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做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追梦人

——《觉醒年代》观后感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陈玥 2022-01-25 09:51

  【编者按】这是一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他们的使命。面对波澜壮阔的国家复兴之大业,他们将继承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奋斗年华。

  前不久,在观看央视《觉醒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写下了观后感,读来让人很有启发和收获。现选择部分观后感录登于此,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以期批评指正。

  第一次接触这部献礼党的百年华诞的优秀电视剧,是在半年前。而这次时隔半年后的再次重温,我依旧为之而热泪盈眶。它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观看,去品味。

  《觉醒年代》讲述了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进程。给观众展现了一群在黑暗腐朽年代里,为了理想与信念而矢志不渝地奋斗,为了唤醒民众追求救国良方而孜矻一生的热血青年形象,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觉醒年代》以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的形式,对历史进行了生动形象且还原度极高地阐释,剧中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出场便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对近代以来中国的基本国情、道路探索和历史选择有了全面准确、客观理性的认识。剧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无一不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当李大钊写下“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时,当“英雄淘尽大江流”的诗句在耳边响起时,他的这种大义凛然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我心潮澎湃;当陈独秀身陷囹圄,却高唱“竹杖芒鞋轻胜马”时,他这种坚定信念,哪怕孑然独立,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的态度,让我陷入了沉思;剧中还塑造了朝气蓬勃、有着卓越远见的青年毛泽东;极具智慧,为救入狱学生奋不顾身、毫不畏惧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以寻求救国道路为己任、后成为工人运动领导者的邓中夏;因青岛沦陷、独坐湖畔一夜白头的郭心刚;为革命事业死而后已的陈氏兄弟……他们都是那个觉醒年代的中国的救世良药,是撑起民族的不屈脊梁。

  这部剧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逻辑。百年之前,社会满目疮痍,中国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面临亡国的危机。当时的仁人志士经过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探索后,十月革命给迷惘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以摧枯拉朽之势,唤醒了沉睡的东方巨狮。它拯救了民族危亡,捍卫了民族尊严,凝聚了民族力量。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我对中国共产党来时的路有了更加深刻且明晰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有了更深的体悟,同时,我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这部剧也激发了我的爱国主义热情。面对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仁人志士们广泛活动,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第一次相识就围绕救国之道展开争论,不仅如此,在此之前两人就针对“何为爱国”展开过书面讨论。陈独秀撰写了《爱国心与自觉心》,表达对袁世凯窃国行为的愤慨,对国家和爱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质问人们这样的国家是否值得我们去爱。李大钊在陈独秀的基础上,撰写了《厌世心与自觉心》,进一步阐释了要爱国、更要建设一个可爱的国家去爱。随着《新青年》在学生群体和工人阶级中的流传越来越广,学生、工人阶级的主权意识不断觉醒。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彻底点燃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导致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的爆发,正如李大钊所说:“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但是,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充满了不确定性,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民粹主义盛行,逆全球化思潮再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爱国观,用实际行动去报效祖国。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做好点滴小事。高举五四运动的精神火炬,做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追梦人。 

  看这部剧时,我的脑海中时常萦绕着这句话:“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然而,先贤们在那样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时代,却将自己化作了薪火,用微光试图照亮黑暗,唤醒沉睡的中国。我们今日的美好生活,便是《觉醒年代》最好的续集。先烈们的奉献精神必将代代相传,我们青年人也要为这续集的书写,增砖添瓦,砥砺前行。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