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不立,国无文化不兴
——《觉醒年代》观后感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朱越 2022-01-25 11:25
【编者按】这是一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他们的使命。面对波澜壮阔的国家复兴之大业,他们将继承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奋斗年华。
前不久,在观看央视《觉醒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写下了观后感,读来让人很有启发和收获。现选择部分观后感录登于此,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以期批评指正。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灯前行。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讲述了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追寻历程,生动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所谓“觉醒”就是要提升人的思想、人的觉悟,以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引领自身的行动,以求达到知行合一。以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健康的而非羸弱的心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光明之路。正如毛泽东所说:“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心力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
《觉醒年代》中把《新青年》等杂志作为传播新文化、唤醒民众良知的阵地,可见文化是政治的先导,只有民众的思想觉醒了,中国才能有希望。那么什么是文化呢?钱穆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大群体所包有的多方面的生活,综起来就是人生,也就是文化”,简单来说也就是文化是一群人的人生。中国很早就有文化方面的记载,在《易经》中提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上有阴阳,在下便有男女,这是自然的,也就是所说的“天文”;但因为天生阴阳而成男女,由男女扩大到夫妇,由夫妇扩大到家庭,由家庭扩大到国家,由国家扩大到天下,这便是人文。中国人对于文化二字,常用“道”来表示,也就是人生的一种共相。法律有道,军事有道,政治亦有道,《论语》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想要寻找到合适的、正确的“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就要不断地探索,不但要探索,还要唤醒更多的人一起探索,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发杂志,要不断扩展影响力,凝聚更多的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原因所在。
《觉醒年代》中,我对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讲深有感触。他说:“予今长斯校,请更于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一、抱定宗旨。在学校,学习是重中之重,必要有一定的宗旨和目标,若无宗旨每天得过且过、挥霍光阴,便是误人误己。在工作中也是如此,也要有个宗旨,不然就跟无根的浮萍一般,没个自主,便成不了事,做不得有价值有意义有贡献的人。在我看来,所谓的抱定宗旨,其实也可以说成我们的志向,想要达成的理想。作为青年人我们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作为儒学思想的弘扬者,我们应树立的不是实现自我满足的私志,而应是民胞物与、万物一体、使万物各得其所的大志。朱熹曾言:“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得为得事。”由此可见,立志、寻个宗旨至关重要,是行动的方向、成事的入口。
二、砥砺德行。这是我们儒学中的重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儒学就是教人修德、蓄德、进德、成德。正如蔡元培自己所说:“德不修,学不讲,亦是侮辱自己。”儒学其实也可以说是义理之学,我们每个人都自具本然之善性,“人皆可为尧舜”,但往往众人不自知,必须通过涵养心性德性、学习、体认、饯行的工夫才可自拔于流俗,不安于鄙陋。从而体悟儒学精神,明晓人生智慧,达到通而不局、精而不杂、密而不烦、专而不固的为学境界,同时也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变局中,寻求心灵、精神的自救之方,养成“刚大之资”。
三、敬爱师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敬之一字被宋儒看作是入德门径、圣贤教化,孔子也提到治理国家必须要保持敬的心态。那么什么是敬呢?敬便是心要有主,有主才能专一、不散乱、不走作。对“敬”义理概念最早的表述,应该算是《易经》,“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敬以直内”是就敬的精神的内在实质而言的,是立于内的正道。“义以方外”是行的外在实践表现,依义来行事,从而方正万物。“敬义立”,就是树立刚正不屈之德,并使其不断壮大。这种“德”是通过“集义”工夫而产生的“至刚至大”之德,所以“敬义”立,德怎会孤单呢?正如孔子之言“德不孤,必有邻”。那么爱呢?孔子言“仁者爱人”,但爱是有程度不同的,是有孝悌忠义的差别的,就像“博爱”便无法用来形容父母,而应用“亲”,这也就是“能亲自能仁,能仁自能爱”。所以敬爱师友不局限于形式,更在于内心的尊敬与诚意。
在一批又一批先进的革命者的带领下,我们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人无精神不立,国无文化不兴,在那个命运如蝼蚁的黑暗年代,就是文化的力量为中国带来了光明,“以文载道”“以文化人”在新时代也应不断赋予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