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时代与使命——《觉醒年代》读后感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孟贞 2022-01-25 14:23

  【编者按】这是一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他们的使命。面对波澜壮阔的国家复兴之大业,他们将继承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奋斗年华。

  前不久,在观看央视《觉醒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写下了观后感,读来让人很有启发和收获。现选择部分观后感录登于此,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以期批评指正。

  红色影视剧作品《觉醒年代》实现了思想深度、历史深度和艺术深度的完美结合,口碑收视双丰收,且话题讨论度极高。作为红色影视传播主体,该剧完成了和时代青年的新型互动,描绘了国家危难之际,青年偶像的光荣与梦想,向国人生动地展示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党史故事,正向影响了我们当代青年的文化记忆与家国认同。

  一、党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觉醒年代》等红色叙事作品一方面承担着打造社会中心价值体系的职能;另一方面也积淀为当代中国人的公共历史记忆,凝聚着民众特有的国家历史情结。

  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在挫折中奋起,在黑暗中摸索到成功之道,归根到底是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剧中呈现的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革命先烈的故事,都是理想信念十分坚定的楷模。党之所以能成就今天的伟业,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他们这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英雄。青年人是民族的未来,承担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得来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总书记指出,“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

  牢记初心使命。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和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觉醒年代》中的革命先烈用实际行动证明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他们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给黑暗中的中国找到出路,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在逆境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领导者,陈延年、陈乔年、毛泽东、邓中夏等追求真理的爱国学生在革命道路上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当代青年,只有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

  吾辈当自强。《觉醒年代》让我们当代青年观众感受到革命先驱们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也燃起了我们心中的爱国热情和奋斗激情。对于我们当下青年人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往往是课本上的、抽象的,是思想层面的。《觉醒年代》让历史具体了。其中一个情节是由于解聘外籍教授克德莱而引发的外交争论,此时被“弱国无外交、吾辈当自强”的弹幕刷屏。我们深刻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才能真正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我们当代青年身处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为祖国的富强而不懈奋斗。

  二、红色影视剧与时代青年的新型互动 

  《觉醒年代》一经开播火爆出圈,话题度、网络搜索量逐步走高,深受我们青年观众的喜爱,广大青年网友也纷纷用新潮的网络用语、表情包助力这部作品的传播。

  《觉醒年代》催生趣味热搜及传播符号。《觉醒年代》聚焦主题、鲜明基调,播出后在网络空间构建了丰富的流行文化语境。在微博平台,该剧相关话题一度稳居热搜榜高位;“觉醒年代yyds”等网络用语融入网友对《觉醒年代》的评论当中,以与时俱进的年轻语言传播了严肃历史题材剧。

  热点事件带动《觉醒年代》的关注和传播。五四青年节,人民日报发起微博话题“觉醒年代的青春之声”引爆微博平台,在网友的讨论之下,历史人物逐渐鲜活,先辈革命精神持续感染网民。 随后,该剧入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八项提名,6月成为“行走的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库”, 推动舆论走向高潮,全民观剧、评剧的场面,使我们跨越时代,切实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大无畏的家国情怀。

  三、文化记忆与家国认同

  《觉醒年代》通过还原具体历史人物的性格和生平事迹,塑造了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激活了深藏于我们脑海中的个人记忆、民族记忆与时代文化记忆,唤醒受众“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进而强化文化记忆,塑造家国认同,凝聚民族共识。

  文化记忆的激活和强化。新媒体时代,红色题材影视剧不仅是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介,也是激活社会个体记忆的工具,对建构受众的文化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觉醒年代》将镜头对准伟大的历史人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以及普通的学生,再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展现了饱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关于新文化时期的历史文化巧妙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觉醒年代》将人物放到历史环境中去还原、塑造,尊重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激活了受众的文化记忆。

  家国认同。文化记忆的激活和强化是建构身份认同的基础,社会个体在文化记忆中找到了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陈独秀在游艺场撒传单时,表达了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者为了国家不怕牺牲的价值追求,强化了观众的身份认同。《觉醒年代》唤起的不仅是人们对于对英雄人物的尊崇,更是潜意识里对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和中国共产党强烈的情感认同与国家民族认同。

  四、新时代要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觉醒年代》中的革命先辈为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忍不拔,勇往直前。过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凭借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党克服了国内外面临的诸多困境。在新时代,我们仍将面临着许多困难,仍需继续继承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回首中华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我们深切感受到优秀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没有这种力量,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的岁月中生生不息,创造灿烂辉煌的文明;没有这种力量,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全球化趋势下迅猛发展。当今时代国内国外面临双重挑战,革命精神的指引作用愈加凸显。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要坚持“四个自信”,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到首位,全心全意服务社会。我们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个人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服从祖国,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