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一部热血沸腾的“青春之歌”

——《觉醒年代》观后感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李英潇 2022-01-28 10:51

  【编者按】这是一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他们的使命。面对波澜壮阔的国家复兴之大业,他们将继承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奋斗年华。

  前不久,在观看央视《觉醒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写下了观后感,读来让人很有启发和收获。现选择部分观后感录登于此,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以期批评指正。

  建党百年献礼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办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主线,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塑造出一组气势磅礴的爱国主义者群像。闪耀着思想光辉的革命先驱者们,在探求“中国往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过程中,展现出的种种精神力量令我们当代青年深受感召。

  续写青春赞歌

  觉醒年代是一部热血沸腾的“青春之歌”。该剧以致敬的深情不仅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钱玄同、毛泽东、周恩来等大批思想先驱和青年领袖,还将以往党史上一些鲜为人知的“热血青年”刻画地非常饱满,有自称“黄昏之贼”跟太阳争分夺秒抢着看书的赵世炎,有号召大家“勇敢地站起来,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的邓中夏,有为劝说校工参加夜校而绕北大跑几圈而令人忍俊不禁的傅斯年,还有踏着血水英勇就义前与赴法勤工俭学告别父亲时的回头一笑平行交错而引人潸然泪下的陈延年、陈乔年……他们追求真理、坚守理想,同时又不畏牺牲、无私奉献,是无愧于觉醒年代的有为青年,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里谱写了一曲属于中国青年的青春赞歌。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近些年来,“佛系文化”“丧文化”“宅文化”等关键词在青年群体中广为流传,“躺平”一词更是入选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这些网络流行语实质上反映的是当代年轻人在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高度的“内卷”竞争之时的一种反抗和自嘲心态,但本质上绝不应成为一种不思进取的消极颓废思想。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应届毕业生,从“校门”到“机关门”是一个重要的转变,在缺乏工作经验的情况下要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节奏、熟悉岗位业务和技能,这一过程中注定会面临不少挑战与压力,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深刻明白自己生逢其时又使命在肩,如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讲中提到的那样,不被“苟且敷衍”的颓废社会风气所侵染,而要理性地对待竞争和挑战,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压力,接过《觉醒年代》中青年先辈们传给我们的青春责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青春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赓续建党精神

  觉醒年代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建党前史”。该剧从历史纵深处回望,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的社会历史背景。张勋复辟这出“闹剧”的开演和收场,邓中夏、陈延年等进步青年上街巡演宣传新文化却被警察抓捕,外交总长陆征祥在参加巴黎和会前信心满满地以为终于能洗刷祖国和自己所受的屈辱……这些剧中的情节都将历史课本中那四个字演绎地淋漓尽致——内忧外患。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场面之一无疑是毛泽东的出场,大雨滂沱的街道上,青年毛泽东身穿长袍,怀抱《新青年》,脚步踏开污水,在雨中奔跑前行,他的身旁,形形色色的路人穿梭而过,趴在地上捡脏食物吃的乞丐、跪在路边被打骂贩卖的儿童、坐在车里吃着西餐的富家子弟……这一组镜头引发网友热议,纷纷留下“他看到了,也改变了”“他踏破了污水,带来了光明”,“他从风雨中走来,带领人民向光明中去”等评论。毛泽东后来写过一句诗“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中国共产党诞生于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建立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无非一念救苍生”正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朴质初衷,是中国共产党人“国之大者,为国为民”情怀的生动写照,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炼概括。正如《觉醒年代》中这组镜头昭示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任抗在肩上、砥砺前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我也在不久前由预备党员正式转为一名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能在党百年华诞这样充满纪念性的时刻转正,对我而言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激励。较之百年前,如今的中国繁荣富强,但当前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更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怀国之大者,做任何工作都不忘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呼声,攻坚克难,砥砺奋斗,以实际行动去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传承文化精髓

  觉醒年代是一部精彩纷呈的“文化交锋史”。从新旧两派文化名流的思想碰撞中,我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剧中辜鸿铭那段《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令我深受触动。演讲开始前,辜老便借着关于“辫子”的认识精辟地点明了要想赢得洋人内心对中国人真正的尊重,只有让他们看到中国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而这一道理正是文化工作的意义所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辜鸿铭先生指出“温良”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力量,而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辜老还指出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而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心灵的生活”似乎正渐渐被人们所忽视,作为传统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唤起人们对心灵生活的回归,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的领会,从而唤醒中国人独有的那份深沉持久的文化力量。

  从文化名流的思想交锋中,我还看到了革命时代文化人之担当。他们在钻研思想文化的同时,思索着中国社会的出路,关注着底层民众的生活。宋代大儒张载有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也应当以此为志向和抱负,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通过继承优秀传统、赋予时代内涵、创新表达形式,去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坚定文化自信,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同时,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

  《觉醒年代》已迎来结局,“觉醒年代”则永远不会结束。“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会以矢志奋斗、砥砺前行的实际努力共同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觉醒年代”!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