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向上,国家向前
——《觉醒年代》观后感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王大卫 2022-01-27 15:44
【编者按】这是一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他们的使命。面对波澜壮阔的国家复兴之大业,他们将继承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奋斗年华。
前不久,在观看央视《觉醒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写下了观后感,读来让人很有启发和收获。现选择部分观后感录登于此,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以期批评指正。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从1921到2021,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一百年前的红色火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上已成燎原之势,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再观觉醒年代,有这样一段画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安庆二次革命失败,陈独秀离家逃亡,而家里母亲病重,自身之祸累及妻儿亲人,女儿以身阻挡抄家,双子不得以离家而去,牵累侄儿受尽拷打,父亲病亡,母亲病重……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血与泪的奋斗史。民族蒙辱,人民蒙难,文敏蒙尘。
在那样一个步履维艰的年代,敢问路在何方?
这个问题在当时恐怕无人得知。可就在那样一个望不到头的时代,新制度屡战屡败,旧制度反复抬头的时代,无数青年才俊执着回国,奔走于为中国找寻新出路的路上,义不容辞,视死如归,这是何等的可敬!剧中鲁迅先生说“在这样一个密不透风的铁屋里,大家伙会在熟睡中死去,可你非要去叫醒那几个尚有清醒意识的让他们感受这临处的痛楚,又当真正确吗?钱玄同答:如果喊几声我能叫醒几个清醒的人,你就绝不能说他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丝毫不明前路的希望,这义无反顾的英勇,这舍我其谁的气魄!
青年向上,国家向前。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有一组数字令人震撼——革命年代,青年英雄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赵一曼牺牲时是31岁,陈树湘牺牲时是29岁,邱少云牺牲时是26岁……建设岁月,广大青年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纺织女工郝建秀创造“细纱工作法”时不到20岁,“青年的榜样”王崇伦发明“万能工具胎”时是26岁……改革开放以来,青年英杰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百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大踏步迈入新时代,青年之我奋斗与发展的坐标在哪里,敢问路又在何方?
都说时代匆匆,但时代哪有脚,走的总是人。当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年轻的医务人员写下“不计报酬、不畏生死、随叫随到”的请战书,奋勇冲锋;乡村振兴激战正酣之时,年轻的扶贫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哪里有需要,就战斗在哪里……这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构成了当下青年人的群像。
时代在变,青春责任不变;大潮汤汤,青春奋斗不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也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带着先辈们的殷殷重托,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把自己的未来与儒学中心的明天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走好属于我自己的长征路。
愿青春灿烂,愿前途光明。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