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跟随党的脚步,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

——《觉醒年代》观后感

来源:中国孔子网作者:王丹妮 2022-01-24 10:11

  【编者按】这是一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他们的使命。面对波澜壮阔的国家复兴之大业,他们将继承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奋斗年华。

  前不久,在观看央视《觉醒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写下了观后感,读来让人很有启发和收获。现选择部分观后感录登于此,基本保持作品原貌,以期批评指正。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线索,展现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早期共产党人所作出的思考、努力与抗争,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全过程。

  《觉醒年代》的成功之处在于清楚地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青年如何成为时代先锋?中国将何去何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为何能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知道历史才能不忘历史,不忘历史才能开拓未来。通过了解、学习这段波澜壮阔的党史,才能让青年人进一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走好未来的每一步路,如何跟随党的脚步,不断由胜利走向胜利。

  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故事的开始从“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讲起。这是经过了一系列救亡图强运动失败之后,又一次关于民主的探索失败了。对于“共和”从希望到失望,让所有仁人志士陷入迷茫,也让当时的中国变为一滩混浊的死水。此时,《新青年》的出现犹如深潭投落的石子,体量虽小但足够惊起一片涟漪。因为它为迷茫的中国带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未来指明了一个方向。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片段是李大钊、陈独秀因声讨袁世凯的留学生聚会而相识,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点燃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留学生内心的愤慨,使得慷慨激昂又踌躇满志的新青年们决定回国。“回国做什么?”“救国。”“怎么救”“不知道”。时至今日,成长于五星红旗下的后世人知道: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但这一条正确的道路并不是精英在书房中坐而论道得出来的,也不是演说家在一场场演讲中讲出来的,而是经过百余年血与火的锤炼,在一次次失败与牺牲中闯出来的。只有这样,才知道哪一条路是正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逆境中坚定信念,砥砺前行,我们的党和革命先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敲响了振聋发聩的醒世钟,探索出了一条救国救亡之路。当前时代,我们亦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坚定信仰,不怕困难,以此精神指导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唤醒民众觉醒之路

  《觉醒年代》通过其名可以看出,重在“觉醒”二字。正是这一批革命先贤,他们在黑暗之中惊醒,用思想之光照亮人间路,又带着热忱之心最先离去,把理论与思想、希望与未来留给了后世一代又一代,以期唤醒民众之觉醒。

  《觉醒年代》中陈独秀有言:“只有在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觉醒之后,只有在旧社会和旧文明有了根本的改变之后,中国才有摆脱军阀桎梏的可能,若没有一种新的出版物,这种解放是不可能达成的。”为此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以此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发扬民主、启迪民智。新文化运动使浅显易懂的白话文代替了之乎者也的文言文,生动形象的白话小说代替了佶屈聱牙的学术论文,工人夜校、农民讲习所更是将文化和思想带给底层的劳动人民,社会实现真正改造,民众得以真正觉醒。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随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在国内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巨浪,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中国共产党就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诞生了。

  李大钊、陈独秀仅仅为了唤醒民众的民主意识吗?我认为,他们更多地是在唤醒民众心底深处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了千年,从屈原投身汨罗江的千古一跳、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悲慨,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壮志、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宏愿,家国情怀就已厚植于民族精神之中。所以在看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国为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时,我们怎么能不感动于他们在民族危难之时展现出来的大义凛然,因为这就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与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国之大者”进行阐述,而“国之大者”的必然条件就是为国为民、胸怀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心怀“国之大者”,才能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青年豪情展现力量

  《觉醒年代》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落下帷幕,此后就是我们更加熟悉的建党历史。《觉醒年代》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批知识分子的觉醒,而且是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全体中国人民的觉醒,而推动人民觉醒的,正是剧中心有理想、胸怀天下的青年人,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鲜活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通过《觉醒年代》,重温党史,更能体会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句话的分量。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嘉兴南湖红船之上,而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八岁,多数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但此时的他们就已经对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有了深刻的考量。剧中刻画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和北大等高校学生,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飞黄腾达去求学读书,而是将民众幸福和民族前途时时牵挂于心,最终为了毕生追求的理想信念慷慨赴死,展现出觉醒年代青年人应当有的精神风貌。 

  通过《觉醒年代》,重温历史,并非刻舟求剑,而是在于身处社会变革中、历史洪流中认清时代赋予青年人的使命和任务。革命从来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启蒙思想、完善制度、实现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暗夜既已被前驱者照亮,我辈自当不断努力,又岂能一劳永逸而乘桴浮于海?

  余光中先生有言:“下次路过时,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河流滚滚向东,民族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通过学习党史,我们更要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能体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含义。不忘初心,就是时刻不忘我们建党初期风理想;牢记使命,也是牢记那些履危蹈险、负重前行的先觉者毕生坚持的信仰,愿我们年轻一代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

  

  

编辑:高华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