了亚丁湾护航,24岁的武大靖打破了世界纪录,在此次新冠疫情战役中,在4.2万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有1.2万是90和00后,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人的精神和品格。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贵之时期也。回望青春年月,我们能看到导弹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肝胆之父吴孟超……他们以青年之躯铸就了以“父”之名。他们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书写了他们那代人的青春华章。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要了解那些舍弃小我拥抱大我的先驱,记住那一个个闪闪发光的名字,不忘今天幸福生活的来路。
身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一员,要深刻领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热爱,不断提高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也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层面的东西,如何落实落地的问题?中心的一个任务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落实落地,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运用好山东儒家思想发源地这一主体优秀?不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命题,更是山东赋予我们的责任,近年来,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学堂、河南电视台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中做出的成绩和贡献,中心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承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进行学术研究、阐发与普及推广,真正的传承好、发扬好优秀传统文化,其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身为儒学中心的一员,责无旁贷。
最后,想用一句话来进行结尾,“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